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地獄皆是唯心造的,它不是你的行為造的 | 《辟地》01 20220106
當時在佛經裏麵記載過這麽個故事啊,當時佛陀去參加波斯匿王的邀請,然後波斯匿王說:“世尊啊,您能不能為我開示一下生命的去處,因為我的年齡已經很大了,我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我的容顏在衰老,您能不能為我開示一下我生命將來要去往何處?就是人死後要到什麽地方去?”
然後世尊就問他:“國王啊,你小時候見過恒河水嗎?”
國王說:“我見過。”
“你中年見過恒河水嗎?”
“我見過。”
“你老年時見過恒河水嗎?”
“我見過。”
世尊說:“你現在想一想,你小時候見到恒河水的那個‘見’和你老年時候見到恒河水的那個‘見’是否有差異呢?”
國王說:“沒有,我內心裏麵見到恒河水的這個‘見’,不會因為隨著我身體的衰老而有絲毫的改變和遷徙。”
這個“見”是什麽呢?這個“見”就是我們所說的靈魂。我們所說的靈魂可不是我們的意識啊,我們的意識和我們的眼睛、耳朵是一個東西,是一個性質,是工具。我們的眼睛可以看見光。聽清楚啊,眼睛可以看到光,你看到的不是世界,知道嗎?你看到的是光的折射;耳朵可以聽到聲波,你聽到的不是聲音,聽到的是聲波,知道吧?你的意識,分析的是概念,它分析的不是具體的世界。
我們所說的這個外在的世界,一定是我們內心裏麵的願望和體驗結合了我們的意識,和我們的這個根塵——就是我們的耳朵聽到的聲波和眼睛看到的光通過意識的分別在內心裏麵的認知和體驗當中形成的一個循環,形成的一個境界。我們就認為我們聽到了,我們看到了,我們理解到了,理解到的這個東西僅僅是我們對現象的反饋。
我看到光,這個光線折射了這個瓶子,折射到我的眼睛裏麵,我看到一個現象,這個現象可以是任何東西,它為什麽是瓶子呢?因為我們曾經對這個瓶子裏的水有過體驗,它是液體,我們可以喝,對這個瓶子有了這種分析理解,它是塑料的,它可以裝水。這個液體和這個瓶子組合到一起,它稱為礦泉水,這個是透過我們的眼睛,我們的耳朵,我們的意識,在我們的內心裏麵形成了對光和聲波的反射,形成了我們內心裏麵對這個瓶子的認知,這個認知和我們的體驗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我們內心裏麵對瓶子的記憶,這個叫礦泉水。也就是說,這個礦泉水並不是外界的現象,而是我們心靈內在對於六根信息攝取的一種回饋的理解和儲存。
這個世界也是一樣的,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裏麵,不僅僅是我們的意識生活在這個世界裏麵,而是我們內心的心靈的認知和心靈的細膩體驗,被我們的意識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拉進了對世界的感受境界當中,世界在我們的心裏麵而不是在外麵,外界的世界一定是我們內心的記憶和認知的投射。
如果你對外界的這種現象沒有形成內心認知和習氣體驗的記憶儲存,當你進到一個新的環境當中的時候,你對於外界這個現象,你是不知道的。你看到了,你心底裏麵看到了現象,但是你心底裏麵看到的是你不知道的東西,它就不能稱為世界。世界一定是名和相。名稱,這是礦泉水;相貌,它是個塑料瓶子;體驗,它裏麵有水,這個叫世界。當你從來沒有見過這瓶礦泉水的時候,你心裏麵那個認知的清醒雖然通過你的意識,通過你的眼睛看到了這個瓶子,你也不知道它是什麽東西,它就不能稱為礦泉水。
我說的這個是修行的一個基礎的概念,基礎的一個知識,就是相由心生,外界它一定都是名相。外麵的世界啊,你們說它是客觀的,說它是物質的,它隻是客觀和物質的表現而已。它的根本的源頭,它的名相一定是建立在我們的心識的認知和體驗當中,通過意識的分析來將它固化了,通過意識形成的概念將它形成一種抽象的、係統化的、邏輯思維形式的一種精神化的世界的一種抽象概念。所以我們認為的世界一定是建立在我們對世界的理解之上的,如果我們對於世界沒有理解,內心對世界沒有認知的話,那麽所說的客觀物質環境,我們接觸到了,我們也認識不到。
就比如說我們從小沒有受過教育,我們不知道邏輯思維為何物,我們是生存在亞馬遜森林裏麵的原始人,我們用來感知世界的隻是內心裏麵的見性,被我們的習氣和體驗所帶動的,本能的對世界的認識的時候,我們隻能夠看到名相,看到名相的表現,看到樹、看到光、看到水,我們對水有體驗,我們知道它能喝;我們看到樹葉,知道它可以編織成衣物;我們對於食物有著果腹的體驗,僅此而已。我們對它形成的概念僅是能吃能用,能夠給我們遮風擋雨而已,對它不會有更多意識和記憶概念的儲存的時候,世界對於我們原始人來說,它就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種感性的概念。
世界是我們內心裏麵感知的投射,原始人為什麽能夠預知到危險,能夠在黑夜當中行走如飛,能夠感知到萬事萬物有這種超出於自然界的這種神靈存在,因為他的感知力很強,這種感知力就是因為內心的見性,那個見恒河水而不變的那個見性,被人的習氣和體驗裹挾了之後,形成的一種滲透性,一種洞察力。因為他的意根不發達,他的意識的這種能力不發達,所以他內心的感受能力反倒就非常強盛,所以說原始人他們的生活狀態是很原生態的,他能感知到,感受到自然界萬物都有靈性,這就是萬物崇拜的由來。為什麽原始部落裏,他們崇拜水精啊、火精啊、山精啊。確實如此,因為他們確實能感受到萬物在它的物質現象下麵有著它的生命性,實際上那個生命性也是他內心裏麵的認知所投射出來的,隻是他不知道而已。
那麽那種人怎麽修行呢?那種人是更容易相信神的人,那種原始人通過他的內心裏麵的感知,敏銳地感受到物質現象背後生命存在的那種人,他們所走的那種修行道路,實際上是最容易能夠達到與神溝通的這種狀態的。他可以避開人的意識,直接深入人內心的見性,見到見性深層次所綻放出來的微觀空間的生命。
但是我們是現代人,我們有意識和邏輯。我們的心願捕捉到了意識攝取的對外界的這種形態呀,並且對形態形成的這種概念化,這個是水,這個是火,這個是木頭,地水火風。當我們的意識將事物的現象概念化了之後,意識用概念,就可以將我們的意識形成一個線性的概念,它有個從生到滅的過程,這個從生到滅的過程就是萬物成長的過程,我們把它稱為時間。
時間最基本的這種源頭,實際上是在人的內心裏麵的見性對所見事物的分別,那一刻開始,時間就對於個體生命而言的話,時間就形成了。而我們的意識看到的是時間的移動,就是說一個種子發芽了,成長了,長成樹了,到了冬天,它的葉子落了,成長多少年之後,它死去了,這個是時間的表現,它有流動性。也就是說我們的意識能夠在我們存在的世界當中,可以將世界的現象形成概念,將它變成抽象化的思維,抽象化的思維再反過來將我們內心裏麵的認知,那個見到恒河水的那個見性,這個意識將那個見性,分割成為一個一個的儲存的這種體驗。
我見到光,感覺到熱,現在我閉上眼睛,見不到光,但我能想起這個光的概念的時候,那個熱度的體驗它就會產生了,它就會形成了。當我遇到熱的時候,我腦子裏馬上就會想起來光的概念,這個叫心意相續。心,我們內心的這個認知和意一旦結合起來之後,這個體驗就會隨著心和意的相續,形成了這種境界。
我們人的一生,從生到死,實際上就是被這個境界所活著。因為有這個境界的存在,外界才會出現世界的概念,否則的話,如果沒有內心形成的這個境界,外界僅僅是因緣和合的現象變化而已,它不是世界,你知道嗎?世界一定是有理解的,有具體的名稱和概念體驗的一個鮮活的複雜的係統,它是完整的。如果你內心沒有境界,沒有完整的這種境界,那麽外界就不存在一個完整的係統的世界。
反過來講,外界的世界,包括你們的親友,包括你們住的房子,包括你們從生到死整個過程,一切的一切都是心識,心靈的這種見性被所見的事情,被所見,所體驗到的這種概念和感受凝聚成的境界,在境界當中被牽引的那個內心見精,內心見性就是靈魂。
當我們肉體死後,意識停止思維了,內心的這種見性它沒有消散掉,它依舊在平常所見所體驗的這種境界當中,被境界的這種感受所牽引,那個就稱為靈魂。它會隨著這個靈魂的純潔度,而往生到不同的境界當中去,這就是六道。
這個見性如果沾染了六根色塵當中的這種體驗太深、太重,這個太深、太重的這種習氣的體驗,將內心裏麵的這種見性蒙蔽了,裹挾住了,將它封鎖在那個境界當中,成為那個境界當中的隻能辨別這個境界當中的那種細微的記憶和認識的話,那麽你就是具體的,生死輪回的一個鬼。凝聚你見精的那個境界如果是溫柔的、純潔的、溫暖的、無私的,那麽在這個境界當中的那個見精就會形成了光明的、安全的、輕柔的,甚至於非常歡樂的體驗,那就是天道。
世界是由你的內心裏麵的境界所投射的,那麽同樣的,當你死後,你去的那個天界或者地獄,也是由你內在的裹挾著你的見精的習氣和細膩妄想構成的境界所決定。如果你的內心裏麵的見精被你平常積累的這種所見帶來的體驗,形成的仇恨、自私、妒忌、狹隘、恐懼、憤怒所包裹,所凝聚,被凝聚的這些境界裏麵的見精所見到的就是毒蛇猛獸,所見到的就是惡鬼,地獄的烈火和冷酷的那種體驗,那就是地獄道。什麽時候,裹挾著見精的這個體驗境界清淡了,淡化了,消散了,什麽時候見精恢複了能見的那種性質的時候,你就從地獄裏麵出來了。所以天堂地獄皆是唯心造的,它不是你的行為造的,它是唯心造的,這就是三界唯心的道理。
聽完太震撼了,開眼界了!受益了!
講的真好啊,又易懂又深入。
天堂和地獄皆是唯心造的。太受益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