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投資市場出現一個令人困惑又興奮的現象,”避險”資產黃金(2025年初至今漲幅約在30%~40%。
),與風險資產美股同時創新高(2025年可望連續第三年逾20%漲幅)。
理論上,黃金上漲代表市場擔憂通脹、戰爭或係統性風險; 而美股上漲則意味投資人對經濟成長與企業盈利的樂觀預期。
當這兩者同時飆漲,市場的訊號變得混亂,很多人都想問:這究竟是經濟基本麵的繁榮,還是資產價格的通脹?
最新美國官方數據指出,美國聯邦政府債務的累積速度再創曆史紀錄,總國債規模首次突破38萬億美元。
而美聯儲從升息、縮表,到如今暗示結束緊縮政策,甚至重啟寬鬆降息,意味著“高利率時代”難以長久。
全球主要央行為分散美元風險,近3年大幅增持黃金。 各國央行購金行動從2022起連續3年狂掃黃金上千噸。
總計三年各國央行購買3220.2噸黃金。
自2010年以來,擁有最多黃金儲備量的7大國分別為美國、德國、意大利、法國、俄羅斯、中國、日本,約占全球儲備量的六成(下圖一)。
然而,全球黃金儲備最多的國家是美國,其儲備量超過8000噸。 換句話說,黃金漲得越高,受益最大仍是美國。
當金價上升,美國的資產負債表在賬麵上反而更加穩固。
也就是美國也不怕各國買、囤黃金,反而樂見金價上漲,因為那會讓它的實質償債負擔更輕。
美股與黃金同漲
2025年上半年,美股在 AI、能源與國防等板塊帶動下再創曆史新高。 這背後有兩個結構性原因如下。
當新興市場貨幣疲弱、歐洲經濟低迷時,美國依舊是相對安全的資金港灣。
部分國際投資者在避險的同時,仍選擇配置美國科技股,與大型藍籌企業,如蘋果與可口可樂公司。

美股數據照。 圖:達誌影像/美聯社(資料照)
另外,美國政府持續發債支撐財政,雖推高通脹風險,但同時也將大量流動性導入資本市場,推升股價估值。
於是,出現一個看似矛盾、實則合理的現象:黃金因貨幣貶值預期上漲,美股則因流動性泛濫上漲。
這不是經濟基本麵的繁榮,而是資產價格的通脹。
美國欠全世界的錢,最終由債主與持有美元資產者承擔。 當美債價格下跌、美元走弱,外國主權基金與央行外匯儲備承受虧損。
美元購買力下降時,美國可用貶值後的錢償還升值時的債,透過通脹與貨幣貶值,悄然削減自身債務負擔,形成製度化的債務轉嫁。
換言之,美國也利用通脹與貨幣貶值,在無聲無息中“重置”自己的債務負擔。

全球央行儲備黃金走勢圖。 圖: 擷取自財經M平方(macromicro.me)
資產通脹時代的生存策略
然而,麵對高位市場,追高同樣危險。 投資人應從以下三個角度審視自己的資產配置:
通脹防禦配置:配置部分黃金、商品或實體資產,以對衝貨幣風險。
流動性風險管理:持有美元現金仍具戰略意義,但比例需動態調整。
估值紀律:美股的泡沫風險確實存在,投資人宜聚焦具真實盈利、現金流穩定的企業,而非僅追逐題材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