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娛樂新聞 » 鍾楚曦卷入楊冪劉亦菲雙C之爭,內娛番位誰在操盤?

鍾楚曦卷入楊冪劉亦菲雙C之爭,內娛番位誰在操盤?

文章來源: 搜狐娛樂 於 2025-10-30 10:35:51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莊自修/文)

爭番,在內娛早已不是新鮮事。

隨著年底時尚盛典、平台晚會等大型活動密集開啟,明星們台前比美鬥帥的熱鬧背後,一場場隱形的 “爭番” 從未停歇 —— 宣傳物料上的名字排序、紅毯環節的出場先後、大合照裏的站位高低,甚至晚宴現場的座次排布,都可能成為引爆輿論的導火索。

最近鍾楚曦在時尚活動上的站位爭議更是迅速衝上熱搜,讓大眾不禁好奇:內娛明星的 “座次”,到底由誰來定?

“端水藝術”

對於番位排序,業內雖早已形成一套不成文的隱形規則,但每逢大型活動,主辦方依舊要為 “排兵布陣” 頭疼不已。為了規避潛在的番位爭議,“能避則避” 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首要原則。

“最穩妥的辦法就是按藝人姓氏首字母排序,姓名是爹媽給的,這種方式最中立,誰也沒話說。” 從事藝人統籌多年的阿靈透露,這是業內最常用的 “端水” 策略。

而另一位從業者冬冬則補充,他們在邀約藝人時,會刻意淡化流程細節,隻告知活動主題、藝人參與環節,發布官宣海報時,也隻和藝人團隊確認物料內容與發布時間,對名字排序這類敏感問題絕口不提。

可即便如此,仍擋不住部分強勢的經紀公司。“他們會要求我們把不屬於藝人參與的活動部分也詳細說明,連整個紅毯的出場順序都要逐一核對,這樣一來,很容易就生出事端。” 冬冬無奈地說。

也正因如此,內娛催生出了五花八門的排序方式:按年齡大小排、按生日月份排、按角色名拚音首字母排,甚至還有 “轉圈圈式排名”—— 海報上的名字按環形排列,看不出誰先誰後;或是標注 “全員主演”,模糊番位差異;更有活動為平衡關係,讓藝人輪流當 “第一”。

前幾天的時尚盛典中,主辦方最終設置的 “雙 C 位”,讓劉亦菲與楊冪分列主編兩側,背後是對兩人行業貢獻的精準權衡。這種雙 C 平衡,既照顧了兩人的商業價值與咖位,也避免了單一 C 位可能引發的爭議,堪稱內娛 “端水大師” 的經典操作。

不同類型的活動,排序邏輯也各有側重。

平台晚會更看重 “貢獻值”。阿靈解釋:“視頻平台主要看藝人當年播出作品對平台招商、會員納新的創收能力,貢獻值越大,座位自然越靠前。” 此外,業內前輩、來年有預備劇的潛力演員、當年有爆款劇的當紅藝人會被優先安排,而拿下主流獎項的中生代演員,偶爾也能 “壓番” 流量明星。

為了進一步弱化番位對比,如今不少活動還玩起了 “形式創新”:紅毯環節以劇組為單位集體出場,用 “團體感” 取代單人競爭;晚會現場摒棄傳統的前後排座位布局,改用圓桌或沙發布局 —— 既消解了 “前排即咖位” 的固有認知。減少了 “直觀 PK” 的尷尬,又為粉絲創造了 “磕 CP” 的情感共鳴點,也為藝人們的 CP 營業提供了自然的場景。

相比之下,時尚活動的排序邏輯則更為直接,堪稱 “品牌價值的試金石”。

“時尚活動的核心驅動力是品牌讚助,品牌力挺的藝人,往往就是當之無愧的 C 位。” 阿靈直言,在時尚領域,即便藝人手握爆款作品、形象出眾,但如果缺乏時尚資源加持,無法為主辦方帶來廣告合作或品牌背書,就算站上紅毯,也大概率隻能處於 “鑲邊” 站位。

這背後,是時尚產業 “資源與價值綁定” 的底層邏輯 —— 藝人與品牌的相互成就,才是決定其在時尚活動中位置的關鍵。

“王不見王”

相比前幾年,阿靈和冬冬都明顯感覺,如今影視項目中公開的 “爭番” 情況有所減少,核心原因在於 “提前約定”—— 越來越多的合作會在擬定合同時,就把番位細節敲定清楚。

“具體的番位排名,所有物料裏藝人的站位、名字排序、字體大小、出場時間,甚至鏡頭時長,基本上能想到的細節都會寫進合同。” 藝人工作人員小九透露,這種 “提前設防” 的方式,確實減少了不少後期糾紛。

但計劃總有趕不上變化的時候,意外爆火或作品撲街,都可能成為番位變動的導火索。

小九舉例,曾有一位流量藝人參演短劇,因不願宣傳而未做相關熱搜,同劇男二卻主動營銷,劇方官博隨後發布了男二的熱搜戰報,結果引發男一粉絲不滿,最終官博隻能迫於壓力刪除微博。

更常見的情況是,某演員突然爆火後,經紀公司或粉絲會向未播出項目的合作方施壓,要求提升番位,即便不能拿到一番,也要爭取 “平番”,而合作方為了利益最大化,往往會委屈另一方藝人。反之,若藝人接連幾部作品撲街,麵對他人的 “壓番” 要求,也隻能忍氣吞聲。

(轉圈圈式番位)

部分合同存在隱性的漏洞,也會帶來更隱蔽的爭議點。

小九透露,此前有位當紅藝人與劇組簽訂的是 “平番” 合同,為了保險起見,團隊還專門研究了圈內別的項目的番位規則,細化了物料展示細節,可最後卻發現,劇組跟對方男藝人簽的是 “大一番” 合同,導致兩方各執一詞,粉絲也因此掀起罵戰。

還有更多 “爭番” 發生在公眾看不見的大型活動幕後。

阿靈曾經曆過一次 “緊急救火”:活動第二天就要官宣嘉賓,某藝人突然要求主辦方將自己的名字排在最前麵,否則就拒絕出席。“從接到消息開始我就胃疼,直到聯係好備選藝人才稍微緩解。” 她無奈表示,娛樂圈的現實在於,“如果藝人是超頂流,活動全靠他撐場麵、拉讚助,那隻能按他的要求改;但如果不是,換人就是分分鍾的事。”

以前藝人爭壓軸,會明目張膽地坐在車裏不下車,或是故意遲到,如今則變得更隱蔽。“比如輪到她走紅毯,不會直接說‘我不去’,而是找借口說‘對活動太重視,妝造需要更久時間’,其實就是想拖延到紅毯的黃金時段出場,獲取更多曝光。” 冬冬說。

“王不見王” 更是內娛活動的常見策略。

上述時尚盛典上,楊冪劉亦菲全程零互動,便被解讀為番位博弈的延伸 —— 兩人早年因作品競爭、粉絲抗衡逐漸疏遠,如今同框卻刻意保持距離,本質是 “王不見王” 策略的體現:避免直接比較,減少番位爭議的可能性。

若同一場活動邀請了兩位咖位相當的藝人,雙方都想壓軸,往往會出現 “一個走了,另一個就幹脆不走” 或“要麽第一個走,要麽最後一個走”的情況,避免被拿來比較。

“這就是為什麽大部分活動裏,旗鼓相當的藝人很少同台,大家都想壓對方一頭,沒人願意當綠葉。”?冬冬解釋。

為了避免直接對比,越來越多的影視劇項目中還會采用 “分類主演” 的方式 —— 一部劇裏大家都是 “主演”,但分屬 “領銜主演”“特別主演”“聯合主演” 等不同類別,用頭銜差異模糊番位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爭番情況減少,還有一個現實原因:影視行業項目開機率下降,“有戲演已經很不錯了,除了個別頂流,沒有誰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大家都變得好說話了。”?冬冬直言。

同時,大眾對 “謙讓” 的推崇逐漸超越對 C 位的執念,時尚盛典上娜紮主動拉楊冪至前排、楊冪手心朝上示意謙讓的舉動獲讚,正折射出內娛對 “人格厚度” 的價值重估。

利益、粉絲與隱藏風險

對於外界質疑的 “番位執念”,不少業內人反而表示理解。

“番位背後,是實實在在的利益,就像打工人爭職級一樣。” 冬冬直言,“一番和二番的差距,可能不止百萬收入。” 這不僅關係到商業代言的量級,還影響著後續接作品的規格、參加時尚活動的站位,比如品牌方判斷藝人咖位時,首先就會看他過往作品的番位。在流量導向的娛樂圈,爭番似乎成了藝人 “往上走” 的必經之路。

被粉絲 “架著爭番”,是更普遍的情況。

上述時尚盛典後,楊冪劉亦菲的粉絲便展開激烈爭論:一方強調藝人的國際影響力與時尚資源,另一方則質疑自家藝人的獎項權重被低估,雙方的爭論本質是對藝人 “咖位認證” 的爭奪,而這種粉絲壓力,往往會倒逼藝人團隊加入番位博弈。

(時尚盛典上楊冪劉亦菲全程零互動)

“有時候平台已經平衡好雙方番位了,但粉絲不滿意自家偶像被‘壓番’,就會去問責工作室和劇方,進而引發輿情。” 小九說,很多人以為工作室能 “拿捏” 粉絲,實則是粉絲在主導 —— 流量藝人依賴粉絲做數據、買商務,根本無法忽視粉絲的訴求,隻能被動加入 “爭番戰”。

小九還分享了自己的麵試經曆:曾去一家大型偶像公司麵試,麵試官直白地問 “我們是要聽粉絲的,這一點你 OK 嗎?”,足見粉絲在番位問題上的影響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時 “爭番” 本身就是一種營銷手段。“有些劇方在項目開機難、缺乏熱度時,會故意炒作爭番事件,因為這是最容易挑起輿論爭議的話題,能讓大眾快速關注到‘有這麽一部劇在拍’。”?冬冬透露,對藝人來說,通過爭番事件 “虐粉”,還能增加粉絲粘性,“這種雙贏的事,很多人願意做。”

但在小九看來,爭番並非沒有風險。“沒有真正站穩腳跟的人,才會格外在乎番位。而且爭番要靠資本、靠作品,光有執念卻沒實力,隻會敗壞觀眾緣。” 最直接的風險是 “責任綁定”—— 一番演員在享受作品紅利的同時,也要為作品撲街 “買單”。“今年好幾部大劇播出不達預期,不少流量藝人因此被嘲‘糊了’,這直接影響了觀眾對他們後續作品的期待度。”

事實上,真正能穩固咖位的,終究是作品硬實力。

“說到底,番位隻是錦上添花的東西,真正能立足的還是作品。” 小九感慨,“這兩年‘配角上桌’成為趨勢,就是最好的證明 —— 隻要角色夠亮眼,就算不是一番,也能被觀眾看見。”

(文中人名皆為化名)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越來越多的人搬回低層,高樓越來越難賣了
“劉強東從此在老婆麵前沒有了自信”衝上熱搜
高市早苗和習近平握手!兩人“微妙”表情掀X熱議
父母雇傭非法移民裝修房子 導致11歲女兒被強奸
習近平總統套房曝光:“紫微苑”含冥想室 露天按摩浴缸




24小時討論排行

特朗普:習近平知道中國若侵台會有什麽“後果”
ICE機場內抓人!女子哭喊 專家心碎 網友卻叫好
三億遊客湧入中國壯麗的新疆,那裏還有他們未曾看到的一麵
美國財長怒嗆"中國難以被信賴":必須擺脫稀土依賴風險
聯邦政府關門停擺之際,特朗普舉辦奢華萬聖節派對
俄軍猛攻烏東重鎮,烏克蘭招架不住了
中國籍兒童性侵犯 ICE羈押期間死亡!
留學生自曝:在中國留學不花一分錢 月領5500
全世界靜待美國最高法怎麽判,特朗普又改口說"不去了"
美國警告若中國阻止稀土出口,將提高對華關稅
中共如何用“B型台獨”來打擊“A型台獨”?
川普宣布停產1美分硬幣 交易時須“四舍五入” 業者困擾
《富爸爸》再示警!將迎大崩盤 點名4資產可避險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呼籲川普進攻委國:這是唯一方法
特朗普:目前不考慮為烏克蘭提供戰斧導彈
馬斯克憔悴現身 醫憂“急速衰老”恐增心髒病風險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鍾楚曦卷入楊冪劉亦菲雙C之爭,內娛番位誰在操盤?

搜狐娛樂 2025-10-30 10:35:51

(莊自修/文)

爭番,在內娛早已不是新鮮事。

隨著年底時尚盛典、平台晚會等大型活動密集開啟,明星們台前比美鬥帥的熱鬧背後,一場場隱形的 “爭番” 從未停歇 —— 宣傳物料上的名字排序、紅毯環節的出場先後、大合照裏的站位高低,甚至晚宴現場的座次排布,都可能成為引爆輿論的導火索。

最近鍾楚曦在時尚活動上的站位爭議更是迅速衝上熱搜,讓大眾不禁好奇:內娛明星的 “座次”,到底由誰來定?

“端水藝術”

對於番位排序,業內雖早已形成一套不成文的隱形規則,但每逢大型活動,主辦方依舊要為 “排兵布陣” 頭疼不已。為了規避潛在的番位爭議,“能避則避” 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首要原則。

“最穩妥的辦法就是按藝人姓氏首字母排序,姓名是爹媽給的,這種方式最中立,誰也沒話說。” 從事藝人統籌多年的阿靈透露,這是業內最常用的 “端水” 策略。

而另一位從業者冬冬則補充,他們在邀約藝人時,會刻意淡化流程細節,隻告知活動主題、藝人參與環節,發布官宣海報時,也隻和藝人團隊確認物料內容與發布時間,對名字排序這類敏感問題絕口不提。

可即便如此,仍擋不住部分強勢的經紀公司。“他們會要求我們把不屬於藝人參與的活動部分也詳細說明,連整個紅毯的出場順序都要逐一核對,這樣一來,很容易就生出事端。” 冬冬無奈地說。

也正因如此,內娛催生出了五花八門的排序方式:按年齡大小排、按生日月份排、按角色名拚音首字母排,甚至還有 “轉圈圈式排名”—— 海報上的名字按環形排列,看不出誰先誰後;或是標注 “全員主演”,模糊番位差異;更有活動為平衡關係,讓藝人輪流當 “第一”。

前幾天的時尚盛典中,主辦方最終設置的 “雙 C 位”,讓劉亦菲與楊冪分列主編兩側,背後是對兩人行業貢獻的精準權衡。這種雙 C 平衡,既照顧了兩人的商業價值與咖位,也避免了單一 C 位可能引發的爭議,堪稱內娛 “端水大師” 的經典操作。

不同類型的活動,排序邏輯也各有側重。

平台晚會更看重 “貢獻值”。阿靈解釋:“視頻平台主要看藝人當年播出作品對平台招商、會員納新的創收能力,貢獻值越大,座位自然越靠前。” 此外,業內前輩、來年有預備劇的潛力演員、當年有爆款劇的當紅藝人會被優先安排,而拿下主流獎項的中生代演員,偶爾也能 “壓番” 流量明星。

為了進一步弱化番位對比,如今不少活動還玩起了 “形式創新”:紅毯環節以劇組為單位集體出場,用 “團體感” 取代單人競爭;晚會現場摒棄傳統的前後排座位布局,改用圓桌或沙發布局 —— 既消解了 “前排即咖位” 的固有認知。減少了 “直觀 PK” 的尷尬,又為粉絲創造了 “磕 CP” 的情感共鳴點,也為藝人們的 CP 營業提供了自然的場景。

相比之下,時尚活動的排序邏輯則更為直接,堪稱 “品牌價值的試金石”。

“時尚活動的核心驅動力是品牌讚助,品牌力挺的藝人,往往就是當之無愧的 C 位。” 阿靈直言,在時尚領域,即便藝人手握爆款作品、形象出眾,但如果缺乏時尚資源加持,無法為主辦方帶來廣告合作或品牌背書,就算站上紅毯,也大概率隻能處於 “鑲邊” 站位。

這背後,是時尚產業 “資源與價值綁定” 的底層邏輯 —— 藝人與品牌的相互成就,才是決定其在時尚活動中位置的關鍵。

“王不見王”

相比前幾年,阿靈和冬冬都明顯感覺,如今影視項目中公開的 “爭番” 情況有所減少,核心原因在於 “提前約定”—— 越來越多的合作會在擬定合同時,就把番位細節敲定清楚。

“具體的番位排名,所有物料裏藝人的站位、名字排序、字體大小、出場時間,甚至鏡頭時長,基本上能想到的細節都會寫進合同。” 藝人工作人員小九透露,這種 “提前設防” 的方式,確實減少了不少後期糾紛。

但計劃總有趕不上變化的時候,意外爆火或作品撲街,都可能成為番位變動的導火索。

小九舉例,曾有一位流量藝人參演短劇,因不願宣傳而未做相關熱搜,同劇男二卻主動營銷,劇方官博隨後發布了男二的熱搜戰報,結果引發男一粉絲不滿,最終官博隻能迫於壓力刪除微博。

更常見的情況是,某演員突然爆火後,經紀公司或粉絲會向未播出項目的合作方施壓,要求提升番位,即便不能拿到一番,也要爭取 “平番”,而合作方為了利益最大化,往往會委屈另一方藝人。反之,若藝人接連幾部作品撲街,麵對他人的 “壓番” 要求,也隻能忍氣吞聲。

(轉圈圈式番位)

部分合同存在隱性的漏洞,也會帶來更隱蔽的爭議點。

小九透露,此前有位當紅藝人與劇組簽訂的是 “平番” 合同,為了保險起見,團隊還專門研究了圈內別的項目的番位規則,細化了物料展示細節,可最後卻發現,劇組跟對方男藝人簽的是 “大一番” 合同,導致兩方各執一詞,粉絲也因此掀起罵戰。

還有更多 “爭番” 發生在公眾看不見的大型活動幕後。

阿靈曾經曆過一次 “緊急救火”:活動第二天就要官宣嘉賓,某藝人突然要求主辦方將自己的名字排在最前麵,否則就拒絕出席。“從接到消息開始我就胃疼,直到聯係好備選藝人才稍微緩解。” 她無奈表示,娛樂圈的現實在於,“如果藝人是超頂流,活動全靠他撐場麵、拉讚助,那隻能按他的要求改;但如果不是,換人就是分分鍾的事。”

以前藝人爭壓軸,會明目張膽地坐在車裏不下車,或是故意遲到,如今則變得更隱蔽。“比如輪到她走紅毯,不會直接說‘我不去’,而是找借口說‘對活動太重視,妝造需要更久時間’,其實就是想拖延到紅毯的黃金時段出場,獲取更多曝光。” 冬冬說。

“王不見王” 更是內娛活動的常見策略。

上述時尚盛典上,楊冪劉亦菲全程零互動,便被解讀為番位博弈的延伸 —— 兩人早年因作品競爭、粉絲抗衡逐漸疏遠,如今同框卻刻意保持距離,本質是 “王不見王” 策略的體現:避免直接比較,減少番位爭議的可能性。

若同一場活動邀請了兩位咖位相當的藝人,雙方都想壓軸,往往會出現 “一個走了,另一個就幹脆不走” 或“要麽第一個走,要麽最後一個走”的情況,避免被拿來比較。

“這就是為什麽大部分活動裏,旗鼓相當的藝人很少同台,大家都想壓對方一頭,沒人願意當綠葉。”?冬冬解釋。

為了避免直接對比,越來越多的影視劇項目中還會采用 “分類主演” 的方式 —— 一部劇裏大家都是 “主演”,但分屬 “領銜主演”“特別主演”“聯合主演” 等不同類別,用頭銜差異模糊番位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爭番情況減少,還有一個現實原因:影視行業項目開機率下降,“有戲演已經很不錯了,除了個別頂流,沒有誰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大家都變得好說話了。”?冬冬直言。

同時,大眾對 “謙讓” 的推崇逐漸超越對 C 位的執念,時尚盛典上娜紮主動拉楊冪至前排、楊冪手心朝上示意謙讓的舉動獲讚,正折射出內娛對 “人格厚度” 的價值重估。

利益、粉絲與隱藏風險

對於外界質疑的 “番位執念”,不少業內人反而表示理解。

“番位背後,是實實在在的利益,就像打工人爭職級一樣。” 冬冬直言,“一番和二番的差距,可能不止百萬收入。” 這不僅關係到商業代言的量級,還影響著後續接作品的規格、參加時尚活動的站位,比如品牌方判斷藝人咖位時,首先就會看他過往作品的番位。在流量導向的娛樂圈,爭番似乎成了藝人 “往上走” 的必經之路。

被粉絲 “架著爭番”,是更普遍的情況。

上述時尚盛典後,楊冪劉亦菲的粉絲便展開激烈爭論:一方強調藝人的國際影響力與時尚資源,另一方則質疑自家藝人的獎項權重被低估,雙方的爭論本質是對藝人 “咖位認證” 的爭奪,而這種粉絲壓力,往往會倒逼藝人團隊加入番位博弈。

(時尚盛典上楊冪劉亦菲全程零互動)

“有時候平台已經平衡好雙方番位了,但粉絲不滿意自家偶像被‘壓番’,就會去問責工作室和劇方,進而引發輿情。” 小九說,很多人以為工作室能 “拿捏” 粉絲,實則是粉絲在主導 —— 流量藝人依賴粉絲做數據、買商務,根本無法忽視粉絲的訴求,隻能被動加入 “爭番戰”。

小九還分享了自己的麵試經曆:曾去一家大型偶像公司麵試,麵試官直白地問 “我們是要聽粉絲的,這一點你 OK 嗎?”,足見粉絲在番位問題上的影響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時 “爭番” 本身就是一種營銷手段。“有些劇方在項目開機難、缺乏熱度時,會故意炒作爭番事件,因為這是最容易挑起輿論爭議的話題,能讓大眾快速關注到‘有這麽一部劇在拍’。”?冬冬透露,對藝人來說,通過爭番事件 “虐粉”,還能增加粉絲粘性,“這種雙贏的事,很多人願意做。”

但在小九看來,爭番並非沒有風險。“沒有真正站穩腳跟的人,才會格外在乎番位。而且爭番要靠資本、靠作品,光有執念卻沒實力,隻會敗壞觀眾緣。” 最直接的風險是 “責任綁定”—— 一番演員在享受作品紅利的同時,也要為作品撲街 “買單”。“今年好幾部大劇播出不達預期,不少流量藝人因此被嘲‘糊了’,這直接影響了觀眾對他們後續作品的期待度。”

事實上,真正能穩固咖位的,終究是作品硬實力。

“說到底,番位隻是錦上添花的東西,真正能立足的還是作品。” 小九感慨,“這兩年‘配角上桌’成為趨勢,就是最好的證明 —— 隻要角色夠亮眼,就算不是一番,也能被觀眾看見。”

(文中人名皆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