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c="/data/radio/album/13/09/1309_120_120.jpg?rand=8125">
你沉浸在愛中,唯有愛是你。這裏是靈魂的棲息地。
總節目 8 總播放 584 總點讚 29 總評論 23

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的區別 | 平安賜福(六)20220329

2025-09-29 18:08:00 播放 202 評論 3
0:00

3. 對因果論的肯定,是對聖主平安性的否定。
經由寬恕,眾生靈中的平安與聖主相連。
聖主平安性,熄滅靈性深藏的罪咎。
罪是過去,咎是未來,平安中沒有罪咎。
天國內沒有過去與未來,光明與幸福是當下的永恒。

寬恕,是聖主賜予人類直達天堂之路。
踐行寬恕,靈可以橫渡因果生死之海。

小乘佛法,注重戒律,開示苦集滅道,宣揚因緣果報。
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因果自負,如影隨形。
卻不明因果隻是現象,並無實體。
卻不知善惡隻是分別,並無實性。

因果論是佛陀所提出的: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可是,後期佛陀宣講大乘佛法時,卻將信受因果論的修行者,比喻為“焦芽敗種”,因為心靈被因緣現象牽掛的人,已經失去了信受大乘佛法的根基,無法獲得究竟的解脫。

大乘佛法,幾句話可以概括:
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緣起性空,自心現量,心滅法空,寂靜涅槃。

對於因果論而言,大乘佛法,屬於直指人心,明心見性,
見性解脫,隨緣無生,周遍清淨,垢淨無染,如如不動,
是真解脫。

因,指的是分別,果,指的是承載。
存在而有空間,分別而有時間,承載而有境界。
境界截斷時間,形成了獨立“世界”。

世界,就是因果論的具體表現。
而世界,卻建立於存在之上,隨時間而變易。
存在是心靈形成的基礎,
故而說:“三界唯心”。
世界是心識分別所現境界,
故而說:“萬法唯識”。

而存在,卻是一念錯覺,覺性困頓而生存在。
故而說“明心見性,見性解脫”。
何為“見性”?

見者,不迷;性者,無生。

見生滅諸法,性空如幻,幻性本空。
見分別諸心,心幻如夢,夢境無生。

見身心如幻,見世界如夢。
見諸法性空,則“見”亦為幻。
見諸心如夢,則“見”亦如夢。

夢不可得,幻本無生,見本無體。
見與所見熄滅,覺與所覺脫落。
離見普照,是無生無滅,普照圓覺。

三界諸法幻境本空,諸心存在了無痕跡。
於存在之中,不被存在。
於諸心之內,不被分別。
於緣起之中,隨緣不變。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心即真心也,
是名“解脫心”。

解脫心具寂滅性,寂滅性熄滅生滅心,呈現平安性。
平安性就是聖主,聖主,是智慧體之中,誕生智慧的本性。
故此,踐行聖主寬恕力,可以橫渡因果苦海。
因此,踐行聖主寬恕力,可以解脫三界幻境。

彌勒菩薩又被稱為“慈氏”。
何為“慈悲”,無盡寬恕,無差異接納。

故而,聖主平安性,即一切如來性。
慈悲與智慧,究竟為一體。

免責聲明:本節目內容為媒體或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文學城電台(海外電台)的觀點、立場以及投資建議。
評論
評論不支持HTML代碼
注意: 請不要在評論中留下不友好信息或者類似侮辱性的言辭。

以前也聽過別的法師講解過關於佛法,聽這位老師娓娓道來很攝受,想進一步的學習

講解得真好,深奧的佛義幾句話就給我們指明得清清楚楚

讚歎本電台,以前學過佛,不明白小乘和大乘的區分,這篇文章簡明扼要,就闡述明白了,感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