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職之路(九)成功麵試的訣竅

來源: 深度思考 2021-06-14 05:32:4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9756 bytes)

拿到了教職的offer,走路都覺得自己飄飄的,開始覺得有教授的樣子了。感覺好像當年李白的“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我好好的計劃了一下怎麽做教授:申請經費,招學生,發自己的文章,教課,跟做實驗的合作。

其實我後麵還有3個onsite;本著多見點世麵的想法,也都去參加了。其實不覺得能拿到offer:因為自己各種硬傷太多(基金,教學,帶團隊都沒有經驗),以前被麵完了收拒信收的實在太多;如果沒有上一個學校的大貴人是不可能再拿offer的。不過,這個世界有時候就是很有意思,後麵三個麵試,在沒有人幫忙的情況下居然又拿到兩個offer。真是“夜來一笑寒燈下,始是金丹換骨時”。發生了什麽魔幻呢?我覺得很有必要總結一下,告訴各位現在還在找教職的國內土博。那就是,拿到教職的成功麵試的金科玉律:

看上去“像個教授”。

土博對這個係統,天生的有些畏懼。加上如果老板是個控製欲強的人,時間久了就缺乏教授應該有的獨立性。在生物醫學領域,一般把獨立性解釋為為離開了前老板,自己有新的想法做跟不一樣的研究方向。這個理解當然沒有錯。但是找工作麵試的時候,committee的人沒有能力判斷我們的研究內容到底會不會拿到大筆基金,能不能發有影響力的文章。所以這個新的研究方向,盡管在申請人看來可以改變世界,在committee看來卻可能是一堆問號。那離開具體的科研問題,committee如何鑒別申請人的獨立性呢?我這裏舉個例子。

在一次麵試的時候,講完了research talk,有個坐在第一排的人問我:現在單細胞測序開始出現,這肯定是未來的方向。你的未來的independent research program怎麽不包括這個技術?如果是“老板讓我做啥就做啥”的博士後心態,這時候回答可能就是“對對對,我也可以做單細胞的方法”。但是如果從一個教授的角度出發,另外一個可能的思考方式是:“我現在主要的論文都是bulk-based的,我對單細胞不熟悉,連哪裏去下載單細胞的數據都不知道;我幹嘛要你說一句話就改變我既定的科研方向呢?”於是我當時的回答就是“不知道單細胞領域有些什麽問題,需要了解一下”。對方說現在單細胞數據的噪音太多,質量太差,幾乎沒法用。問有沒有計算的辦法能去噪音?這時候如果還是博後心態,回答可能是“OK,我來解決這個噪音問題,用統計模型XZY,保您滿意。” 但是作為一個教授,要考慮長期發展的問題。我當時的回答是:“新的實驗技術總在發展中,噪音問題可能半年以後就被什麽濕實驗手段解決了,如果我花很多時間研究這些噪音的統計屬性,不幸被實驗技術超過(outpace)之後,我會沒有文章,拿不到基金就虧大了。相反的,我主要的興趣是針對成熟的實驗技術開發統計方法,去發掘生物學的知識,解決醫學問題。我對跟著不成熟的技術擦屁股不感興趣。” 對方聽了來個OK,可能不太滿意。我看他不滿意,加了一句:“如果係裏有同事需要,我當然可以幫忙去看看領域裏有沒有別人搞的方法可以處理噪音,雖然我自己的主方向可能暫時不會折騰這個方向。”

當時我為什麽敢於這麽說,當然是因為有另外一個offer 在手裏,無顧忌的隨便說,隻當是免費旅遊的。但是效果呢?其實還不錯。有三個反饋。係主任對我說:挺喜歡你對生物學問題的興趣,我們麵試的上一個人就隻知道寫軟件處理數據,不知道之後解決什麽實際問題。Committee裏麵有個搞計算的,對我大加讚賞,跟我說,“這幫做實驗的大佬,就喜歡把我們當工具使用,雜七雜八的沒有智力含量的事情都來找我們擦屁股(clean the mass),不用理他們。”後來我跟那個問問題的人one-on-one的時候,他說能理解我有自己的獨立研究計劃,以後如果我來了,我能幫他跑一下別人的工具也挺好。我就跟著說,可以啊,幫您看看state-of-the-art,然後用起來,也不會花我特別多的時間。

我又拿到兩個offer,跟我的心態的變化有很大的關係。通過第一個offer,我待人接物,談吐舉止都開始像一個教授了。其實招教職的時候大家是招同事,不是招人給自己幹活,所以申請人的學術水平高一點低一點是無所謂的。但是未來同事要看上去有教授的樣子,能獨立的撐起一攤子事情出來。所以自信心和跟人說話的風格更重要些。我最近在committee裏麵,發現兩位土博文章秒殺其他的申請人,但是一麵試大家就覺得不行,說話的樣子讓人覺得不舒服:有的缺乏自信看上去怯生生的,有的喜歡overclaim,說自己啥都可以搞(也是缺乏自信的一種表現)。

很多申請人可能和我一樣一直在為第一個offer奮鬥。現在這年頭找工作越來越難不一定每個人都有這麽多麵試的機會把“說話技術”練出來。那麽可能一個好的麵試策略是麵試前一個月先想象一下自己已經有“虛擬”的offer了,想象一下自己的實驗室怎麽運營,怎麽招博後,做什麽方向,開始寫基金申請,研究study section裏麵的成員。從內心裏覺得自己已經是一個教授了,想教授幹的事情,跟人說話的氣質就好多了。麵試的時候說起各種教授的日常工作,就會更具體,看上去更有準備(prepared),少點土博的“土氣”。

後麵的兩個offer,有一個是排名不錯的醫學院soft funded的(工資一半以上要用自己的基金發),我沒敢去。另外一個是排名中等的醫學院hard funded的位置,係主任在跟我談條件之前,直接在email裏給我一個大致的數:啟動資金是第一個offer的1/3;給的工資不到10萬,比上一個略低一點。他對我非常熱情,很想讓我去;而且跟我說工資和啟動資金都是可以談的(negotiable)。我在網上搜了搜,發現我的工資在他們學校的助理教授中已經高於平均水平了,可談的餘地不多,Startup比另外一個offer差太遠了,也不可能向那邊靠攏;另外這個學校綜合排名也稍差一些。所以就我自己的事業發展,肯定沒法跟第一個offer比。但是對我的家庭來說,說不定是個好機會給我愛人找工作。於是我告訴係主任,啟動資金和工資我都非常滿意,就不用專門談了。但是我愛人需要一個tenure track的工作;如果她找不到位置,我肯定不會來。

正好另外一個係拿到了一個大的clinic trial,有好統計的tenure track AP位置,跟我愛人的背景匹配。於是他們開始受理我愛人的申請,安排麵試。其實我愛人的文章比我差不少,但是女生可能占點優勢(有人說女生的身份相當於比男生多一篇頂刊?),而且她做博後的時間短一些,有一點點教學經驗和一個很小的基金。過了幾周,他們居然給我愛人也發了offer!!!我們從找不到教職準備去工業界,到現在時來運轉,在同一個學校都拿到了長期職位,真是“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後來我們跟給我發第一個offer的那位前輩說了,她也十分理解我愛人也需要tenure track的位置,所以我們就沒有簽他們的紙質offer。他們那個位置,想去的人多得是,他們很容易就發給排在下一位的了。)

出國七年,我們風雨兼程,四處奔波,飽嚐人間冷暖。時間一天天過去,我們的青春一天天消逝:“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最後上天終於打開一小扇門,讓我們有機會圓自己做科研的夢想:“誰無暴風勁雨時,守得雲開見月明”。我的第二個老板曾經感慨的跟我們說過:“想做科研的人太多了,他們中有能力當教授的也很多,但是這些有才的人大多數人都拿不到長期教職。原因很簡單:世界上就沒有那麽多位置。(simply no enough positions)”。這確實是事實,這些年生物醫學行業由於擴展太嚴重,培養了太多博士生和博士後,很多才華橫溢的人都滯留在博後或者RAP的位置上多年。我的一些朋友,哈佛或斯坦福的本科,美國院士門下的博士,也有做了10年博後還沒有上教職的。每當想到這裏,我們都覺得自己太幸運了,要好好珍惜命運的青睞。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還是你牛呀 -hagerty- 給 hagerty 發送悄悄話 (388 bytes) () 06/14/2021 postreply 07:53:07

不錯不錯, 能夠當上叫獸的都是能人! 謝謝分享 -橄欖樹1- 給 橄欖樹1 發送悄悄話 橄欖樹1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17/2021 postreply 13:39:0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