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邊限購邊加倉,買納指的年輕人,被抽幹了精氣神

邊限購邊加倉,買納指的年輕人,被抽幹了精氣神

文章來源: 每日人物 於 2025-11-23 01:26:54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邊限購邊加倉,買納指的年輕人,被抽幹了精氣神

在很多理財新手眼裏,納指是一個不錯的投資新渠道。它收益不菲,過去的2024年,納指綜合漲幅達到29%,今年上半年,納指在4月的一波慘烈下跌之後,後半年漲幅接近50%。換句話說,假如把一筆錢放進納指裏,什麽也不管,也能領跑一眾股指。

高收益讓投資者們動心,而年關將近,不少納指基金甚至開始限購了。各種因素疊加之下,這波想抓緊上車納指的年輕人慌了起來——這兩天,全世界的股票集體進入下跌行情,身處高點的納指也沒躲得過,僅20日一天跌幅就達到5%,不少人定投兩個月,收益依舊是負的。即便如此,對納指抱有極高期待的年輕人們,還是四處尋找不限購的基金,咬緊牙關補倉,“越跌越加”。

咬牙上車的年輕人

這兩天,投資時長兩年半的袁佳都不太敢打開自己的證券賬戶App。為了降低波動,她一直致力於將資金進行多樣化配置,沒想到此時,她持有的黃金、A股、港股、納指,無一例外,全麵飄綠,“真是八頭挨打”。

對著“綠色”歎氣的不止袁佳一個人。剛剛過去的兩天裏,全世界的股票集體進入下跌行情。20日,美股遭遇“黑色星期四”,單日市值蒸發超過2.7萬億美元,創兩個月新低。21日,A股三大指數集體低開,全市場下跌個股超過4800隻。

48個小時裏,袁佳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賬戶收益,從19號的20000元,跌到7000元,再到700元,到21日收盤的時候,徹底變成了幾千塊的負數。



▲袁佳的賬戶收益從19號的2萬元,一路跌到21號的-3000多元。圖 /訪談者提供

這種時刻,袁佳想到的第一件事是補倉,而在一眾投資裏,她最想加的,是納指基金的倉位——在幾乎穩定上漲半年後,納指第一次迎來單日5%的跌幅,在很多人眼裏,如果膽子足夠大,這就是抄底上車的好時機。不過,袁佳想追投一些納指基金時,卻發現到處都在限購,陷入了一邊挨打、一邊難加倉的尷尬境地。

袁佳一心想加倉的納指,全名叫“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它不是指某一家公司的股票,而是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裏上市的所有股票的綜合表現,類似於總在各種財經新聞裏頻繁出現的A股上證大盤指數。

而定投納指基金,就更簡單了,它相當於找了個國內的合法中介,讓投資者們跳過注冊美股賬戶這一步,也無需在場內(指交易所裏)隨時盯盤,直接設置好每天的定投數額,就能刪掉App,安心地做時間的朋友。

這半年來,隨著納指一路上漲,定投納指基金的賽道,正在大量湧入新晉投資者,其中不乏一些剛剛開始研究投資的年輕人。

劉劍榮今年大二,年紀不大,沒有什麽積蓄,每個月隻有父母給的2000元生活費,買納指的錢,都是兼職賺的。他每天騎著電動車幫同學們拿快遞,大件1元,小件5毛,最多的時候,一天能賺個100多塊,他就把這筆進項盡數投入納指裏。

但剛買納指沒多久,一批納指基金就限購了——或許是納指漲幅太多,估值過高,需要降溫,也有可能是進入年底,基金公司們進行境外投資的外匯額度耗盡了,要等到來年重新得到新的額度,才能恢複購買。

劉劍榮記得,有一支他長期購買的基金,最初的每日投資額度是300元,每天晚上,他都會手動購買一次。後來的一個周末,納指突然下跌,這隻基金的投資額度順勢上調到了1000元,劉劍榮猶豫了,停止了自己的手動購買。沒想到,幾天之後,這隻基金的額度就開始直線下滑,從每天可投1000元減少到隻能買10塊錢。

對於老手而言,限購並不奇怪,已經定投納指4年的郭林說,去年年底,很多納指基金也曾經限額過,到今年年初,額度就逐漸恢複了。有過之前的經驗,郭林並不著急買,但這批新晉的投資者們,卻肉眼可見地著急了。

這打亂了劉劍榮慢慢買入的計劃,他形容自己“越限額越慌”,生怕買不進,這種感覺有點像是剛做好上車準備,屁股還沒坐穩,就要被甩下通往財富的小車。沒辦法,劍榮幹脆“開起了超市”——在納指投資者們的調侃裏,“開超市”的意思是啥都買,每家都限額10塊,那就買個十幾隻基金,零零碎碎加起來,一天也能定投個幾百塊。



▲劉劍榮“開超市”買的部分納指基金。圖 /訪談者提供

還有一些人退而求其次,選擇購買主動基金、C類基金等。雖然都是定投納指,但不同基金有不同的特性。郭林解釋,在行情好的時候,大家會傾向於購買主動基金,這類基金更考驗基金經理的眼光,漲幅可觀,波動卻大。但在連續半年上漲後,納指沒能再創新高,在這種情況下,不少投資者會更加保守,選擇純粹跟蹤指數的被動基金。

隻是,限購之後,這些區別暫時管不上了。劉劍榮說,自己“開超市”時,已經顧不上糾結誰的手續費高,隻有一個法則,能買啥買啥,一堆基金輪流購入。

在南京,27歲的焦蕾同樣在限購之後加大了定投的力度。焦蕾是今年9月入坑的,由於買入時,納指的位置就已經很高,定投幾個月以來,她並沒有賺到什麽錢。但這並沒有改變她買納指的計劃——焦蕾有證券賬戶,她發現,自從基金限購之後,場內的納指受供需關係影響,溢價越來越高了,她覺得,這意味著依舊有很多人在購入納指。

這樣一想,擔心買得不夠多的焦蕾也開始加倉,一度把定投的額度上調到每天100元,一支基金徹底限購了,就去買另一支,原因隻有一個:“更看好未來會漲”,就算現在不賺錢,也要咬牙繼續買。



▲焦蕾自己整理的熱門基金情況。圖 /訪談者提供

求穩,大過一切

郭林一邊買納指,一邊在社交平台分享理財心得。幾個月下來,他的評論區聚集起一大批偏好納指的理財愛好者,也總有新入坑的投資小白們源源不斷地湧入,向他谘詢如何邁出購買納指的第一步。

郭林觀察和總結過,這些急著上車納指的人,往往有一個共同的心態——求穩,大家並不追求有什麽超高的收益,隻是想賺得比銀行儲蓄多一點。至於這種心態的來源,要麽是缺少經驗,要麽是被個股傷過心。

加倉的焦蕾,屬於第一類。在購買納指之前,她從未學過任何跟基金有關的知識,“連買基金有贖回費都不知道”,隻是因為在社交平台上刷到一些理財博主的高收益率分享帖,才決定試一試,目標定得更是十分簡單:跑贏餘額寶,收益比1.1%高一點。

最開始,她是跟著別人買。在各大金融類App裏,都可以跟蹤實盤博主,焦蕾就跟著這些大資金玩家們買進或賣出,一天能操作好幾次,這是她了解納指基金的開始。不過,她資金不多,一天操作下來,沒賺什麽錢,人倒是累得不行,那之後,她意識到自己沒有這麽多時間成本,幹脆換成了定投,每天就買50塊。



▲焦蕾跟著大資金玩家們買進或賣出,逐漸了解納指基金。圖 / 視覺中國

時隔多年重新開始買納指的大廠人李亞,則是典型“被傷過心”的那一批人。

李亞記得很清楚,他初進股市是在8年前,那時他剛畢業沒幾年,身在互聯網行業,周圍人都炒股,他也順勢入了局。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學習,李亞賺了不少,覺得自己還挺會炒股。於是,年輕氣盛的他幹脆把工作幾年積攢下來的接近100萬現金“all in”了股市,買的全是他自己看好的科技公司,更下定決心,要像巴菲特說的那樣,不看短期漲跌,要做長期的價值投資。

股市的確讓他嚐到過甜頭。漲得最厲害的時候,李亞的100萬本金膨脹到了150萬,每一天,證券賬戶都在劇烈波動,有時甚至能浮動出他一年的工資,這讓他一度無心上班,期待著徹底躺平那一天的到來。

但150萬就是最高峰的時刻了。沒多久,股市進入長久的熊市,收益消失了,本金也消失了,抱著“價值投資”信念的李亞,咬著牙硬挺到了本金隻剩30萬,依舊沒看見漲起來的勢頭,他這才選擇遺憾割肉離場。

這段慘痛的經曆,重塑了李亞的投資觀——股市是碰不得的,尤其是個股。他開始變得極度保守,隻把錢存進銀行,哪怕儲蓄利率連年走低,他也沒有動搖過。李亞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扛不住股市的波動起伏,更不適用於巴菲特傳授的那些金科玉律。

但納指,成了股市中的一個例外。由於它是多家美股上市公司的集合體,這意味著投進去的錢不再押寶單一公司的命運,也不會被某一家企業、某一個行業的動蕩而左右。對這群“求穩”的投資者來說,無疑是一道重要的心理保障。



▲圖 / 《大時代》

尤其是納指100基金。納斯達克公司會將100支最具代表性的股票打包成為納斯達克100指數,基金公司們則會根據這個名單,組成納指100基金,麵向投資者們發售。不同基金所買入企業的份額、數量不同,但都囊括了蘋果、微軟、英偉達等企業的股票,清一水的頂尖科技公司。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這類基金,總會看到頗為誇張的形容,有人將它稱之為購買“全球最頂尖企業的未來”,也有人通俗易懂地將它形容為“實驗班裏的那批尖子生”。郭林還了解到,納斯達克公司每年會對這100家代表企業進行“優勝劣汰”,隻保留最精英的,聽起來比高考製度還嚴格,又一次加碼了郭林投資的信心。

對穩定的追求還體現在,這批投資者隻在場外定投。事實上,納指如今限購的隻有QDII基金,如果想要買得更多,也有別的渠道,比如注冊一個國內的證券賬戶入場交易,買多少都行;膽子更大的,還可以換購美元,直接進軍美股市場。但郭林說,他也嚐試過場內交易,很容易被隨時波動的漲幅影響心態,隻要跌得多了些,他就不想買了,有時一盯盤就是一天,還是下不了手,錯過不少低點。

“克服不了自己的人性”,郭林說,他之前還買過一些黃金,克價漲到600多元、800多元的時候就盡數賣掉了,沒有拿得住。回憶起這些時刻,他都會再一次認清自己不是天才投資者的事實,做不到“別人恐懼我貪婪”。正因如此,郭林不覺得投資賺錢靠實力,而純粹是運氣,“既然找不到高點和低點,那就幹脆定投。”

種種特點加起來,讓定投納指100基金變成了一群“求穩人”的投資選擇,這也是為什麽,即便如今納指開始限購、下跌,依舊有很多人選擇抓緊買入的原因。

真的穩賺不虧嗎?

那麽,買納指真的有這麽穩妥嗎?

隨著接近半年的連漲,納指已經處在高點,因此,焦蕾定投納指的幾個月,並沒有賺到什麽錢,甚至總是遇到回調期,“10個交易日裏,7個都是虧錢的”。當全世界的股市集體下跌時,納指也沒守住陣地,一天之內的跌幅達到5%。

時間再往前倒,納指更不是穩賺不賠的存在。從2021年起,郭林已經買了4年納指,在他的印象裏,納指有過兩次大跌。一次是在疫情期間,虧損一度到過30%,那時,郭林剛開始買納指沒多久,投入其中的資金量不多,隻有兩萬塊錢,想著“割肉也晚了”,幹脆沒動這筆錢。反倒是身邊不少也在買納指的同事們沒扛得住,在那一輪大跌裏都割肉跑了。

另一回大跌,就是今年4月了。在很多美股投資者眼裏,那次由於加關稅導致的大跌堪稱“史詩級”,讓不少一直定投納指、大跌就加倉的老玩家們也心驚膽戰,包括郭林的同事們,就第二次選擇了割肉,還真誠地勸他也跑。

人性就是如此,即便所有人都聽過“總會漲回來”“長期看漲”之類的寬慰,但在連日下跌、極度恐慌的時刻,無論資金大小,要拿住納指依舊不是一件容易事。劉劍榮記得,4月的那次大跌行情裏,他不過才淨虧了316塊,心態就不平穩了,火速選擇清倉,帶著虧損離場,直到今天,他還在奔忙在回本的路上。



▲圖 / 《東方華爾街》

投資有風險,即便納指帶著如此多的光環,但能從中賺到錢的,依舊是有魄力和耐心的少數。

和劉劍榮不一樣的是,4月大跌期間,郭林反而選擇了加倉納指。不同於現在開始限購的行情,郭林猜測,或許是當時很多投資者受不了虧損、停止購買納指的緣故,他常買的納指基金購買上限反而提高了,一路從每日限額100元增加到限購500元,後來是限購3000元。

納指越跌,可購買額度越高,郭林心裏就越恐慌。他剛好有一批存在銀行的定期儲蓄到手,原本想著少買一些,但兩個月的時間裏,下行行情就沒有中止過,本著“小跌小加大跌大加”的思路,郭林慢慢把幾十萬都補倉補進去了。

補到最後,郭林手頭的現金隻剩下幾百塊,他不敢把自己重倉納指的事告訴家裏人,隻能自己一個人心驚膽戰——先是熬夜到晚上,看美股開盤氣到失眠,好不容易睡著了,第二天一睜眼就是虧錢,有時候一天就能虧個好幾萬,還是虧本金。最誇張的時候,郭林一天隻吃兩頓飯了,手頭變緊是一方麵,更重要的是毫無心情,“特朗普一說話就提心吊膽”。

挺過了漫長的失眠、茶飯不思,郭林終於又一次度過了難熬的一段時光,重新迎來上漲。因此,他總會告誡那些初入行的年輕人們,納指並非想象中穩賺不賠的標的,入坑之前,還是要做好風險預估,對虧損有個心理準備。

但有了上一次割肉跑路的失敗經曆,這一回,劉劍榮還是決定學著保持耐心。

在這個19歲的年輕人眼裏,納指有漲有跌,但已經是一個很好的、可供他學習投資理財的途徑——投資被他看作大學時代必須要掌握的技能之一。他是大專生,學新能源材料,從剛進入校園那一天開始,他就知道,自己不可能找到一份本專業的工作,原因是大環境不好,“連本科生都找不到什麽工作,何況自己?”

因此,更多的課後時間,劉劍榮都用來學英語、學投資,這能幫助他緩解一些焦慮。有的時候,這種憂慮不僅來源於就業困難,還有AI的發展。如今,他和身邊朋友已經很習慣使用AI了,專業課的作業、生活中的煩惱,都能求教ChatGPT。劉劍榮還總在新聞裏看到,AI發展飛快,一個機器人可以頂10個人,當然也可以取代他的工作。

某種程度上,對AI的憂慮也讓劉劍榮更願意購買納指——納指本就集合了全世界最頂尖的一批科技公司,既然擔心未來被AI取代,那還不如買入納指,像是一種風險對衝。劉劍榮覺得有點好笑,買納指說是“未來可期”,但本質上是對自己未來的悲觀。

焦蕾同樣沒有動搖,她感覺納指還會跌一陣,但更好的投資路徑,她也想不到了,因此決定“繼續定投,越跌越加”。早幾年,焦蕾剛開始工作,一個人在南京打拚,那時房價高漲,月薪幾千塊的焦蕾從來沒有想過在南京買房,更不想掏空全家人的錢包。隻顧自己吃喝,沒有房貸這樣的大開銷,焦蕾也不在意利率,她隻把錢存在銀行,利率低一點好像也沒什麽。

但今年房價連連走低,焦蕾突然覺得,自己可以夠一夠房子了,她目前有接近20萬的存款,可以付一個偏遠地段老破小的首付。為了更快攢錢,焦蕾甚至給自己製定了頗為極端的計劃,每天隻花30塊,多花一塊錢,就做一個俯臥撐。



▲為了攢錢,焦蕾甚至給自己製定了極端的計劃。圖 / 《秘密花園》

“有了買房的欲望”,焦蕾這才開始投入心思到理財,不再隻著眼於銀行。而在一眾投資裏,納指順理成章地成了她的首選,焦蕾說,這是她第一次“把所有錢投入到高波動的基金裏”,不過是希望手頭的錢能更值錢些。

不僅自己買,焦蕾還帶著身邊人一起買。她有一個關係很好的朋友,薪資不高,每月三四千的收入,從來不儲蓄、不存錢,焦蕾會抽查她的存款,“每次查到都沒有”。她幹脆給朋友開了一個理財賬戶,設置了周定投,每周投250塊,一半納指,一半紅利低波,作為一種強製儲蓄的方式。

不知道還會跌多久,買了這麽久,還沒真正地獲得收益,天天盯著基金的劉劍榮感覺自己被抽幹了精氣神,但他還是打算再掙紮一把——即將到來的寒假,劉劍榮決定去香港開戶,這樣一來,他不僅可以買納指基金,還能嚐試購買一些港股,如果以後納指基金限額更多,還有別的投資渠道作為備選。這一招,同樣是社交平台上學來的,劉劍榮說,自從自己開始研究理財後,天天都能收到關於如何搞錢的推送。

這或許就是互聯網的影響,劉劍榮說,那些信息製造了焦慮,但也讓他提前清醒,思考自己到底要怎樣才能擁有更好的未來。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5)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玉龍雪山下婚禮結束僅4天,霍震霆兩個兒子爆雷
它是一艘外星飛船?NASA公布“星際訪客”最新圖像
全球最大“人造月亮”僅亮百日就熄火 變億元超級廢墟
72歲韓國前總統文在寅“再就業”,新身份讓人意外
中餐館肇事 中國赴德參展團隊逾百人中毒拉到出血




24小時討論排行

非常多人渴望對日開戰,為什麽?
“習大作家”出逾300本著作 堆灰塵、一折也沒人買
特朗普見“社會主義者”馬姆達尼,兩人“化幹戈為玉帛”
香港人照樣去日本!北京籲勿赴日,日媒:幾乎沒人取消行程
力挺高市!日在野黨魁表態"無須撤回發言",怒批中國施壓
《共同社》:中國拒絕明年1月舉行日中韓首腦會談
高市早苗"台海發言",後首次民調曝光,仍奪65%高支持率
中國遊客大規模取消赴日行程,韓國躍升最熱門旅遊目的地
美提出俄烏和平方案!烏克蘭麵臨抉擇,川普:非最終方案
“博導”郭偉的雙麵人生:小鎮高中畢業 參評中科院院士
“為回擊高市早苗的挑釁,我申請每月無償多加5個班”
打破傳統,G20峰會首日通過領導人聯合宣言
範冰冰與李安連線 《地母》導演親吐她無法訪台關鍵
拿銀牌的吳豔妮,搶走了所有的戲
“高校博導”郭偉的雙麵人生:江西小鎮高中畢業
特朗普被曝:正準備關稅"備胎方案"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邊限購邊加倉,買納指的年輕人,被抽幹了精氣神

每日人物 2025-11-23 01:26:54
邊限購邊加倉,買納指的年輕人,被抽幹了精氣神

在很多理財新手眼裏,納指是一個不錯的投資新渠道。它收益不菲,過去的2024年,納指綜合漲幅達到29%,今年上半年,納指在4月的一波慘烈下跌之後,後半年漲幅接近50%。換句話說,假如把一筆錢放進納指裏,什麽也不管,也能領跑一眾股指。

高收益讓投資者們動心,而年關將近,不少納指基金甚至開始限購了。各種因素疊加之下,這波想抓緊上車納指的年輕人慌了起來——這兩天,全世界的股票集體進入下跌行情,身處高點的納指也沒躲得過,僅20日一天跌幅就達到5%,不少人定投兩個月,收益依舊是負的。即便如此,對納指抱有極高期待的年輕人們,還是四處尋找不限購的基金,咬緊牙關補倉,“越跌越加”。

咬牙上車的年輕人

這兩天,投資時長兩年半的袁佳都不太敢打開自己的證券賬戶App。為了降低波動,她一直致力於將資金進行多樣化配置,沒想到此時,她持有的黃金、A股、港股、納指,無一例外,全麵飄綠,“真是八頭挨打”。

對著“綠色”歎氣的不止袁佳一個人。剛剛過去的兩天裏,全世界的股票集體進入下跌行情。20日,美股遭遇“黑色星期四”,單日市值蒸發超過2.7萬億美元,創兩個月新低。21日,A股三大指數集體低開,全市場下跌個股超過4800隻。

48個小時裏,袁佳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賬戶收益,從19號的20000元,跌到7000元,再到700元,到21日收盤的時候,徹底變成了幾千塊的負數。



▲袁佳的賬戶收益從19號的2萬元,一路跌到21號的-3000多元。圖 /訪談者提供

這種時刻,袁佳想到的第一件事是補倉,而在一眾投資裏,她最想加的,是納指基金的倉位——在幾乎穩定上漲半年後,納指第一次迎來單日5%的跌幅,在很多人眼裏,如果膽子足夠大,這就是抄底上車的好時機。不過,袁佳想追投一些納指基金時,卻發現到處都在限購,陷入了一邊挨打、一邊難加倉的尷尬境地。

袁佳一心想加倉的納指,全名叫“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它不是指某一家公司的股票,而是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裏上市的所有股票的綜合表現,類似於總在各種財經新聞裏頻繁出現的A股上證大盤指數。

而定投納指基金,就更簡單了,它相當於找了個國內的合法中介,讓投資者們跳過注冊美股賬戶這一步,也無需在場內(指交易所裏)隨時盯盤,直接設置好每天的定投數額,就能刪掉App,安心地做時間的朋友。

這半年來,隨著納指一路上漲,定投納指基金的賽道,正在大量湧入新晉投資者,其中不乏一些剛剛開始研究投資的年輕人。

劉劍榮今年大二,年紀不大,沒有什麽積蓄,每個月隻有父母給的2000元生活費,買納指的錢,都是兼職賺的。他每天騎著電動車幫同學們拿快遞,大件1元,小件5毛,最多的時候,一天能賺個100多塊,他就把這筆進項盡數投入納指裏。

但剛買納指沒多久,一批納指基金就限購了——或許是納指漲幅太多,估值過高,需要降溫,也有可能是進入年底,基金公司們進行境外投資的外匯額度耗盡了,要等到來年重新得到新的額度,才能恢複購買。

劉劍榮記得,有一支他長期購買的基金,最初的每日投資額度是300元,每天晚上,他都會手動購買一次。後來的一個周末,納指突然下跌,這隻基金的投資額度順勢上調到了1000元,劉劍榮猶豫了,停止了自己的手動購買。沒想到,幾天之後,這隻基金的額度就開始直線下滑,從每天可投1000元減少到隻能買10塊錢。

對於老手而言,限購並不奇怪,已經定投納指4年的郭林說,去年年底,很多納指基金也曾經限額過,到今年年初,額度就逐漸恢複了。有過之前的經驗,郭林並不著急買,但這批新晉的投資者們,卻肉眼可見地著急了。

這打亂了劉劍榮慢慢買入的計劃,他形容自己“越限額越慌”,生怕買不進,這種感覺有點像是剛做好上車準備,屁股還沒坐穩,就要被甩下通往財富的小車。沒辦法,劍榮幹脆“開起了超市”——在納指投資者們的調侃裏,“開超市”的意思是啥都買,每家都限額10塊,那就買個十幾隻基金,零零碎碎加起來,一天也能定投個幾百塊。



▲劉劍榮“開超市”買的部分納指基金。圖 /訪談者提供

還有一些人退而求其次,選擇購買主動基金、C類基金等。雖然都是定投納指,但不同基金有不同的特性。郭林解釋,在行情好的時候,大家會傾向於購買主動基金,這類基金更考驗基金經理的眼光,漲幅可觀,波動卻大。但在連續半年上漲後,納指沒能再創新高,在這種情況下,不少投資者會更加保守,選擇純粹跟蹤指數的被動基金。

隻是,限購之後,這些區別暫時管不上了。劉劍榮說,自己“開超市”時,已經顧不上糾結誰的手續費高,隻有一個法則,能買啥買啥,一堆基金輪流購入。

在南京,27歲的焦蕾同樣在限購之後加大了定投的力度。焦蕾是今年9月入坑的,由於買入時,納指的位置就已經很高,定投幾個月以來,她並沒有賺到什麽錢。但這並沒有改變她買納指的計劃——焦蕾有證券賬戶,她發現,自從基金限購之後,場內的納指受供需關係影響,溢價越來越高了,她覺得,這意味著依舊有很多人在購入納指。

這樣一想,擔心買得不夠多的焦蕾也開始加倉,一度把定投的額度上調到每天100元,一支基金徹底限購了,就去買另一支,原因隻有一個:“更看好未來會漲”,就算現在不賺錢,也要咬牙繼續買。



▲焦蕾自己整理的熱門基金情況。圖 /訪談者提供

求穩,大過一切

郭林一邊買納指,一邊在社交平台分享理財心得。幾個月下來,他的評論區聚集起一大批偏好納指的理財愛好者,也總有新入坑的投資小白們源源不斷地湧入,向他谘詢如何邁出購買納指的第一步。

郭林觀察和總結過,這些急著上車納指的人,往往有一個共同的心態——求穩,大家並不追求有什麽超高的收益,隻是想賺得比銀行儲蓄多一點。至於這種心態的來源,要麽是缺少經驗,要麽是被個股傷過心。

加倉的焦蕾,屬於第一類。在購買納指之前,她從未學過任何跟基金有關的知識,“連買基金有贖回費都不知道”,隻是因為在社交平台上刷到一些理財博主的高收益率分享帖,才決定試一試,目標定得更是十分簡單:跑贏餘額寶,收益比1.1%高一點。

最開始,她是跟著別人買。在各大金融類App裏,都可以跟蹤實盤博主,焦蕾就跟著這些大資金玩家們買進或賣出,一天能操作好幾次,這是她了解納指基金的開始。不過,她資金不多,一天操作下來,沒賺什麽錢,人倒是累得不行,那之後,她意識到自己沒有這麽多時間成本,幹脆換成了定投,每天就買50塊。



▲焦蕾跟著大資金玩家們買進或賣出,逐漸了解納指基金。圖 / 視覺中國

時隔多年重新開始買納指的大廠人李亞,則是典型“被傷過心”的那一批人。

李亞記得很清楚,他初進股市是在8年前,那時他剛畢業沒幾年,身在互聯網行業,周圍人都炒股,他也順勢入了局。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學習,李亞賺了不少,覺得自己還挺會炒股。於是,年輕氣盛的他幹脆把工作幾年積攢下來的接近100萬現金“all in”了股市,買的全是他自己看好的科技公司,更下定決心,要像巴菲特說的那樣,不看短期漲跌,要做長期的價值投資。

股市的確讓他嚐到過甜頭。漲得最厲害的時候,李亞的100萬本金膨脹到了150萬,每一天,證券賬戶都在劇烈波動,有時甚至能浮動出他一年的工資,這讓他一度無心上班,期待著徹底躺平那一天的到來。

但150萬就是最高峰的時刻了。沒多久,股市進入長久的熊市,收益消失了,本金也消失了,抱著“價值投資”信念的李亞,咬著牙硬挺到了本金隻剩30萬,依舊沒看見漲起來的勢頭,他這才選擇遺憾割肉離場。

這段慘痛的經曆,重塑了李亞的投資觀——股市是碰不得的,尤其是個股。他開始變得極度保守,隻把錢存進銀行,哪怕儲蓄利率連年走低,他也沒有動搖過。李亞覺得,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扛不住股市的波動起伏,更不適用於巴菲特傳授的那些金科玉律。

但納指,成了股市中的一個例外。由於它是多家美股上市公司的集合體,這意味著投進去的錢不再押寶單一公司的命運,也不會被某一家企業、某一個行業的動蕩而左右。對這群“求穩”的投資者來說,無疑是一道重要的心理保障。



▲圖 / 《大時代》

尤其是納指100基金。納斯達克公司會將100支最具代表性的股票打包成為納斯達克100指數,基金公司們則會根據這個名單,組成納指100基金,麵向投資者們發售。不同基金所買入企業的份額、數量不同,但都囊括了蘋果、微軟、英偉達等企業的股票,清一水的頂尖科技公司。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這類基金,總會看到頗為誇張的形容,有人將它稱之為購買“全球最頂尖企業的未來”,也有人通俗易懂地將它形容為“實驗班裏的那批尖子生”。郭林還了解到,納斯達克公司每年會對這100家代表企業進行“優勝劣汰”,隻保留最精英的,聽起來比高考製度還嚴格,又一次加碼了郭林投資的信心。

對穩定的追求還體現在,這批投資者隻在場外定投。事實上,納指如今限購的隻有QDII基金,如果想要買得更多,也有別的渠道,比如注冊一個國內的證券賬戶入場交易,買多少都行;膽子更大的,還可以換購美元,直接進軍美股市場。但郭林說,他也嚐試過場內交易,很容易被隨時波動的漲幅影響心態,隻要跌得多了些,他就不想買了,有時一盯盤就是一天,還是下不了手,錯過不少低點。

“克服不了自己的人性”,郭林說,他之前還買過一些黃金,克價漲到600多元、800多元的時候就盡數賣掉了,沒有拿得住。回憶起這些時刻,他都會再一次認清自己不是天才投資者的事實,做不到“別人恐懼我貪婪”。正因如此,郭林不覺得投資賺錢靠實力,而純粹是運氣,“既然找不到高點和低點,那就幹脆定投。”

種種特點加起來,讓定投納指100基金變成了一群“求穩人”的投資選擇,這也是為什麽,即便如今納指開始限購、下跌,依舊有很多人選擇抓緊買入的原因。

真的穩賺不虧嗎?

那麽,買納指真的有這麽穩妥嗎?

隨著接近半年的連漲,納指已經處在高點,因此,焦蕾定投納指的幾個月,並沒有賺到什麽錢,甚至總是遇到回調期,“10個交易日裏,7個都是虧錢的”。當全世界的股市集體下跌時,納指也沒守住陣地,一天之內的跌幅達到5%。

時間再往前倒,納指更不是穩賺不賠的存在。從2021年起,郭林已經買了4年納指,在他的印象裏,納指有過兩次大跌。一次是在疫情期間,虧損一度到過30%,那時,郭林剛開始買納指沒多久,投入其中的資金量不多,隻有兩萬塊錢,想著“割肉也晚了”,幹脆沒動這筆錢。反倒是身邊不少也在買納指的同事們沒扛得住,在那一輪大跌裏都割肉跑了。

另一回大跌,就是今年4月了。在很多美股投資者眼裏,那次由於加關稅導致的大跌堪稱“史詩級”,讓不少一直定投納指、大跌就加倉的老玩家們也心驚膽戰,包括郭林的同事們,就第二次選擇了割肉,還真誠地勸他也跑。

人性就是如此,即便所有人都聽過“總會漲回來”“長期看漲”之類的寬慰,但在連日下跌、極度恐慌的時刻,無論資金大小,要拿住納指依舊不是一件容易事。劉劍榮記得,4月的那次大跌行情裏,他不過才淨虧了316塊,心態就不平穩了,火速選擇清倉,帶著虧損離場,直到今天,他還在奔忙在回本的路上。



▲圖 / 《東方華爾街》

投資有風險,即便納指帶著如此多的光環,但能從中賺到錢的,依舊是有魄力和耐心的少數。

和劉劍榮不一樣的是,4月大跌期間,郭林反而選擇了加倉納指。不同於現在開始限購的行情,郭林猜測,或許是當時很多投資者受不了虧損、停止購買納指的緣故,他常買的納指基金購買上限反而提高了,一路從每日限額100元增加到限購500元,後來是限購3000元。

納指越跌,可購買額度越高,郭林心裏就越恐慌。他剛好有一批存在銀行的定期儲蓄到手,原本想著少買一些,但兩個月的時間裏,下行行情就沒有中止過,本著“小跌小加大跌大加”的思路,郭林慢慢把幾十萬都補倉補進去了。

補到最後,郭林手頭的現金隻剩下幾百塊,他不敢把自己重倉納指的事告訴家裏人,隻能自己一個人心驚膽戰——先是熬夜到晚上,看美股開盤氣到失眠,好不容易睡著了,第二天一睜眼就是虧錢,有時候一天就能虧個好幾萬,還是虧本金。最誇張的時候,郭林一天隻吃兩頓飯了,手頭變緊是一方麵,更重要的是毫無心情,“特朗普一說話就提心吊膽”。

挺過了漫長的失眠、茶飯不思,郭林終於又一次度過了難熬的一段時光,重新迎來上漲。因此,他總會告誡那些初入行的年輕人們,納指並非想象中穩賺不賠的標的,入坑之前,還是要做好風險預估,對虧損有個心理準備。

但有了上一次割肉跑路的失敗經曆,這一回,劉劍榮還是決定學著保持耐心。

在這個19歲的年輕人眼裏,納指有漲有跌,但已經是一個很好的、可供他學習投資理財的途徑——投資被他看作大學時代必須要掌握的技能之一。他是大專生,學新能源材料,從剛進入校園那一天開始,他就知道,自己不可能找到一份本專業的工作,原因是大環境不好,“連本科生都找不到什麽工作,何況自己?”

因此,更多的課後時間,劉劍榮都用來學英語、學投資,這能幫助他緩解一些焦慮。有的時候,這種憂慮不僅來源於就業困難,還有AI的發展。如今,他和身邊朋友已經很習慣使用AI了,專業課的作業、生活中的煩惱,都能求教ChatGPT。劉劍榮還總在新聞裏看到,AI發展飛快,一個機器人可以頂10個人,當然也可以取代他的工作。

某種程度上,對AI的憂慮也讓劉劍榮更願意購買納指——納指本就集合了全世界最頂尖的一批科技公司,既然擔心未來被AI取代,那還不如買入納指,像是一種風險對衝。劉劍榮覺得有點好笑,買納指說是“未來可期”,但本質上是對自己未來的悲觀。

焦蕾同樣沒有動搖,她感覺納指還會跌一陣,但更好的投資路徑,她也想不到了,因此決定“繼續定投,越跌越加”。早幾年,焦蕾剛開始工作,一個人在南京打拚,那時房價高漲,月薪幾千塊的焦蕾從來沒有想過在南京買房,更不想掏空全家人的錢包。隻顧自己吃喝,沒有房貸這樣的大開銷,焦蕾也不在意利率,她隻把錢存在銀行,利率低一點好像也沒什麽。

但今年房價連連走低,焦蕾突然覺得,自己可以夠一夠房子了,她目前有接近20萬的存款,可以付一個偏遠地段老破小的首付。為了更快攢錢,焦蕾甚至給自己製定了頗為極端的計劃,每天隻花30塊,多花一塊錢,就做一個俯臥撐。



▲為了攢錢,焦蕾甚至給自己製定了極端的計劃。圖 / 《秘密花園》

“有了買房的欲望”,焦蕾這才開始投入心思到理財,不再隻著眼於銀行。而在一眾投資裏,納指順理成章地成了她的首選,焦蕾說,這是她第一次“把所有錢投入到高波動的基金裏”,不過是希望手頭的錢能更值錢些。

不僅自己買,焦蕾還帶著身邊人一起買。她有一個關係很好的朋友,薪資不高,每月三四千的收入,從來不儲蓄、不存錢,焦蕾會抽查她的存款,“每次查到都沒有”。她幹脆給朋友開了一個理財賬戶,設置了周定投,每周投250塊,一半納指,一半紅利低波,作為一種強製儲蓄的方式。

不知道還會跌多久,買了這麽久,還沒真正地獲得收益,天天盯著基金的劉劍榮感覺自己被抽幹了精氣神,但他還是打算再掙紮一把——即將到來的寒假,劉劍榮決定去香港開戶,這樣一來,他不僅可以買納指基金,還能嚐試購買一些港股,如果以後納指基金限額更多,還有別的投資渠道作為備選。這一招,同樣是社交平台上學來的,劉劍榮說,自從自己開始研究理財後,天天都能收到關於如何搞錢的推送。

這或許就是互聯網的影響,劉劍榮說,那些信息製造了焦慮,但也讓他提前清醒,思考自己到底要怎樣才能擁有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