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11日,好萊塢著名女星戴安·基頓在美國加州去世,享年79歲。她在當天早晨因健康狀況惡化被緊急送醫,最終離世,家屬未公開具體死因,僅呼籲尊重隱私。網傳“皮膚癌”說法未經官方證實。

黛安·基頓(Diane Keaton,1946年1月5日出生於美國洛杉磯,原名黛安·霍爾,是傑克·霍爾和多蘿西·基頓四個孩子中的長女。父親是位工程師,母親曾在選美競賽中獲勝。

黛安從小喜歡演戲,五歲時便參加了教堂的唱詩班,並時常把弟妹們組織起來表演童話。之後,在Santa Ana大學學習戲劇,19歲輟學去紐約學習表演。

性格叛逆的她還參加了搖滾樂團表演,不久獲得機會演出百老匯搖滾音樂劇《毛發》,並由配角升為主角。
1970年,她初次登上銀幕,參演喜劇電影《愛情遊戲》。

1972年,她與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聯合出演犯罪電影《教父》,在片中飾演邁克爾·柯裏昂的大學同學和女友凱·亞當斯,從此名聲大噪!

在《教父》三部曲中,戴安·基頓飾演凱·亞當斯,以溫柔堅韌的形象為黑幫史詩注入人性溫度,結局隔門凝望的無聲表演被譽為影史經典。

1977年,戴安·基頓主演伍迪·艾倫執導的《安妮·霍爾》斬獲第50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並憑借《烽火赤焰萬裏情》《馬文的房間》《愛是妥協》四度提名該獎項。

她也被譽為是“伍迪·艾倫的繆斯”,兩人合作《安妮·霍爾》《曼哈頓》《愛與死》等8部電影,開創“神經質浪漫喜劇”流派。

她在《安妮·霍爾》中以西裝馬甲、領帶、禮帽的中性造型打破傳統女性著裝框架,曾被嘲“最差著裝”卻逆襲成時尚標杆,Vogue評價她“重新定義了好萊塢女性的可能性”。

她也打破喜劇中“女性被動反應”模式,在伍迪·艾倫電影中成為笑話的創造者與故事主導者,革新浪漫喜劇的女性角色內核。

2017年,她獲美國電影學院終身成就獎。她直至去世前仍活躍於影壇,2024年參演電影《重聚夏令營》上映,並計劃2025年推出新作。

她終身未婚,50多歲收養一子一女。她曾坦言:“婚姻需要妥協,而我不是容易妥協的人。”其獨立精神成為現代女性生活方式的參照。

伍迪·艾倫發布長文悼念稱“我拍電影隻為一位觀眾——黛安·基頓。若她喜歡,我便視作品為成功”。

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分享兩人在《馬文的房間》(1996年)的合照,稱18歲與她的合作是“職業生涯的珍貴啟蒙”。

梅麗爾·斯特裏普、羅伯特·德尼羅讚譽她為“美國瑰寶”與“真正的原創藝術家”。
奧斯卡官方發布《斯通家族》片段緬懷:“她活在情感中,而非表演情感。她的靈魂將永遠活在銀幕之上。”

老天,我說傻話了。”(《安妮·霍爾》台詞)——黛安·基頓用79年人生證明:混亂可以是才華,風格即是自由。

她讓西裝成為知識女性的鎧甲,讓幽默成為女性的敘事武器,更讓獨立成為超越時代的遺產。正如奧斯卡悼詞所言:“死亡不是終點,遺忘才是。”而她將在每一幀膠片中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