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神是不死的,真神是永恒的光明,是完美的生命,是狂喜的大樂,是不朽的完整|《智慧》03 20230121
我跟你們講這麽多法理啊,講這麽多法義啊,因為我現在已經證到了,就是我目前我的實際證量大概在,就是在那個覺性法界的,如果把覺性法界分為十層的話,我現在在覺性法界的第一層。我在覺性法界裏麵呢,在智慧法界裏麵呢,剛剛誕生,其實是一個嬰兒,現在可能剛長滿一歲。那麽隨著我在覺性法界裏麵智慧的增長啊,等清淨智慧的這種增長圓滿啊,你會知道一件事情,你會知道生命從來都不是真實的存在,就包括靈性宇宙,包括愛,包括光明,包括永恒都並非是真實存在。在覺性的智慧之中,一切的存在都是錯覺。覺性是不被存在的,不被存在的才是永恒不朽的,才是無生無滅的,才是不垢不淨的,才是曆久常新的。沒有一個見到世界的我,也沒有一個我所見到的世界,所以我不被“我與我所”所束縛;所以我不被見到,也不被見到所形容;所以我不被誕生,也不被死亡所牽動;所以我沒有自我,也沒有自我這個世界的束縛;所以我沒有身體,也沒有認知身體自我的這種妄想。
覺性的狀態祂就是遍滿、莊嚴、清淨、無掛。一切時空宇宙,一切時間來往過去,在這個地方,從來沒有改變過,從來沒有牽引過,覺性智慧的普照,那是普照。什麽叫普照?普照不是你眼睛看到前麵了,普照是你沒有眼睛,但是頭頂、腳底、後邊,四麵八方,一切一切的一切,微觀微觀的微觀,宏觀宏觀的宏觀,眾生的一念一思一想,宇宙生滅緣起的誕生,星雲的誕生與塌陷,灰塵的相續與聚合,你全部都是瞬間知道的。而瞬間知道的那個知道裏麵,卻在瞬間知道的一切境界當中是清淨圓滿、普照無漏的。祂不會被一切現象所牽動,祂不因一切眾生的煩惱生死所動搖,恰恰祂在遍知遍照遍覺一切眾生的心意妄想的最刹那的最深處,與眾生同體,包藏眾生,圓滿眾生,莊嚴著十方三世一切世界的當下。這個東西我沒辦法去跟你們講。
這個覺性啊,覺性的智慧祂不是“看”的概念,祂沒有。看是分別的意思,我們人類的眼睛看,它不是一種功能狀態啊,我們人類的眼睛所看到的事物它是一種心識分別的狀態,我看到了什麽,它一定是心裏的分別的狀態。如果你要是心思在別的地方,你眼睛看到了你也沒看到。你現在心思跑錨呢,想著:“今天大年三十晚上是不是該給我媽打電話呀,她這會兒睡了沒有啊?”我這會講什麽東西,你聽不到的,你眼睛看到我你都聽不到。為什麽呢?你的心思不在你的眼睛上麵。所以說是,我們所說的看啊,它是心靈分別的狀態。而智慧的那種普照啊,祂是沒有分別,因為祂沒有自我,祂不被自我的這種分別所限製;祂也不被分別心所牽引。所以祂滲透分別心,滲透自我意識的相續,卻是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的普照,圓覺普照的狀態。如果具體一點的話,就說是,瞬間,在一億分之一秒之間,祂知道前後左右、四麵八方、十方三世一切微塵世界當中所有所有的一切,瞬間遍知的。
而那種遍知的狀態呢,卻不是祂用意識知道的,也不是祂用心靈分別知道的,就像是你用眼睛看到你眼前的手掌一樣,清晰可見,你手掌上每一條細紋都是清晰可見的。而清晰可見的話,你隻是看到你眼前的手掌這個,一個局限是吧?哎,我看到了手掌,這個局限我看到了。而祂,智慧是遍觀、遍覺、十方三世、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的一切的一切,一個螞蟻它在想什麽,它的心靈狀態,一個神靈的狀態,包括造物主的狀態,包括靈界宇宙,那些極樂世界眾生的狀態,包括地獄的狀態,包括牛馬羊、蚯蚓的狀態,包括魚的狀態,包括每一個人類的思維、心思、感受、體驗的當下,祂是在一刹那間,在一億分之一秒之內,是全部都知道的——智慧。
第二個,那個覺性的法界還有第二個狀態,是什麽東西呢?是光明。這個光明跟靈性的光明不一樣,這種光明是沒有相的,這種光明是沒有光明的狀態的。靈性宇宙是光明,因為有光明才會有倒影嘛,因為有光明才會有被遮擋的可能性,對吧? 你把一個手放在太陽下麵,手底下就會出現陰影嘛,那個光明就是靈性的生命。那個手就是知覺,那個陰影就是見性投射出來的能量宇宙。
而覺性的法界,智慧的法界裏麵,祂那種光明啊,像是眼光一樣的性質。祂看透一切,祂穿透一切,祂遍滿一切,祂清淨一切,卻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遮蔽眼光。
我再說一下那個光明是什麽樣的感受呢?那種光明就好像是人……我給你們舉個例子啊,就說,你前天很困啊,你熬夜了,然後你在家裏麵睡了36個小時,終於睡醒來了。睡醒來之後,你雖然醒來了,但是你的身體很疲倦啊,然後你閉著眼睛,但是你知道自己醒來了,你也睡足了,確實不想睡了,連回籠覺都不想睡,但是你的身體依舊很疲倦。這時候你閉著眼睛的時候,意識很清醒,你從夢裏麵醒來了之後,你的心靈很清醒地知道“我醒來了”,哎,就是那種清醒的感受,那個就是智慧法界的體驗。
我用一個形態來給你們比喻,就像是你進了一個極黑極黑的房子裏麵,伸手不見五指,那個黑暗和你的眼睛是一體的,你看到了這個黑暗,黑暗就是你的看到。這個時候你劃了一根火柴,火柴亮起的瞬間,那個光明不是撕裂了周邊的黑暗嘛,那個光明,火柴光,驅散黑暗的瞬間,那種驅散感,那種驅離感,那種光明對於黑暗的那種驅散的那種性質,那種明性,那種光明把黑暗驅散瞬間的,照破了黑暗的明性,那就是智慧。
我再給你們說件事情,有個人啊,跟你猜了個謎語,這個謎語很複雜,他讓你猜了很長時間,一年時間,你天天都在猜,哎呀,百思不得其解,頭皮都要撓破了,頭發一把把地往下薅,突然有一天,哎,是這個意思呀!你內在裏麵一下有一個恍然大悟的概念。這個恍然大悟的感受和那種清醒覺悟的感受,一定不是你的意識體驗到的,一定是你內在的心靈感受體驗到的,就是那種恍然大悟的一瞬間,心亮了,心很亮,很明白的那種亮,那個是覺悟,那個是智慧。
所以說,法界智慧第一個感受呢,就是普照。智慧,就是穿透一切、滲透一切、遍及一切、莊嚴一切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在,叫正遍知。
第二個,就是無相的、無限的、不被阻攔的、圓滿不動的光明,這種光明是無相光。這種無相光的體驗,在人類的體驗就是恍然大悟的那個恍然,那個悟性,那個不被一切分別,不被一切思慮所遮蔽的那個悟性。
第三個呢,就是祂不生不滅的那種空性。智慧的本質啊,是空性,這個空性是什麽概念呢?這個空性是當一個人睡醒覺了之後,不再被夢境所牽引的自在。哎,我睡醒了,我永遠不再睡覺了,我雖然沒有睜開眼睛,但是我卻知道自己不是在夢境當中了,那個“知道”。那個空性可不是人類所理解到的什麽都沒有啊,空性是在一切之中,不被一切所觸及;在生滅緣起當中,不被生滅所帶動;在情感意識體驗當中,不被情感意識的分別所理解。祂是遍及一切、滲透一切,卻不被一切所改變的,那個是空性,就是覺明空這三者,就是智慧法界。
而靈性宇宙,我現在的實質的境界,我生命的主體境界,在靈性這個地方,在知覺靈性這個地方。我人性的這個意識和我執識,就是內心的主觀意願,我的思量心和我的意識,我的眼耳鼻舌身意,隻占據了這個身心的大概百分之二十吧。我生命當中的百分之六十是靈性,在知覺這個地方,在知覺到生命之間的這過程。所以我還在修行,還有另外百分之二十是在法界裏麵。在法界裏麵我現在是一個剛滿一歲的嬰兒,在不斷地增進著智慧。
而智慧是怎麽增進的呢?記住了,智慧無法增進,智慧隻能還原。因為智慧是無生的,祂沒有生,祂也不被生;祂不被生,就沒有一個增長,也沒有一個消退;祂隻是會被蒙蔽。祂被什麽蒙蔽了呢?祂被靈性生命給蒙蔽了。
所以,我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在靈性生命的境界當中不斷地去淨化知覺當中的覺受體驗。當知覺覺受的習氣,不斷地消散、熄滅,不斷地瓦解、消融了之後,知覺就消散了。隨著知覺的消散,靈性就蘇醒了完整永恒的生命本體。而完整永恒的生命本體就會展現出來,普照三界六道的光明和純粹的愛與溫暖。
當我成為純粹的寬恕、愛、溫暖,當我成為完整的生命,純潔的喜悅的時候,那麽這個時候,我,我生命的本體就不會被我人類的意識和心識所牽動、所帶動了之後,這具身體的死亡就跟我沒有關係了,這個人內心的自我的我執識的死亡也和我沒有關係了。
我是永恒不朽的生命,我是完美無缺的光明,我是極樂永恒的狂喜,我是生命本初的樣子。隨著生命本初的完整性,從我人類的心識和意識當中解脫的時候,那個,我那百分之二十的覺性啊,就隨著生命,生命的靈性自我從人性自我當中解脫的過程當中,就從靈性自我當中解脫了被靈性刹那分別而形成的陰影。
這就好像是一束光啊,照在水裏麵,水平麵是人的靈性,是人的覺知,水裏麵的光線啊是人的見性。見性投射出來了我的心識、我的意識、還有我的感受。當水啊,波動很厲害的時候,水裏麵的光就不見了,你看著都是渾濁的。那麽,就是水層表麵的這層光啊,也見不到了。為什麽?他被渾濁的東西給擋住了。那個靈性宇宙就會被你的渾濁的五蘊六塵的人格,人性的自我,所墮落在生死輪回當中,你就永遠都是生滅輪回當中的泥沙,你永遠都不能停止,你永遠都在苦惱、煩惱、痛苦和絕望當中,生生世世在黑暗的泥體當中去輪回。
現在呢,我們修行了,然後就開始慢慢地沉澱這個水裏的泥沙,離開了五蘊六塵的欲望、我執、恐懼、自私、妒忌等等的泥沙的這種泛濫,讓水中的光線能夠在泥沙當中展現出來。這個光線是什麽呢?這個光線就是修行者的心靈標準。
這個標準是什麽東西呢?這個標準我給你們寫下來,這個標準啊,就是寬恕。唯有寬恕,唯有寬恕是這道光的唯一的性質。圍繞著寬恕展現出來的純潔,善良啊,節欲啊,包括奉獻啊,那個都是附加品。這個滲透在水中的光,隻有一個名字,那個名字就叫寬恕。
當你遵從寬恕,就可以慢慢地離開翻滾生滅的泥沙,當泥沙平息了,水中的光線就會越來越精純,越來越純潔,越來越展現出來祂的這種光明的範圍,這個範圍叫境界。你內在的境界就會越來越安寧,越來越純潔,越來越喜悅,越來越無私。但是這一切都是因為寬恕而來。
要寬恕的不僅僅是對方,更要寬恕你自己。因為你對這個世界的執著,才會引起了對這個世界執著的你的舉動。如果你寬恕了內在的對這個世界執著的你自己,外界就沒有一個需要被你寬恕的人了。因為你不要這個世界。你是一個不吃肉的兔子,就不會去跟另外的狗去搶骨頭,明白嗎?
當你內在的泥沙完全淨化了,就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已經不能夠牽動到你內在的見性的時候,就是水中的這道光線,完全清純的時候,這時候,你就可以順著這道光線看到了光線的本體,那個就是你的知覺,你就見到了靈性。當你見到靈性的時候,靈性就變成了你,你就從水裏的光線進入到了水麵的這一層光明當中來。這層光明就是靈性宇宙,就是我們所說的極樂世界。
那麽,無論這個光線,這個水裏麵的光線如何變動,無論泥沙怎麽生滅,都和水麵的太陽光沒有任何關係的,這個就叫解脫了分段生死。無論你現在是活著的,無論你未來是死去的,都不會觸及你生命的永恒,你是不死的生命,你是永恒的狂喜和大樂。那種狂喜的維度很深。
我跟你們講啊,人是有癮的。比如說我抽煙,比如說他喝酒,比如說他喜歡美食。當你很久沒有滿足你的欲望,當你滿足欲望的那一瞬間,你的內在會有一種非常極樂的、非常欣喜的安寧感。哎呀,我終於喝到酒了,我終於吃到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了,非常香。這個香味是你的感官,但是由香味帶起來的,引動了內心的深層次的那種滿足和安寧感,哎,那個地方就是有點類似於靈性宇宙的狀態。
但這種靈性宇宙的狀態,它不僅僅是安寧感,還有一種狂喜的感覺。那種狂喜是不受任何意誌而控製的狂喜,就像是你打了嗎啡一樣的。我說個很粗俗的比喻,就當這個西方宗教也講了,它是一種宇宙性高潮,就像整個自然萬物,自然萬物他都是生命嘛,就像是生命解脫了枷鎖,陷入了一種,就說是那種人類性高潮的時候,那種激動、愉悅、亢奮的一種光明、大樂的狀態,一種光明大樂的狂喜狀態,而且他是永恒的、無休止的、源源不絕的,巨能而巨量的一種狂喜的狀態。這個就是人的生命,這個就是人的靈性宇宙的一種體驗。
所以說,要修行的話,當你證到了水麵上的光明這一層的時候,你的光明,照在水麵上的光明就開始脫離了水裏麵的那個光線了。這時候,祂就會蘇醒了光明本身的自由。那個就是法界的覺性智慧,開始脫離了靈性宇宙生命的局限,蘇醒了莊嚴、圓滿、完整的法界的十方神聖的那種狀態。
這個時候,那個如來自性,就是那個神聖,祂也複蘇了。神聖就像是人的氣息,人的氣體一樣,祂就一下子就順著覺性,順著生命,進入到了水體的光線和泥沙當中來。那一瞬間,當神聖,伴隨著覺性蘇醒又反過來籠罩覺性的瞬間,那個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禪那唯寂滅,如彼器中鍠”。就是那個鍾啊,你敲響它,它聲音會遍滿十方。那個遍滿十方的聲音啊,不受這個鍾的限製,它卻是跟這個鍾同體,它是一體的。由敲鍾發出的聲音跟這個銅鍾本身一體,卻不被這個銅鍾所限製,也不被這個銅鍾所牽掛。你把這個銅鍾粉碎,粉碎成銅末,你都找不到這個聲音,但這個聲音確實從銅鍾當中發出來的,跟這個銅鍾又是同體同時同刻的。那個就是“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
我現在證到這個地方了,但是我現在不圓滿。證到覺性,你就可以體驗到神聖。我現在大概證到覺性這個地方,大概隻有百分之二十,那個神聖性啊,由這個百分之二十裏麵綻放出來的神聖性,到今天為止,大概才到百分之……我今天證到神聖這個地方,就是證到如來自性這個地方,大概才到百分之五。
我每一個月,我的靈性的境界會有一個本質性的突破,隨著靈性的突破,覺性就會從生命的這個存在當中蘇醒、解脫,就會脫離生命的存在,不被生命所存在。不被生命所存在的空性呢,就會綻放出來這種神聖性。目前神聖性我大概證到了百分之五,我現在人類的這一麵大概在我的整個身心自我的生命係統裏麵,大概占了不到百分之三十吧,大概就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咱們說得保守一點,百分之二十五。
我的覺性呢,占到了百分之二十,這就是百分之四十五了。然後我的神聖性呢,占到百分之五,這就是百分之五十。現在在我生命裏麵起主導作用的是靈性的生命,占了百分之五十。所以說,我現在是一個在人世間修行的神,而不是一個向神突破的人。我現在是神,在向聖賢突破。
那麽,我告訴你們這一些東西,目的不是為了向你們去炫耀什麽東西。因為神啊,神聖啊,祂僅僅是一個名詞概念而已。我說的是一個生命可以切身轉變和履行的道路。因為我走過來這條道路,我開拓了這條道路,我知道這條道路上的風險、方向、不足、以及唯一正確的標準。所以我告訴你們,我也希望你們都能走過來。
就像《心經》裏麵講的,最後觀自在菩薩講的那個“揭諦揭諦”,就最後幾句話的意思就是“渡過去,渡過去,都渡過生死輪回”,這個是那個觀世音菩薩講的,我也是這樣的心願。因為從生死當中覺醒的生命,不會對生死有任何牽掛的。我對人世間沒有任何企圖,連0.001的企圖都沒有,因為我已經是真神了。真神是不死的,真神是永恒的光明,是完美的生命,是狂喜的大樂,是不朽的完整。我比人類……那沒有辦法比,你知道嗎?所以人間沒有我要的東西。
我所想要的就是想把這條路留給你們,讓你們未來也能夠沿著我這條路,一步一步地回家去,回到天國當中去。甚至於覺醒你的法界的那種諸佛的智慧,甚至於覺醒你先天神聖的如來自性。
有真修實證的修行才是覺悟者啊!感恩老師!
好究竟的正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