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在中國,隱秘的“絕症”纏上年輕人

在中國,隱秘的“絕症”纏上年輕人

文章來源: 十點人物誌 於 2025-11-03 07:57:28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內卷,躺平,精神內耗,靈活就業……這裏是係列欄目“當代青年生活實錄”。大到就業婚戀,小到吃飯購物,21世紀新新青年的快樂與憂愁全在這裏。

李娜又去醫院了。這次是因為她發現左手大拇指靠近指甲的位置有一顆黑色的痣。其實也不太黑,灰灰的,很小,並不顯眼。以前有這顆痣嗎?李娜記不清了。她心裏咯噔一下,連忙掛了個專家號,心裏已經生出好幾種可怕的想象。

簡單麵診後,醫生告訴李娜這顆痣並沒有什麽問題。但她仍然不放心,為了不留後患,李娜堅持要抽血、拍CT,還特地辦了報告加急。等待結果的三四天裏,她開始上網查資料、找醫生,隻想知道:“我這到底是不是黑色素瘤?”

這種“總擔心自己得了大病”的狀態,李娜經曆了兩年。兩年中,她頻繁掛號,奔波在醫院大大小小的科室,不知道拍過多少CT,僅鼻鏡檢查就做過四次,還有無麻腸鏡、胃鏡、B超等等。當時她覺得,隻有排除了一切身體問題,她才能回到正常的生活。

後來李娜才知道,自己確實是得了病。這是疑病症(疾病焦慮障礙),一種並非裝病,而是“無法相信自己沒有病”的焦慮障礙。核心症狀包括疑病觀念、疑病恐懼和軀體症狀。

你是否懷疑過自己的健康,並讓這種擔憂影響了正常生活?

這並非少數人的困擾,根據《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疑病症在普通成人中的年患病率約為1.3%至10%。

過去,疑病症在老年人身上表現更加明顯。但近年來,隨著年輕人越來越關心自己的健康,在社交平台上,與“疑病症”相關的發帖已經超過數萬篇。在高壓、高信息密度的都市生活中,它正成為一種新的“隱形流行病”。

在中國,隱秘的“絕症”纏上年輕人

《女心理師》劇照

01

檢查不完的“病”

懷疑自己有病是種什麽體驗?

第一次出現疑病焦慮時,可可還在上大學。

當時她的姥爺因為帶狀皰疹住院,父母工作忙,正好放假的可可便承擔起責任,每天去醫院幫著給傷口塗藥。去之前,媽媽叮囑她:“帶狀皰疹會傳染,你小心別碰到傷口了。”因此,可可塗藥時也格外小心,拿著棉棒一點點塗,手避免觸碰到姥爺的皮膚。

晚上入睡前,可可突然在身上摸到一個小疹子,像被蚊子叮了一個包,媽媽的告誡在她耳邊縈繞,可可汗毛豎起:“這該不會是帶狀皰疹吧!”

她害怕地跑到衛生間照鏡子,的確有一個小包。她開始幹嘔,整個人感到頭暈目眩,雙腿也完全沒了力氣,隻能一點點從衛生間爬回了臥室。

拿到手機後,可可急不可耐地搜索帶狀皰疹是否傳染和感染後的症狀,最後發現“此病毒傳染性低,需要密切接觸帶狀皰疹破損的水皰才有可能被傳染”,她這才安下心來。



大家習慣性在網絡搜索疾病信息。《滾蛋吧腫瘤君》劇照

但那隻是短暫的心安。當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倒下,對健康的焦慮不斷遷移和升級,充斥在可可的生活中。

先是頸椎不適,可可開始懷疑自己大腦裏有斑塊。而後在一次體檢中,可可被查出乳腺增生,她開始格外關心自己的乳腺健康,每次經期前的疼痛都被她看作病變的前兆。她頻繁地搜索乳腺癌相關的信息,看網友們如何判斷是否得癌,再被自己的想象嚇到不行。

後來,不隻是經期前後,平日裏她的乳腺也開始出現針紮般的刺痛,每一次都令她如臨大敵。

此前,跟很多年輕人一樣,可可排斥去醫院。但後來,焦慮壓過了恐懼,她急切地去醫院求一個結果。醫生告訴她,這種情況很正常,平常不要把情緒壓在心裏,慢慢就會好。

但可可想,萬一呢?萬一醫生漏診、儀器出錯這種低概率事件就發生在自己身上呢?

去年五月,焦慮愈發嚴重的可可幾乎一休息就往醫院跑。因為之前得過腎盂腎炎,她同時關注著自己尿液的情況,隻要顏色、狀態有一點不對,她就要去做檢查。到最後,醫生已經查無可查,無奈地對她說:“你真的沒啥事。”

腎的問題還沒解決,可可感覺尾巴骨又開始疼了。

她在網上看到一條帖子,“腿一直疼,可能是骨癌”。她趕忙去醫院拍了片子,醫生說:“沒事兒,你好著呢。”但為什麽會疼呢?可可不知道,醫生也沒有說。

同為醫院常客的yaya很了解這種心情。“最大的焦慮在於不知道這些疼痛是怎麽回事”。這意味著身體充滿了不確定性,隻有去醫院反複求證自己的健康,才能換取短暫的安心。



《我們一起搖太陽》劇照

今年30歲的yaya是一名自由攝影師,平常熱愛運動,去年爬了泰山,自認為身體十分健康。就在爬完泰山沒多久,她打羽毛球時感覺心髒突然快速跳了一拍,這讓她警覺起來,“從來沒遇到過這種情況”。她去醫院檢查,醫生分析,應該是她最近沒休息好。

從那以後,yaya幾乎體驗了疑病焦慮帶來的所有軀體化症狀。

她成了醫院急診常客:心髒早搏,那心髒是不是有問題;突然喘不過氣,她懷疑是肺的問題;手腳麻痹,可能是頸椎的問題;腿部抽筋,可能是腰椎的問題;手上有水泡,這會不會是什麽疑難雜症……

“人的身體居然能有這麽多問題!”yaya做了一次徹底的全身檢查,包括心髒彩超,各項指數都是正常的。理論上說,她的身體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出現如此多不適的地方。

yaya反複強調“安全感”。從小到大,生病找醫生是一個很能給予她安全感的行為,但當她需要檢查的項目越來越多,這種安全行為逐漸成為一種路徑依賴。

她當下是相信醫生的,但她也懷疑,上次的檢查在這一次是否作數?就像“心電圖也隻是當時的30秒,能保證現在身體沒有問題嗎”?

她每次都會問醫生,自己的檢查結果能維持多久,但醫生也有自己的專業和嚴謹,並不會給她滿意的答案。

“醫生的診斷是解藥,但有效期很短。”yaya說。

02

當身體成為焦慮的戰場

李娜的疑病焦慮始於一次尋常的逛街。

在試內衣時,她發現自己的內衣上有一個小血滴,警報拉響,她趕忙在網上搜索,“內衣上為什麽會有血”,一行黑色字體映入眼簾,“極有可能是乳腺癌”。

當時她35歲,孩子剛上幼兒園,對未來的恐懼突如其來:孩子還這麽小,我要是得了絕症怎麽辦?

在那之後,她開始了長達兩年的草木皆兵。

隻要沒有睡著,她90%的時間都在“想病”,沒有心思工作,孩子的學習也管不了。隻要發現身體症狀,她就必須馬上看醫生做檢查,晚上也開始失眠。

第一次檢查乳腺時,她把情況告訴了家人,媽媽非常擔心,陪她一起去了醫院,丈夫也幫她預約了好幾位專家。聽到檢查結果沒有問題後,家裏人都放心了,除了李娜。

丈夫耐心勸慰:“別擔心了,毛細血管破裂也會出血,不一定是腫瘤。”

但當李娜的焦慮持續升級,開始跟家人談論流鼻血與鼻咽癌之間的聯係、鎖骨處的淋巴結會不會是淋巴癌、手指上的痣可能是黑色素瘤時,她清晰感覺到大家的不理解,甚至反感。在外人看來,這些念頭根本沒什麽道理,因為檢查結果顯示一切正常。

那是一種極度的孤獨。李娜無法控製,無法解釋,更加無法讓別人理解她的擔憂。她每周都要去好幾次醫院,後來哪怕做腸鏡胃鏡這樣讓人極度痛苦的檢查,也習慣了不告訴家人。



李娜的不完全就診記錄。受訪者供圖

英國作家卡羅琳·克蘭普頓(Caroline Crampton)曾描述過自己與疑病症的鬥爭史,她經曆了無數次臨床檢查,哪怕知道自己處於疑病狀態,卻依舊懷疑:我會死於無法確診的疾病嗎?

在她看來,人們對於疾病的理解,往往夾雜著科學與個人感知的矛盾。

後來,連80多歲的奶奶都看出了李娜的狀態不佳,特意跑到家裏來看她。李娜哭著跟奶奶說自己失眠,奶奶抱住了她,語重心長地說:“娜娜,你這樣下去不行的,你會把腦子想壞掉的。”

因為經常請假,同事們也注意到李娜的異常。她們安慰她不要多想,但對當時的李娜而言,無論什麽樣的建議和安慰,她都聽不進去,隻能回以苦笑。

在很多人看來,疑病焦慮的產生通常是生活中有大事發生,比如親人生病或離世,才會引發類似的情緒。但李娜工作順利,家庭和睦,可以說正處於“人生中最為平靜快樂的一段日子”,這也讓她的焦慮更加顯得“杞人憂天”。

根據國家衛健委印發的《精神障礙診療規範(2020年版)》,疑病障礙的發病機製目前尚不明確,生物學因素、心理社會因素、情緒障礙、人格特點、醫源性誘因、軀體疾病均容易導致焦慮情緒的產生。

回想疑病的兩年,李娜認為內衣上的血滴隻是一個導火線。或許正是因為那時身邊一切都很美好,她潛意識才害怕“物極必反”,將“生病”視為打破現有幸福的潛在危險。

發現自己有疑病焦慮後,yaya試圖剖析這種情緒的根源。

她的原生家庭幸福,父母開明豁達,但焦慮仿佛一種天生的情緒,如影隨形。讀書時,每次考試前,她都會肚子疼。去醫院檢查隻是普通的腸胃不適。後來她意識到,自己潛意識在逃避上學和考試,焦慮情緒很容易反映在她的身體上。

yaya反思過,自己是個控製欲很強的人。如果第二天有重要的工作,會希望自己一定能睡個好覺,保證最佳狀態。但恰恰是這種對“最佳”的苛求讓自己不太舒適。



yaya去濟州島旅行時也經曆了一次驚恐發作。圖源小紅書@覃阿鴨

“人能控製的東西太少了,我希望未來也在我的掌控之中,如果控製不了未來的工作、人際關係,起碼未來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吧。”

yaya搜索了大量的醫學知識,想要盡可能了解與疾病、焦慮相關的信息。誠然,這些知識舒緩了她的情緒,但層出不窮的軀體化症狀依舊困擾著她。

03

在不確定中尋找安定

疑病症很難完全消失,采訪進行到一半時,yaya直言,“其實我現在感覺頭也是暈的,腳下有種踩著棉花的感覺”,這些是軀體化的症狀之一。

根據《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疑病症被稱為“疾病焦慮障礙”,核心是對患病的恐懼;焦慮軀體化則是“焦慮障礙”的表現形式,核心是焦慮情緒通過身體症狀釋放。兩者雖有不同,但在現實生活中常常交織在一起。

一個人可能最初是典型的焦慮軀體化,但因為症狀反複出現,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器質性病變,從而發展出疑病症。反之,因為長期處於對疾病的恐懼,持續的焦慮情緒也可能會引發真實的軀體症狀,從而“證實”自己的懷疑,陷入惡性循環。

每個人性格不同、生活環境不同,對待疑病症的方式也有差異。但幾位采訪者都提到,想要減緩疑病焦慮,最重要的是建立新的“安全模式”。

記不清第幾次在醫生麵前哭出來後,醫生給了李娜一張名片,建議她去心理科看看。李娜才第一次知道“疑病症”這個詞。但她當時深陷“一定要排除掉身體所有疾病”的執念,無暇顧及。後來,她在網上搜索,看到許多和她有相似經曆的病友,才發現自己並不孤單,也終於有時間從焦慮中掙紮出來,仔細想想自己接下來的路該怎麽走。

李娜想,自己最恐懼的莫過於,哪怕醫生的檢查是正確的,但如果自己的症狀還處於早期,等到以後惡化可能已經無法治療了。那如果可以每個月去一次醫院,是不是就能讓身體處在可控範圍內?

她給自己製定了“每月固定去醫院1次”的規則,“即使這個月檢查不出來,下個月一定也可以”。

這樣一來,失控的、衝動的就醫行為就變成了有計劃的“安全措施”,她的心終於安定下來。連續去過幾次醫院後,她也就懶得再去了。

李娜去了一家三甲醫院心理門診的神經心理科,醫生簡單詢問她的狀況後,安慰她不用過度擔憂。雖然李娜覺得這些話語沒太大有作用,但“配的藥吃兩三天後,症狀的確有所緩解”。



李娜後來在心理門診的就醫記錄。受訪者供圖

李娜把自己的疑病經曆發在社交平台上,給病友們分享讓自己心安的方法。她還建了一個疑病症病友群,群裏很快聚集了500多人,很多是年輕人,還有一些是青少年的父母,正陪伴孩子度過疑病焦慮。

有家長格外發愁,私信李娜,提到孩子的檢查報告一點問題都沒有,但孩子就是嚷嚷著不舒服。

在李娜看來,孩子們麵臨學業壓力,如果父母不理解,他們又不像成年人可以自己去看病、尋求專業人士幫助,處境會更難一些。

在群裏,李娜觀察到很多患有疑病症的人從小缺乏安全感,比如自己,小時候父母一直爭吵,她恐懼被拋棄,也恐懼自己結婚生子後的生活,這可能導致疑病的因素之一。



現在的李娜養成了畫畫的愛好。受訪者供圖

與李娜不同,可可和yaya刻意遠離了互聯網。

每當看到“乳腺”“骨癌”等疾病相關,可可會點擊“不感興趣”;她通過和朋友社交、旅行、遛狗等方式轉移注意力,“讓自己回到具體的生活”。

她發現,“隻要能百分百投入一段聊天30分鍾,一天就有30分鍾不會想病了”。

隻要決定調整,有些轉變就是一瞬間。今年八月,可可和伴侶去青島旅遊,走在小魚山公園的台階上,她重新確認了身體的機能,感覺自己不再恐懼,“我當時意識到,我的身體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麽糟糕”。

yaya多次尋求心理谘詢,在谘詢師的建議下開始寫“擔憂日記”,用理性思維分析情緒,發現自己災難化思維中的不合理部分。她會記錄日期、引發焦慮的原因/症狀、恐懼程度(1-10分)、最壞的結果、反駁災難化思維的證據、下一步行動和反思。

比如她有一天在擔憂日記中寫:

症狀:心髒早搏

最壞的結果:來不及救治;死掉也沒有人知道;父母會傷心難過;治病要花費巨大的經濟和時間成本……

反駁的證據:我最近已經做過心髒彩超和24小時holter(動態心電圖),檢查結果並沒有問題;加上之前發生過很多次類似情況,去醫院檢查,也都是安全的……



yaya的擔憂日記。圖源小紅書@覃阿鴨

yaya把身體看作一家“公司”。公司曾經是自動運營,“總經理”習慣性拉警報,“安保部門”快速反應,人就開始往醫院跑。

現在,公司裏多出了一個“董事長”,每當警報拉響,她就會出現,讓總經理和安保部門停下來,“ok,我們已經經曆過很多次這樣的事情,也求助過很多次,應該知道現在發生了什麽,讓我們先冷靜下來”。

對疑病症的不同理解,讓他們尋找不同的解決方案。

但不變的是,真正的健康不僅僅是體檢單上的數據,更是與那個偶爾會“失靈”的身體和平共處,在充滿不確定的人生中,找到內心的秩序與安寧。

接受采訪的前一天,可可上廁所後又習慣性觀察自己的尿液,看起來顏色紅得不正常,她心驟然提了起來。如果放在兩三個月前,她可能已經去醫院掛號。

但這次,她想了一下:“哦,是因為我昨天吃了一個紅心火龍果。”

為保護隱私,文中出現的名字為化名。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4)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習近平飲酒表情“痛苦”畫麵曝 韓國晚宴馬格利酒爆紅
如果登機牌上出現這4個令人畏懼的代碼 要小心了
驚天一擁!手放哪裡?網絡熱議萬斯擁抱柯克遺孀
上海老翁一屁股坐女乘客大腿 狂蹭偷摸 露詭異笑容
馬斯克大膽預言!5年內手機、App全麵消失




24小時討論排行

撞死3歲華裔幼童的無照司機重罪全免,家屬痛哭…
聯邦政府關門停擺之際,特朗普舉辦奢華萬聖節派對
俄軍猛攻烏東重鎮,烏克蘭招架不住了
川普再爆猛料:習近平親口保證 他任內絕不對台動武
鄭麗文說普京不是獨裁者 美共和黨大老:她可能做不久
全世界靜待美國最高法怎麽判,特朗普又改口說"不去了"
特朗普遭紮心3連問:普京為何不停火?他無視你嗎?…
伏屍百萬,這個國家已經進入大屠殺模式
打臉“拋售美國” 三大因素 美債或創5年最強表現
美國財長怒嗆"中國難以被信賴":必須擺脫稀土依賴風險
紐約“紅潮”:33歲“社會主義市長”馬姆達尼的驚天逆襲
“了不起的特朗普”花天酒地,4200萬美國人卻正挨餓
三億遊客湧入中國壯麗的新疆,那裏還有他們未曾看到的一麵
紐約市長選戰~歐巴馬力挺"穆斯林新星",川普怒罵共產黨員
川普受訪:習近平與普京同樣難纏 都不是好惹的
特朗普:習近平知道中國若侵台會有什麽“後果”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在中國,隱秘的“絕症”纏上年輕人

十點人物誌 2025-11-03 07:57:28

內卷,躺平,精神內耗,靈活就業……這裏是係列欄目“當代青年生活實錄”。大到就業婚戀,小到吃飯購物,21世紀新新青年的快樂與憂愁全在這裏。

李娜又去醫院了。這次是因為她發現左手大拇指靠近指甲的位置有一顆黑色的痣。其實也不太黑,灰灰的,很小,並不顯眼。以前有這顆痣嗎?李娜記不清了。她心裏咯噔一下,連忙掛了個專家號,心裏已經生出好幾種可怕的想象。

簡單麵診後,醫生告訴李娜這顆痣並沒有什麽問題。但她仍然不放心,為了不留後患,李娜堅持要抽血、拍CT,還特地辦了報告加急。等待結果的三四天裏,她開始上網查資料、找醫生,隻想知道:“我這到底是不是黑色素瘤?”

這種“總擔心自己得了大病”的狀態,李娜經曆了兩年。兩年中,她頻繁掛號,奔波在醫院大大小小的科室,不知道拍過多少CT,僅鼻鏡檢查就做過四次,還有無麻腸鏡、胃鏡、B超等等。當時她覺得,隻有排除了一切身體問題,她才能回到正常的生活。

後來李娜才知道,自己確實是得了病。這是疑病症(疾病焦慮障礙),一種並非裝病,而是“無法相信自己沒有病”的焦慮障礙。核心症狀包括疑病觀念、疑病恐懼和軀體症狀。

你是否懷疑過自己的健康,並讓這種擔憂影響了正常生活?

這並非少數人的困擾,根據《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疑病症在普通成人中的年患病率約為1.3%至10%。

過去,疑病症在老年人身上表現更加明顯。但近年來,隨著年輕人越來越關心自己的健康,在社交平台上,與“疑病症”相關的發帖已經超過數萬篇。在高壓、高信息密度的都市生活中,它正成為一種新的“隱形流行病”。

在中國,隱秘的“絕症”纏上年輕人

《女心理師》劇照

01

檢查不完的“病”

懷疑自己有病是種什麽體驗?

第一次出現疑病焦慮時,可可還在上大學。

當時她的姥爺因為帶狀皰疹住院,父母工作忙,正好放假的可可便承擔起責任,每天去醫院幫著給傷口塗藥。去之前,媽媽叮囑她:“帶狀皰疹會傳染,你小心別碰到傷口了。”因此,可可塗藥時也格外小心,拿著棉棒一點點塗,手避免觸碰到姥爺的皮膚。

晚上入睡前,可可突然在身上摸到一個小疹子,像被蚊子叮了一個包,媽媽的告誡在她耳邊縈繞,可可汗毛豎起:“這該不會是帶狀皰疹吧!”

她害怕地跑到衛生間照鏡子,的確有一個小包。她開始幹嘔,整個人感到頭暈目眩,雙腿也完全沒了力氣,隻能一點點從衛生間爬回了臥室。

拿到手機後,可可急不可耐地搜索帶狀皰疹是否傳染和感染後的症狀,最後發現“此病毒傳染性低,需要密切接觸帶狀皰疹破損的水皰才有可能被傳染”,她這才安下心來。



大家習慣性在網絡搜索疾病信息。《滾蛋吧腫瘤君》劇照

但那隻是短暫的心安。當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倒下,對健康的焦慮不斷遷移和升級,充斥在可可的生活中。

先是頸椎不適,可可開始懷疑自己大腦裏有斑塊。而後在一次體檢中,可可被查出乳腺增生,她開始格外關心自己的乳腺健康,每次經期前的疼痛都被她看作病變的前兆。她頻繁地搜索乳腺癌相關的信息,看網友們如何判斷是否得癌,再被自己的想象嚇到不行。

後來,不隻是經期前後,平日裏她的乳腺也開始出現針紮般的刺痛,每一次都令她如臨大敵。

此前,跟很多年輕人一樣,可可排斥去醫院。但後來,焦慮壓過了恐懼,她急切地去醫院求一個結果。醫生告訴她,這種情況很正常,平常不要把情緒壓在心裏,慢慢就會好。

但可可想,萬一呢?萬一醫生漏診、儀器出錯這種低概率事件就發生在自己身上呢?

去年五月,焦慮愈發嚴重的可可幾乎一休息就往醫院跑。因為之前得過腎盂腎炎,她同時關注著自己尿液的情況,隻要顏色、狀態有一點不對,她就要去做檢查。到最後,醫生已經查無可查,無奈地對她說:“你真的沒啥事。”

腎的問題還沒解決,可可感覺尾巴骨又開始疼了。

她在網上看到一條帖子,“腿一直疼,可能是骨癌”。她趕忙去醫院拍了片子,醫生說:“沒事兒,你好著呢。”但為什麽會疼呢?可可不知道,醫生也沒有說。

同為醫院常客的yaya很了解這種心情。“最大的焦慮在於不知道這些疼痛是怎麽回事”。這意味著身體充滿了不確定性,隻有去醫院反複求證自己的健康,才能換取短暫的安心。



《我們一起搖太陽》劇照

今年30歲的yaya是一名自由攝影師,平常熱愛運動,去年爬了泰山,自認為身體十分健康。就在爬完泰山沒多久,她打羽毛球時感覺心髒突然快速跳了一拍,這讓她警覺起來,“從來沒遇到過這種情況”。她去醫院檢查,醫生分析,應該是她最近沒休息好。

從那以後,yaya幾乎體驗了疑病焦慮帶來的所有軀體化症狀。

她成了醫院急診常客:心髒早搏,那心髒是不是有問題;突然喘不過氣,她懷疑是肺的問題;手腳麻痹,可能是頸椎的問題;腿部抽筋,可能是腰椎的問題;手上有水泡,這會不會是什麽疑難雜症……

“人的身體居然能有這麽多問題!”yaya做了一次徹底的全身檢查,包括心髒彩超,各項指數都是正常的。理論上說,她的身體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出現如此多不適的地方。

yaya反複強調“安全感”。從小到大,生病找醫生是一個很能給予她安全感的行為,但當她需要檢查的項目越來越多,這種安全行為逐漸成為一種路徑依賴。

她當下是相信醫生的,但她也懷疑,上次的檢查在這一次是否作數?就像“心電圖也隻是當時的30秒,能保證現在身體沒有問題嗎”?

她每次都會問醫生,自己的檢查結果能維持多久,但醫生也有自己的專業和嚴謹,並不會給她滿意的答案。

“醫生的診斷是解藥,但有效期很短。”yaya說。

02

當身體成為焦慮的戰場

李娜的疑病焦慮始於一次尋常的逛街。

在試內衣時,她發現自己的內衣上有一個小血滴,警報拉響,她趕忙在網上搜索,“內衣上為什麽會有血”,一行黑色字體映入眼簾,“極有可能是乳腺癌”。

當時她35歲,孩子剛上幼兒園,對未來的恐懼突如其來:孩子還這麽小,我要是得了絕症怎麽辦?

在那之後,她開始了長達兩年的草木皆兵。

隻要沒有睡著,她90%的時間都在“想病”,沒有心思工作,孩子的學習也管不了。隻要發現身體症狀,她就必須馬上看醫生做檢查,晚上也開始失眠。

第一次檢查乳腺時,她把情況告訴了家人,媽媽非常擔心,陪她一起去了醫院,丈夫也幫她預約了好幾位專家。聽到檢查結果沒有問題後,家裏人都放心了,除了李娜。

丈夫耐心勸慰:“別擔心了,毛細血管破裂也會出血,不一定是腫瘤。”

但當李娜的焦慮持續升級,開始跟家人談論流鼻血與鼻咽癌之間的聯係、鎖骨處的淋巴結會不會是淋巴癌、手指上的痣可能是黑色素瘤時,她清晰感覺到大家的不理解,甚至反感。在外人看來,這些念頭根本沒什麽道理,因為檢查結果顯示一切正常。

那是一種極度的孤獨。李娜無法控製,無法解釋,更加無法讓別人理解她的擔憂。她每周都要去好幾次醫院,後來哪怕做腸鏡胃鏡這樣讓人極度痛苦的檢查,也習慣了不告訴家人。



李娜的不完全就診記錄。受訪者供圖

英國作家卡羅琳·克蘭普頓(Caroline Crampton)曾描述過自己與疑病症的鬥爭史,她經曆了無數次臨床檢查,哪怕知道自己處於疑病狀態,卻依舊懷疑:我會死於無法確診的疾病嗎?

在她看來,人們對於疾病的理解,往往夾雜著科學與個人感知的矛盾。

後來,連80多歲的奶奶都看出了李娜的狀態不佳,特意跑到家裏來看她。李娜哭著跟奶奶說自己失眠,奶奶抱住了她,語重心長地說:“娜娜,你這樣下去不行的,你會把腦子想壞掉的。”

因為經常請假,同事們也注意到李娜的異常。她們安慰她不要多想,但對當時的李娜而言,無論什麽樣的建議和安慰,她都聽不進去,隻能回以苦笑。

在很多人看來,疑病焦慮的產生通常是生活中有大事發生,比如親人生病或離世,才會引發類似的情緒。但李娜工作順利,家庭和睦,可以說正處於“人生中最為平靜快樂的一段日子”,這也讓她的焦慮更加顯得“杞人憂天”。

根據國家衛健委印發的《精神障礙診療規範(2020年版)》,疑病障礙的發病機製目前尚不明確,生物學因素、心理社會因素、情緒障礙、人格特點、醫源性誘因、軀體疾病均容易導致焦慮情緒的產生。

回想疑病的兩年,李娜認為內衣上的血滴隻是一個導火線。或許正是因為那時身邊一切都很美好,她潛意識才害怕“物極必反”,將“生病”視為打破現有幸福的潛在危險。

發現自己有疑病焦慮後,yaya試圖剖析這種情緒的根源。

她的原生家庭幸福,父母開明豁達,但焦慮仿佛一種天生的情緒,如影隨形。讀書時,每次考試前,她都會肚子疼。去醫院檢查隻是普通的腸胃不適。後來她意識到,自己潛意識在逃避上學和考試,焦慮情緒很容易反映在她的身體上。

yaya反思過,自己是個控製欲很強的人。如果第二天有重要的工作,會希望自己一定能睡個好覺,保證最佳狀態。但恰恰是這種對“最佳”的苛求讓自己不太舒適。



yaya去濟州島旅行時也經曆了一次驚恐發作。圖源小紅書@覃阿鴨

“人能控製的東西太少了,我希望未來也在我的掌控之中,如果控製不了未來的工作、人際關係,起碼未來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吧。”

yaya搜索了大量的醫學知識,想要盡可能了解與疾病、焦慮相關的信息。誠然,這些知識舒緩了她的情緒,但層出不窮的軀體化症狀依舊困擾著她。

03

在不確定中尋找安定

疑病症很難完全消失,采訪進行到一半時,yaya直言,“其實我現在感覺頭也是暈的,腳下有種踩著棉花的感覺”,這些是軀體化的症狀之一。

根據《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疑病症被稱為“疾病焦慮障礙”,核心是對患病的恐懼;焦慮軀體化則是“焦慮障礙”的表現形式,核心是焦慮情緒通過身體症狀釋放。兩者雖有不同,但在現實生活中常常交織在一起。

一個人可能最初是典型的焦慮軀體化,但因為症狀反複出現,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器質性病變,從而發展出疑病症。反之,因為長期處於對疾病的恐懼,持續的焦慮情緒也可能會引發真實的軀體症狀,從而“證實”自己的懷疑,陷入惡性循環。

每個人性格不同、生活環境不同,對待疑病症的方式也有差異。但幾位采訪者都提到,想要減緩疑病焦慮,最重要的是建立新的“安全模式”。

記不清第幾次在醫生麵前哭出來後,醫生給了李娜一張名片,建議她去心理科看看。李娜才第一次知道“疑病症”這個詞。但她當時深陷“一定要排除掉身體所有疾病”的執念,無暇顧及。後來,她在網上搜索,看到許多和她有相似經曆的病友,才發現自己並不孤單,也終於有時間從焦慮中掙紮出來,仔細想想自己接下來的路該怎麽走。

李娜想,自己最恐懼的莫過於,哪怕醫生的檢查是正確的,但如果自己的症狀還處於早期,等到以後惡化可能已經無法治療了。那如果可以每個月去一次醫院,是不是就能讓身體處在可控範圍內?

她給自己製定了“每月固定去醫院1次”的規則,“即使這個月檢查不出來,下個月一定也可以”。

這樣一來,失控的、衝動的就醫行為就變成了有計劃的“安全措施”,她的心終於安定下來。連續去過幾次醫院後,她也就懶得再去了。

李娜去了一家三甲醫院心理門診的神經心理科,醫生簡單詢問她的狀況後,安慰她不用過度擔憂。雖然李娜覺得這些話語沒太大有作用,但“配的藥吃兩三天後,症狀的確有所緩解”。



李娜後來在心理門診的就醫記錄。受訪者供圖

李娜把自己的疑病經曆發在社交平台上,給病友們分享讓自己心安的方法。她還建了一個疑病症病友群,群裏很快聚集了500多人,很多是年輕人,還有一些是青少年的父母,正陪伴孩子度過疑病焦慮。

有家長格外發愁,私信李娜,提到孩子的檢查報告一點問題都沒有,但孩子就是嚷嚷著不舒服。

在李娜看來,孩子們麵臨學業壓力,如果父母不理解,他們又不像成年人可以自己去看病、尋求專業人士幫助,處境會更難一些。

在群裏,李娜觀察到很多患有疑病症的人從小缺乏安全感,比如自己,小時候父母一直爭吵,她恐懼被拋棄,也恐懼自己結婚生子後的生活,這可能導致疑病的因素之一。



現在的李娜養成了畫畫的愛好。受訪者供圖

與李娜不同,可可和yaya刻意遠離了互聯網。

每當看到“乳腺”“骨癌”等疾病相關,可可會點擊“不感興趣”;她通過和朋友社交、旅行、遛狗等方式轉移注意力,“讓自己回到具體的生活”。

她發現,“隻要能百分百投入一段聊天30分鍾,一天就有30分鍾不會想病了”。

隻要決定調整,有些轉變就是一瞬間。今年八月,可可和伴侶去青島旅遊,走在小魚山公園的台階上,她重新確認了身體的機能,感覺自己不再恐懼,“我當時意識到,我的身體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麽糟糕”。

yaya多次尋求心理谘詢,在谘詢師的建議下開始寫“擔憂日記”,用理性思維分析情緒,發現自己災難化思維中的不合理部分。她會記錄日期、引發焦慮的原因/症狀、恐懼程度(1-10分)、最壞的結果、反駁災難化思維的證據、下一步行動和反思。

比如她有一天在擔憂日記中寫:

症狀:心髒早搏

最壞的結果:來不及救治;死掉也沒有人知道;父母會傷心難過;治病要花費巨大的經濟和時間成本……

反駁的證據:我最近已經做過心髒彩超和24小時holter(動態心電圖),檢查結果並沒有問題;加上之前發生過很多次類似情況,去醫院檢查,也都是安全的……



yaya的擔憂日記。圖源小紅書@覃阿鴨

yaya把身體看作一家“公司”。公司曾經是自動運營,“總經理”習慣性拉警報,“安保部門”快速反應,人就開始往醫院跑。

現在,公司裏多出了一個“董事長”,每當警報拉響,她就會出現,讓總經理和安保部門停下來,“ok,我們已經經曆過很多次這樣的事情,也求助過很多次,應該知道現在發生了什麽,讓我們先冷靜下來”。

對疑病症的不同理解,讓他們尋找不同的解決方案。

但不變的是,真正的健康不僅僅是體檢單上的數據,更是與那個偶爾會“失靈”的身體和平共處,在充滿不確定的人生中,找到內心的秩序與安寧。

接受采訪的前一天,可可上廁所後又習慣性觀察自己的尿液,看起來顏色紅得不正常,她心驟然提了起來。如果放在兩三個月前,她可能已經去醫院掛號。

但這次,她想了一下:“哦,是因為我昨天吃了一個紅心火龍果。”

為保護隱私,文中出現的名字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