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最近又展現了一波令人側目的“變臉”速度。10月16日,剛高調宣布將於“大約兩周內”在布達佩斯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京;然而僅5天後,他又親自宣布擱置這一計劃。
俄烏衝突和巴以衝突,都曾是特朗普豪言壯語要“迅速果斷解決”的難題。眼下,他推動的加沙第一階段停火協議雖已達成,但其脆弱性不言而喻。而烏克蘭危機,則依然是懸而未決的難題。

特朗普“變臉”背後
特朗普推遲與普京的布達佩斯會晤決定,緊隨美國國務卿魯比奧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20日的通話。俄外交部在通話後發表聲明說,拉夫羅夫當天與魯比奧圍繞兩國元首此前電話會談達成的共識進行了“建設性討論”。雙方探討了為落實相關共識可能采取的具體措施。但聲明未進一步披露細節。有消息人士透露,魯比奧和拉夫羅夫在俄羅斯是否會停止“攻打”烏克蘭的問題上存在分歧。
“讓我們著手解決俄羅斯的事吧!”特朗普在埃及發表慶祝加沙停火協議的講話時的表態,更凸顯一個問題:為何他能推動加沙停火,卻在調停俄烏衝突上束手無策?
特朗普“手上沒牌”
特朗普政府能夠推動加沙停火,核心在於依賴兩大抓手:
一是,對以色列的“極限施壓”。以軍空襲卡塔爾後,特朗普不僅勒令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向卡塔爾公開道歉,更要求以色列同意與哈馬斯達成停火與人質交換的協議。一張顯示特朗普“監督”內塔尼亞胡道歉的黑白照片,生動地展現了其在巴以衝突中的強大影響力。
有匿名美國官員透露,內塔尼亞胡“明白特朗普掌控著一切,他無法承受失去特朗普的支持”,“沒有美國,以色列就不會存在”。

白宮發布的一張拍攝於橢圓形辦公室的黑白照片顯示,特朗普“監督”內塔尼亞胡向卡塔爾道歉。
二是,借海灣國家的盟友施壓哈馬斯。特朗普政府與海灣國家保持緊密聯係,尤其倚重卡塔爾的斡旋作用。有分析指出,特朗普10月1日對卡塔爾安全承諾升級,與其提出“20點計劃”同期,正是為了爭取卡塔爾等海灣國家的支持,尤其是希望卡塔爾能繼續發揮斡旋調停作用。
相較於巴以衝突,特朗普在烏克蘭危機中明顯處於“無牌可打”的尷尬境地。特朗普上台後,他在對普京還是對澤連斯基施壓的問題上搖擺不定,也皆未見成效。
特朗普對烏克蘭的外交策略可謂“災難連連”,包括且不僅限於對澤連斯基的“戲耍”。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三度訪問白宮,不但遭特朗普“戲耍”,還毫無成果,最終均“空手而歸”。特朗普曾公開斥責澤連斯基,還一度宣稱中斷與烏克蘭的情報共享及軍援,而在歐洲盟友擔憂這將導致烏克蘭崩潰的壓力下,他收回了這些決定。
還有特朗普在領土問題上的矛盾表態。今年早些時候,特朗普施壓烏克蘭在領土問題上作出讓步以結束俄烏衝突;9月下旬又宣稱烏有能力“奪回整個烏克蘭”,恢複領土原狀。10月17日,被記者問及烏克蘭是否需要以領土換和平時,特朗普隻是說:“誰也不知道。”這種搖擺,徹底暴露了他對俄烏衝突的策略混亂。
正是特朗普這一係列反複無常的講話、行徑,向外界證明特朗普對於處理俄烏衝突上的局限性。

普京“精準拿捏”特朗普
此次特朗普對於會晤態度的變化,恰恰是普京精準拿捏特朗普外交節奏的最佳例證。特朗普對普京時而討好,時而又發出威脅,但普京似乎總能掌握主動,在關鍵時刻“出牌”,讓特朗普的外交突破黯然收場。
俄羅斯方麵一直強調消除俄烏衝突“根源”,即北約東擴對俄羅斯構成的生存威脅。分析指出,特朗普與普京的分歧在於,特朗普要求政治解決前先停火,而普京則要求先達成和解。二者僵持不下。
普京的“精準拿捏”,使得特朗普在俄烏衝突的調停上,再次嚐到了“吃癟”的滋味。
今年7月,就在特朗普似乎即將批準美國參議院共和黨人支持的對俄製裁法案之際,普京同意在阿拉斯加舉行峰會,導致該立法提案被擱置。
上周,美國白宮考慮向烏克蘭提供“戰斧”巡航導彈的消息甚囂塵上,俄羅斯總統普京主動致電特朗普。而這通電話的時機點耐人尋味,恰好在特朗普與澤連斯基計劃白宮會麵的前一天。
這通電話後,特朗普旋即對外釋放信號,稱可能與普京在布達佩斯舉行峰會。緊接著,特朗普在白宮與澤連斯基如期會麵,但這場會談最終以“氣氛緊張、未取得任何實質性成果”告終。此前熱議的“戰斧”導彈援烏計劃被悄然擱置。普京在“特澤會”的前一天給特朗普打電話,這顯示出普京在外交上的靈活性和對局勢的精準把握。
回想當初,特朗普在2024年美國大選期間誇口自己能在數小時內結束俄烏衝突。但如今,他改口了,稱原以為俄烏問題可能是最容易解決的問題,但其實它很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