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c="/data/radio/album/13/09/1309_120_120.jpg?rand=8125">
你沉浸在愛中,唯有愛是你。這裏是靈魂的棲息地。
總節目 18 總播放 5637 總點讚 68 總評論 48

心經在說什麽? | 《解經》20220507

2025-10-10 20:15:26 播放 178 評論 0
0:00

問:何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答:色不自色,因心故色,心不自心,因色故心;世界名相由概念與形態構成,統稱為色,色相之下並沒有實際存在的、永恒不變的色相實質存在,比如說一塊“石頭”就是色相,由石頭的樣貌、性質、質地、質量、形態、名稱,構成了一塊石頭的“色相”。

而在這個名為“石頭”的名相之下,隻有川流不停、刹那生滅的能量湧動,並沒有實質性的、不變的一塊“石頭”真實存在,這就是色即是空,並非要等到這一塊石頭風化了,才稱之為空,而是,這一塊石頭的色相形態與名稱,當下此刻,就並非是真實不變的永恒存在,而僅僅是一個虛幻的名相展現,並非是色相為空,而是色性即空,名相本身隻是虛幻,虛幻就是名相的本質,故而說“色即是空”。

“空不異色”說的是,這一塊石頭,之所以能夠在世界中展現,是因為看見世界的人,對於微觀能量湧現的“形態”形成了認知,換句話說,這一塊石頭的物質存在“現象”,是因為看見石頭的人,心意確定而展現出石頭的“名相”,是身心中細膩妄想,聚合習氣體驗,交融投射在心靈“見精”中的確定認知。

物質世界中的石頭“名相”,是心識分別,對心靈經驗,分析後確定的投射;是心識記憶,投射在內心“見精”中,心識經驗的分別確定觀念。

如果你從沒有見過石頭,當你見到它的第一眼,一定是以自己內心儲存的,曾經經曆過、確認過的物質經驗概念,對比麵前的物質,去進行類推,分析,甄別,才能夠在“已知”的、曾經的概念基礎上,推論出結論,將這未知的物質形態,冠之以石頭的“名相”。

人類對於現實世界的認識,一定是建立在已知的概念經驗中,對未知的現象進行類推,對比,分析,確認,歸類,從而將新認識的外界物體,歸納進入心識體驗的經驗中。

換個角度說,你從未見過石頭,不認識石頭,對於石頭的質量、重量、顏色、品質、味道、形態、溫度,沒有絲毫感受體驗,即便現在你麵前放著一塊石頭,你也隻能知道,麵前有一個物品,卻無法對物品形成“石頭”的概念。

如果,你從小到大吃的食物,是類似於石頭形態、顏色、味道的物品,你一定,必定,以及肯定,會將麵前的這一物品,歸類於“食物”一類的心靈經驗,進而對麵前的物品,做出食物種類 “概念” 的稱呼。

再比如,嬰兒剛出生的時候,頭腦意識尚未形成,“靈魂”透過嬰兒的身體感知世界,形成心識最初的分別,分別對生理功能的取舍,形成了心靈感受,基於感知感受,心識對光與影的條件反射,做出對外界信息本能反應。

當心識對光影的具體形態,形成了經驗儲備的體驗“記憶”,心識感知就對具體的光影,形成了固化的體驗,這個光影形態代表著溫暖與乳汁,離開這個溫暖感受的光影,就意味著寒冷與孤單,於是孩子的心識,開始依賴這個代表著溫暖與食物的影像體驗。

當“媽媽”這個聲音信息,開始反複重複,與溫暖的影像結合,頭腦意識開始對聲音、影像、溫暖、食物進行了基礎的聚合組合後,“媽媽”這個名相就逐漸地,對心靈感受與感知的內容,形成了固化的樹立。

當“媽媽”這個名相樹立之後,就同時樹立起非“媽媽”的其他影像區別,隨著時間推移,媽媽的名相逐漸清晰,非媽媽的世界開始具體,同時,認知媽媽的心識,開始逐漸從心靈感知中,脫離其餘的感受體驗,形成區別於生理需求其他感受的“自我”感知與認知。

隨著嬰兒的心靈感受與意識不斷地結合,對於外界影像形成一個個具體的概念名稱,這個原本模糊的影像空間,變成了逐漸具體的現實“世界”,同時,投射出現實世界的心識,被認知塑造成“主觀意願”的自我。

隨著頭腦中,外界世界名相的確立,內心自我意識,就掩蓋了,嬰兒本初心靈的感受與感知,直至人類的自我意識,建立在利益得失觀念中,形成的思想,徹底掩蓋了心靈原本的感受,心靈深處的“見精”,就錯誤地認為,“意識”才是真正的自己,其實,意識隻是心靈感知的投射而已。
再比如,一個喪失記憶的人,頭腦意識中,完全忘記了“自我”的概念與記憶,他徹底不知道自己是誰,可是,他內心深處的感知,在迷惘的狀態中,卻依舊清醒地“知道”,他“不知道”自己是誰,失去頭腦意識的概念思維後,內心感知深處的“知道”,就是嬰兒最初對身體,以及世界形成的“心識”分別。

我們並不是這具身體,也不是認知身體的“自己”。
我們真正的“自己”,是主觀意願深處的感知中,那個清醒“明了”自我與世界的“見精”,心靈中的“見”不會因為人體的死亡而消失,卻會因為今生心靈所“見”,攀緣的執迷取舍而輪回。

心識分別,是靈魂透過人體,折射出來的“人生世界”源頭,而現實世界的名相,是靈魂折射出來的“定義劇情”,我們活著的這一生,不過是“靈魂”在分別夢幻中,記憶妄念重複循環的影片而已。

可見,現實世界中,客觀存在的現實事物,任何一種概念名稱,皆源自於心識經驗,心識分別的體驗對比,經驗體驗投射在大腦中,推動意識,形成概念,將麵前的物體歸類為不同種類。
外界的物理世界“名相”,源於心識意識,投射出的“確定認知”;我們所生活的現實物質世界,是我們自己的心意,所“想象”出來的。

換個角度說,現實物質世界中,這一塊客觀存在的石頭,本質上,是你的心識確認,結合意識概念,投射在心靈“見精”中的經驗記憶;外界的石頭並沒有實質性的永恒存在,石頭是心識與意識,投射出的經驗確定。

而心識分析,與經驗確定,本身也是虛幻的,是“靈性”陷入沉澱,是“見精”陷入所見,形成的心靈夢境,身心自我沒有實際的存在,世界名相沒有實質的本體,這就是“諸行無常,色不異空”。

外界石頭是能量暫時湧現,投射出石頭的心意“認知”也是虛幻的,並沒有真實的、永恒不變的心靈“認知”存在,心靈與石頭,都是因緣和合,如幻如夢,這就是“諸法無我,空不異色”。

故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心經》。

免責聲明:本節目內容為媒體或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文學城電台(海外電台)的觀點、立場以及投資建議。
評論
評論不支持HTML代碼
注意: 請不要在評論中留下不友好信息或者類似侮辱性的言辭。
快來發第一條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