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c="/data/radio/album/13/09/1309_120_120.jpg?rand=8125">
能夠給一尊佛磕頭頂禮,是這個靈魂無始劫來最大的夢想、最大的心願、最大的渴望和最深的祈願。那才是幸福呢!
總節目 37 總播放 16651 總點讚 135 總評論 103

為何新生兒,會有“天賦異稟”這種超常的狀態|《三法印》20220607

2025-11-04 18:16:06 播放 437 評論 1
0:00

三天前,麵臨“慈悲”的逼近,身心內在的“自我”體驗,感受到極度的恐慌與絕望,因為“慈悲”的性質是“無我”的清淨,究竟的清淨,就是究竟的“無生”空性。

“慈悲”的逼近,意味著“我”的意識心願,以及“覺知”存在,三界輪回生死的消亡,生命於存在之中,對存在細膩的體驗,對時空細膩的分別,累劫形成的生死“環境”,都麵臨著融化消亡的結局。

這種源於生命本質的,本能性的自我維護,直接導致了,我人性表麵意識中的抗拒,以及潛在情緒的對抗與恐懼。

修行者,此刻正站在一個高大的,由金色純光構成的“台階”下麵,卻無力邁上這級台階;台階上麵就是真神的國度,台階下麵,屬於三界生死輪回的宇宙世界。

此刻的我,無力邁上金光台階,因為我的心靈,充滿了迷惘,充滿了對“生命”存在的不舍,純神的國度之中,沒有“生命”的體驗,有的隻是,解脫了“生命”禁錮的實相,我沒有勇氣邁上這級台階,於是,停在了台階下麵。

修行者,需要回爐重煉。
重煉心靈信仰,將信仰中不純淨的雜質,剔除出去。
一棟樓房能建造的高度,是由其地基深度決定的。
一個木桶儲水的容積,是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的。

之所以,修行者麵臨“慈悲”的莊嚴浩瀚,心懷恐懼,隻因為心靈信仰的地基,打得不紮實,錘煉得不純淨,心識覺知中,還有極其細膩的“自我獲得感”隱藏其中。

說到底,還是不能真正信受“正知見”。
何為“正知見”?“三法印”是也。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今天,就讓我從最基礎的,修行者秉持的根基開始,再一次重溫“三法印”的究竟實相。

第一:我們人類生存的現實世界,是由物質能量構成的。
物質能量,是由微觀物質微粒構成的。
分子以下是原子,原子之內是電子與質子,電子之內是中微子,中微子之內還有無限量的微粒存在……

當構成物質表現的能量微粒,微觀分解到“誇克”這個微觀粒子的層麵時,我們所理解到的宇宙世界,穩定不變的概念,就會被徹底顛覆。

誇克的形態存在,在五十萬分之一秒內,就會生滅一次。
也就是說,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這個太陽係,銀河係,宇宙體係,在五十萬分之一秒內,就會生滅重組一次。

也就是說,我們認知到的,自我的肉體細胞,我們的思維意識,我們的情感體驗,我們的自我感知,我們的主觀人格,在五十萬分之一秒內,就經曆著生滅重組。

事實真相是,我們的肉體,心髒,意識,自我,與我們生活著的家庭,社會,世界,星係,宇宙,處於“刹那”生滅重組的狀態,萬事萬物,本身並沒有一個,真實存在、永恒不變的主體,一切存在現象,都處於“刹那”生滅之中。是誰,是什麽原因,導致了我們,認定自我是“真實”的存在?認定世界是“客觀”現實?

這就是“三法印”中的“諸行無常”。
————————————————

第二:我們的眼睛隻看到光線的折射,根本看不見景象,是光線折射,透過視神經投射在大腦區域,由光信號轉為電信號,在大腦中投射出“圖像”,眼睛什麽都看不到,為何我們卻認為,是眼睛看到了世界?

第三:我們的耳朵隻能聽到聲波,卻無法聽到聲音,如果我們的心靈願望,不去捕捉聲波,分辨聲波的振動,那麽,我們的耳朵即便聽到聲波,也無法還原出“聲音”的意義,為何,我們卻堅信是自己的耳朵聽到了聲音?

第四:我們的“意”隻能分析,眼耳鼻舌身五根與外界互動,形成的光、聲、嗅、味、觸諸種光電信號,肉體神經傳遞根塵光電信號給大腦,大腦意根,將肉體神經傳遞的光電信號,與意根捕捉到的“差異”概念相結合,形成了大腦概念的記憶“識”,每一個頭腦概念記憶,都對應著,心靈對光電信號儲存的體驗,我們所謂的“思想記憶”,歸根到底不過是,內心細膩體驗的感知,在循環重複回放。

我們平時,無法停止的,思緒思維,思想雜念,歸根結底,是我們的意識,無法察覺到的,心靈感受深處,極其細膩的認知與體驗相續。

綜上所述,大腦中的“意識”,是心靈認知的投射;大腦中的思維,是心靈細膩體驗的循環;大腦中的記憶概念,是心靈感受中細膩的體驗在支持。

心靈體驗若改變了,頭腦中的概念就改變了;概念改變了,思維記憶就改變了;若體驗消失了,概念記憶就不複存在,意識若失去概念的推動,意識就會陷入“迷惘”的空白狀態。

這就證明,我們堅決認為是“自己”的意識,不過是“心意”相續,六根和合的產物,意識本身並非是我們真正的“自己”。

第五:我們的心靈,是頭腦意識的源頭,可是,心靈本身卻是由體驗與認知“構成”,換句話說,心靈感受可以被分解。

你看啊,你想到自己的愛人,心生歡喜。
“想”是頭腦記憶,愛人是概念,是名相。
“想到”,到,是體驗,儲存在心靈感受之中。
若心靈沒有對愛人名相的,情感體驗積累,頭腦中就無法形成對“愛人”的概念記憶儲存;頭腦若失去愛人的名相記憶,心靈感受就無法形成歡喜的情緒。

也就是說,頭腦記憶中的概念,一定是建立在,心靈體驗基礎上,那麽,心靈體驗,是如何在頭腦形成“概念”之前,就形成了心靈“體驗”的凝聚?

你仔細想想啊,在你的頭腦記憶中,沒有想起愛人這個名相之前,構成“愛人”的體驗因素就已經存在了,否則,如果內心沒有對應愛人這個具體概念的,種種特定“體驗”存在,即便你大腦想起愛人這個概念,心靈也不會有絲毫反應,根本生不起歡喜的感受。

也就是說,愛人的甜蜜感受,並非是由意識形成的,而是在心靈深處,在意識形成概念之前,就一定有一個,塑造情感情緒,形成體驗感受的“主觀”意願。

心靈的“主觀”意願,先於意識分別之前,就界定了“愛人”這個心靈體驗下麵,細膩的覺受經驗標準:要鵝蛋臉、雙眼皮、厚嘴唇,要婀娜多姿,要優雅有素質……

這些意識無法捕捉到的,心靈深處極其細膩的,認知經驗記憶,決定了“意識”看到具體的人物“名相”時,就會本能地作出對方是“美女”,或者“恐龍”的概念判斷。

如果內心深處的經驗標準,未曾成型,誰告訴你的“意識”,對麵站著的這個女孩,是“美女”還是“恐龍”?

也就是說,決定你頭腦意識概念的,並非是意識本身,而是心靈深處的細膩體驗。

而體驗的形成,是先於意識之前形成的。
嬰兒餓了會哭,冷了會哭,感受不舒服會哭。
哭,是嬰兒下意識的反應。
下意識的,本能的反應,源於心靈“體驗”。

而體驗之內,就是構成眾生生死的因素。
體驗,由兩部分構成:
第一,認知經驗的“見精”;
第二,“見精”沉澱的經驗。

我們所說的“心靈體驗”,不過是心靈“見精”在生命沉澱形成夢境中,重複回放著,“見精”經曆過的諸種夢境世界中的,經驗感受回放。

這就解釋了,為何新生兒,會有“天賦異稟”這種超常的狀態。
也就解釋了,天地萬物,五行循環,相生相克的道理。

因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心識分別,投射出宇宙萬事萬物。
而心識展現的分別,是“見精”沉澱,回放的記憶經驗。
心靈“見精”,是宇宙原始生命靈性,沉入時間長河後,時間的刹那性差異,割裂了存在空間;形成了空間靈性,在時間流速中的沉澱。

“見精”中,儲存著靈性對“生命”演化,在宇宙時空中沉淪的所有曆史記憶,這些記憶碎片的累積,形成了“見精”沉淪在不同宇宙空間中的載體身軀,也就是我們人類理解的“靈魂”。

靈魂的氣息,構成的微觀因素,決定了這個靈魂投胎後的人格性格,稟賦天分,喜怒哀樂,以及習氣特質。

也就是說,我們現有的肉體身心中。
頭腦意識,並非是真正的“你”自己。
肉體器官,絕非是真正的“你”自己。
心願感知,並非是真正的“你”自己。
情緒感受,絕非是真正的“你”自己。

這就是“三法印”中的“諸法無我”。
——————————————————

每當遇到人生之中,需要決斷的重大事件時,
修行者秉持的標準唯有一個,
“去傾聽內心的聲音,傾聽生命最真實的選擇”。

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將簡單的事情“結果”化。
如果,此刻作出的選擇,導致的結果,是我願意承受的。
那麽,無論過程中,無論付出任何代價,我都將義無反顧。

這幾天修行者徹底放棄了修行,不學法,不禪定,不去思考法義,不去體驗內在的光明,不去覺受微觀生命中,清淨朗照的光明,我要恢複到一個徹底凡夫俗子的狀態,在生命的“最表層、最底層”的狀態中,去明確選擇生命未來的方向。

因為前幾天修行者遇到的恐慌“慈悲”狀態,是修行者即將脫胎換骨,升入“純智慧”真神世界的關口,如果,我人性的表層,不能理智地、理性地、決絕地,作出明確鮮明的決斷,在我生命微觀中,在覺知靈性光輝生命狀態中,當慈悲再一次“突破”覺知靈性的“存在”,於三界生命體係中,呈現出“無生清淨接納”悲能時,身心內殘留的“自我心願”,一定還要去,不擇手段、不遺餘力地抵製慈悲的降臨。

其實,慈悲永遠都在,“祂”未曾離開過。
是修行者的,身心意識,自我心願,已經到了破開“存在”基礎的時刻,“存在”一旦被破開,無生就成為了修行者生命主體,慈悲就會成為我的心靈,智慧就會成為我的意識,清淨就會成為我的特質,法界就會成為我的身體。

三界生死輪回,就會成為一場逐漸熄滅的“殘夢”。
人間身心意識,就會逐漸在慈悲無我中“融化消亡”。
能量宇宙,現象世界的本質,就是清淨平安性。
生死眾生,隻是陷入心識夢境中,幻“離”了自性如來。
離幻即覺,煩惱即菩提。
非幻不動,生死本涅槃。

這就是“三法印”中的“涅槃寂靜”。
————————————————————

經曆了幾天時間的沉澱,我回顧自己的前半生,回溯自己的修行經曆,以及所經曆的痛苦磨難,幸福升華,靈性奇跡,生命蛻變,我無法否定修行的真實性!我無法否定凡夫身心意識,轉為覺知靈性的神奇性!我無法否定釋迦牟尼佛,所說“三法印”的正確性!

麵對佛法真理智慧的究竟,我無法隱藏心靈深藏的膽怯。
真理,或者自我,你隻能選擇一個。
要麽,你就回去當人類,將這具身體當作你自己,將認知這具身體的心意頭腦,當作你“自己”,選擇了人體意識,你就是“人類”,人類就意味著痛苦、黑暗、愚昧、折磨、死亡。
沒有出路,沒有希望,沒有幸福,活著唯有恐懼與絕望。

要麽,你就決絕地,徹底地,死心塌地地,選擇“覺知靈性”,放棄內心對人類“自我”的,最後的感受維護,最後的體驗維護,選擇“覺知靈性”,就意味著你選擇成為“純淨之愛”,選擇成為“寬恕溫暖”,選擇成為“永恒光明”,選擇成為“幸福極樂”。

選擇一個,你就要放棄另外一個。
黑暗與光明,不可能同時存在。
自我與寬恕,不可能同時存在。
痛苦與幸福,不可能同時存在。
生死與永恒,不可能同時存在。

成為圓滿完美的“靈性”,蘇醒覺知的完整。
慈悲性,將會透過覺知,圓滿地滲透進入這具人類的肉體身心中,慈悲就是智慧,智慧就是生命,生命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時空。

慈悲透過“我”的身心意識,降臨在人間之時,
就是“我”的累劫生死輪回,過去未來熄滅之時,
就是整體三界宇宙體係,被慈悲智慧,淨化升華,法界與三界合一,佛界在人間莊嚴圓滿之時。

我選擇“靈性覺知”。
我接受,人類自我的死去。

或許,我選擇的這一條路,會導致我生命的未來,經受各種各樣的磨難與痛苦,沒有關係了。

我認了,我,願,意!

免責聲明:本節目內容為媒體或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文學城電台(海外電台)的觀點、立場以及投資建議。
評論
評論不支持HTML代碼
注意: 請不要在評論中留下不友好信息或者類似侮辱性的言辭。

“選擇一個,你就要放棄另外一個。 黑暗與光明,不可能同時存在。 自我與寬恕,不可能同時存在。 痛苦與幸福,不可能同時存在。 生死與永恒,不可能同時存在。” 大修行者就是通過一次次這樣決絕的選擇真理,放棄自我而晉升的,由衷敬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