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提⾼企業的環境治理能⼒和⽔平,降低汙染物的排放,也是企業的主體責任!更是企業的社會責任的⼀種體現” ——涉事⼯⼚
“律師”傳達通報(11⽉16⽇):

“福爾摩斯⽩”傳達的信息要素⻬全:
權威主體: 綿陽市⽣態環境局檢測站。
⾏動範圍: “全覆蓋的環境取樣⼯作”,包括“⽔樣、⼟樣、⼤⽓樣”,覆蓋了“公司駐地區域”、“⽯紅村群眾反映區域”以及“⽅圓⼏公⾥範圍” 。
最終結論: “⽬前相關部⻔已將檢驗結果通報給問題反映群眾, 在全部環境監測過程中, 未發現有異常數據!” 。
這段陳述的⽬標⾮常明確:以覆蓋範圍之“全”、檢測主體之“權威”,來⽀撐其結論之“不容置疑”。在公關策略中,這屬於“硬著陸”式的危機應對,即通過權威機構的背書,試圖⼀錘定⾳,終⽌公眾的質疑和討論。
1、【福爾摩斯⽩:真相隻有⼀個】。這個特意改的名字本身就有表演性,它暗示⾃帶⽆可辯駁的、邏輯嚴謹的“真相”。
2、“未發現有異常數據!”這句話並不等於“沒有汙染”,不等於“過去⼏個⽉沒有汙染”,也不等於“環境是安全的”。它回避了關鍵問題:排放是否是間歇性的?“異常”的標準是什麽?以及最重要的——它與居⺠的感官體驗是否⼀致?
那個刺眼的感歎號,更像是⼀種公關宣告,⽽⾮科學結論。
3、“已將檢驗結果通報給問題反映群眾”
這是⼀個“程序閉環”的聲明。潛台詞是:我們已經⾛完了所有流程,此事實質上已經“辦結”。
涉事⼯⼚和⽩“律師”的聊天(11⽉12⽇):

1、
“我們這邊已經按照相關部⻔, 組織的省級相關⾏業專家…給出的專家意⻅進⾏了提升改造, ⽬前基本要完成了!”
“按照排汙許可證管理的法律法規, 沒有對過磷酸鈣⾏業要求安裝尾⽓在線監測的要求, 我們接受專家建議, 主動安裝尾⽓在線監測設備!”
“增加了很⼤的成本壓⼒…但是我們也願意承擔這種環保⽅⾯的投⼊, 拿實時數據說話”
A
⼯⼚代表⽤極⼤篇幅強調其“主動性”:“按照……法律法規, 沒有……要求安裝尾⽓在線監測的要求, 我們……主動安裝尾⽓在線監測設備!” 。
“主動” 是這⾥的關鍵詞。 然⽽,通報的另⼀處⼜提供了關鍵的上下⽂:“我們這邊已經按照相關部⻔, 組織的省級相關⾏業專家到我們公司實地考察後, 給出的專家意⻅進⾏了提升改造”。
將這兩段話並置分析,可以清晰地還原出⼀個“被動-主動”的邏輯重組:
事實邏輯: 汙染引發投訴 -> 監管介⼊(“相關部⻔組織的省級專家”) -> 專家給出“意⻅”-> ⼯⼚ 被迫 “提升改造”。
公關邏輯: ⼯⼚(省略投訴和監管介⼊)“接受專家建議” -> “主動”安裝了超越法律要求的設備。
這種“將被動包裝為主動”的策略,是企業在環保合規壓⼒下最常⽤的“洗⽩”⼿段。它試圖將⼀個由公眾壓⼒和監管⼲預驅動的結果,包裝成⼀個由企業責任感驅動的起因。
B
“成本壓⼒”= 巨⼤犧牲: 強調“很⼤的開銷”,是在博取“同情分”,並暗示這種“犧牲”是巨⼤的,是“誠意”的體現。
⼯⼚的論述,故意混淆了“沒有法律要求安裝某⼀特定設備”(尾⽓在線監測)與“沒有法律要求監測和處理尾⽓”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
⾸先,相關的⾏業技術標準明確規定了⼯⼚的末端治理義務。根據《排汙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範肥料製造業(含氮肥、磷肥、鉀肥等)》的相關要求,“過磷酸鈣酸解反應尾⽓應收集處理… 使其⼤⽓汙染物排放符合相應排放標準的規定”。法律法規要求的不是“⾃願”,⽽是“應”。⼯⼚必須收集和處理尾⽓,使其達標排放。
其次,⼯⼚⾃⼰提到了“排汙許可證”,⽽排汙許可證製度的核⼼,恰恰就是企業的“⾃⾏監測”法定義務。根據《排汙許可管理條例》及相關技術規範,排汙單位必須“製定⾃⾏監測⽅案並開展⾃⾏監測”,並按時提交“執⾏報告”,“如實報告汙染物排放⾏為、排放濃度、排放量等”。如果未按規定製定⽅案並開展⾃⾏監測,將⾯臨“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
因此,⼯⼚所謂的“主動安裝”,前提是他們依法必須處理尾⽓,依法必須⾃⾏監測並報告數據。他們所謂的“主動”,是將法律的強製規定(或更可能是,在被舉報後為彌補過往不合規
⾏為)粉飾為企業的“⾃願犧牲”。他們“願意承擔”的“很⼤成本”,僅僅是他們本應承擔的合法經營成本。
2、
“有⼼⼈”。
⽩“律師”:“雖然, 這次的環保汙染損害舉報事件, 是有⼼⼈故意捏造或策劃的事件, 甚⾄為了某種⽬的⽽炒作輿論。”
這個詞,將所有提出問題的⼈,全部打⼊了⼀個“別有⽤⼼”的另冊。這是典型的“轉移焦點”和“歸咎於外”話術。
這與常州外國語學校事件中的敘事如出⼀轍,當時校⽅“指責媒體誇⼤其詞” 。這是⼀種經典的“受害者指責”,通過“推動虛假敘事” ,將受害者的呼救,定性為“惡意”的“捏造”。
“捏造”、“炒作” : 這兩個詞試圖將問題的核⼼從“汙染事實”轉移到“投訴⾏為”。其潛台詞是:汙染或許存在,但其嚴重性是“捏造”的,其影響⼒是“炒作”的。因此,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排汙,⽽在於“有⼼⼈”的惡意。
3、
“作為企業經營者, 你們有這樣的認識, 有這樣的⾏動, 有這樣的社會責任,”
“即便⾯對捏造誇⼤的虛假造謠, ⾯對來⾃各個⽅⾯的壓⼒, 依然能夠保持冷靜理性, 積極采取措施改進改良, 這種有則改之⽆則加勉的精神, 值得我們每⼀個⼈學習!”
律師的“總結陳詞”堪稱典範:
“有則改之,⽆則加勉”——這句公關的“萬能句式”終於登場了。在相關的話語體係中,如新華⽹在“魏則⻄事件”後評論⺠營醫院時,也曾使⽤此話。但其語境是勸誡整個⾏業要借此契機進⾏真正的“⾃查⾃糾”。
然⽽,在這場表演中,這句話,暗藏著⼀個精妙的“話術陷阱”。律師在說出這句話之前,已經⽤“捏造誇⼤的虛假造謠”作為了⼤前提。
這意味著,他已經替⼯⼚定義了這次事件屬於“⽆則”(沒有過錯)的範疇。
因此,這句“有則改之,⽆則加勉”的真正含義是:“我們本來是’⽆則’的(是謠⾔),但我們依然表現出了‘有則’(有錯)⼀般的積極態度去‘改進’。我們的精神是多麽值得學習啊!”
4、
“我們這種⽼企業, 因為曆史遺留原因, 地理原因, ⽆法媲美⼯業園區, 周邊群眾也多, 也得(顧及)周邊群眾的感受!
⼯⼚訴苦,扮演⼀個“⽆奈的⻆⾊”,並對社會進⾏情感勒索。
這套說辭試圖將責任全部“外部化”:
“⽼企業” / “曆史遺留原因”: 這是將當前的問題歸咎於“原罪”。其潛台詞是:問題是曆史形成的,不是今天主觀故意的。這是⼀種典型的“以曆史為盾牌”稀釋當前責任的話術。
“地理原因” / “⽆法媲美⼯業園區”: 這是將問題歸咎於“客觀條件”。其潛台詞是:我們不在⼯業園區,被“群眾”包圍 ,升級改造“場地受限了” ,所以存在問題是“沒辦法”的。
“也是那麽多的家庭”: 在提到“很多⼯⼈都是這麽多年以來⼀直跟隨著的”之後,⼯⼚代表補充道“也是那麽多的家庭” 。這是最經典的“訴諸同情”和“就業綁架”話術。它試圖在環保問題中強⾏植⼊“⺠⽣”和“穩定”議題,向投訴者施加道德壓⼒:如果你們窮追猛打,導致⼯⼚倒閉,你們就要為“那麽多的家庭”失業負責。
這是整份⽂件中最委婉的詞之⼀:“曆史遺留原因”。
在公關話術體係中,“曆史遺留問題”是⼀個近乎⽆敵的詞匯 。它如同⼀張“不可抗⼒”證明,瞬間將⼀個當下的、可解決的問題,轉變為⼀個過去的、抽象的、⽆法追責的“曆史狀況”。
你⽆法起訴“曆史”,也⽆法製裁“遺留原因”。
當⼯⼚抱怨“曆史原因”和“地理原因”時,它實際上是在承認⾃⼰是⼀個不應存在的“曆史遺留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