博士、母親、心理谘詢師的三次抑鬱經曆:痛苦不是S的懲罰
真實的疲憊與壓抑
我認識一位M者,他努力工作,卻活得很累。他常常自卑、自責、怕被否定、難以信任人,即使做了十年服..事,他的臉上卻常有憂鬱的陰影。
這讓我想起了一位應用心理學博士:若溪,國家注冊心理谘詢師,也是一位擁有家庭和孩子的普通女性。她在4年間3次被抑鬱症困擾,但最終寫下了
《自我的重建:一個心理谘詢師的抗抑鬱手記》。
抑鬱的另一麵:靈魂的求生
若溪的經曆讓我深深心疼:
-
小時候在外公外婆家長大,沒有安全感;
-
父親在她16歲時去世,母親常責罵;
-
她隻能壓抑自己,討好,沒有真實表達的空間。
成年後,她婚姻中遇到一個控製型丈夫,過去未愈的傷口再次被觸發。
抑鬱讓她停下了討好,開始向內看,重新問自己:‘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麽?我還能愛自己嗎?’
“痛苦不隻是敵人,它是靈魂向內轉的契機。”
隻有在內心最真實、最軟弱的地方,我們才有機會重建自我。
約瑟的牢房、弗蘭克爾的集中營,S在低處預備我們那些看似延遲的夢想
被釋放的靈魂:從黑暗到使+命
我還認識一位64歲的足療師張叔叔。14到22歲期間,他經曆了嚴重的被-鬼**附,就像《馬可-福..音》中格拉森被鬼**附的人。
那幾年,他力大無比,發作時家人無法控製,他多次自傷,嚐試自殺。醫生以為他是精神病,母親到處求神拜佛也無果。
後來,一位M師為他禱.gao告、奉*Z名趕*.鬼——他徹底得釋放。後來他學習S學,接受全職呼.召,一邊做足療師,一邊傳講福+.音。
真正的釋放,不隻是趕出黑.暗的靈,而是讓人重新學習如何活在光中,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穩固的內在生命。
趕-*鬼與創傷醫治:兩種不同的“釋放”
回到文章開始的M者弟兄,他裏麵有深深的創傷,“羞恥、自責、不配得感”,怎麽釋放呢?
他妻子說,“有邪.*靈在欺騙他,隻要把gui趕出去,他就能好了”。但我知道,這樣的痛,不隻是靈..界的捆綁,更是內心深處的創傷。
當人在童年受虐、被拒絕、被忽視時,大腦神經係統會形成固定的應激回路。這些“欺騙的聲音”,其實是創傷中的“凍結部分”,不是gui,而是被壓抑的自己。如果貿然“趕走”,等於趕走自己的一部分,結果更分裂、更混亂。
因此,相比足療師張叔叔,我認為兩者情況有所不同。
最健康、最有果效的醫治是“三合一”的:
-
屬+靈釋放 —— 斷開罪與謊言、重建與神的關係;
-
情緒修複 —— 允許悲傷、恐懼、羞恥被表達和整合;
-
關係重建 —— 在安全的人際關係中重新體驗“被接納與被愛”。
真正的醫治,是靈性 + 心理 + 關係的整合——釋放帶來突破,療愈帶來穩固。
陪伴的力量
若溪也不是JDT,她之所以能走出來,不是靠自己,而是有朋友和哥哥長期安靜陪伴,給她空間與理解。
心理學稱之為“關係性的安全”,信..仰中也可理解為“恩+典性的同.在”。
“有時,S的愛不是一句禱.gao告,而是有人靜靜坐在你身邊,不走。”
這份陪伴,讓靈魂在安全中複原,讓痛苦不再孤單。
結語:痛苦是覺醒的入口
不論是M者弟兄的創傷,還是若溪的抑鬱,抑或足療師張叔叔的黑暗,核心都是:痛苦不是生命的終點,而是靈魂覺醒的入口。
S讓我們在軟弱中停下來,向內看;
在黑暗裏,讓光照進最深的角落;
在困境中,讓愛陪伴我們,讓生命重建。
願每一個在疲憊、焦慮、黑暗中掙紮的人,
都能慢慢學會:放下偽裝,學會真實;
在靈魂與心理的合一中,找到真正的自由和平安。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