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50 歲的陳紫函因在某活動或影視片段中以高中生造型亮相,伴隨嘟嘟嘴、剪刀手等標誌性少女動作,引發全網熱議。部分網友直言
“違和感拉滿”,用 “老黃瓜刷綠漆”
這樣尖銳的詞匯表達不滿,認為其強行扮演與年齡不符的角色,違背了審美常識;也有支持者反駁,稱其保養得當且勇於挑戰,不應被年齡標簽綁架。
值得注意的是,這並非孤例。此前 45 歲的明道、50 歲的何潤東在《南帝北丐》中出演二十多歲青年角色,70 歲的陳道明與 37
歲的倪妮在《流金歲月》中組 CP,均因年齡差過大引發 “嗑不動” 的吐槽。陳紫函的爭議,不過是國產影視圈 “年齡錯位”
問題的又一次集中爆發。
觀眾的反感本質上並非針對年齡本身,而是 “強行裝嫩”
帶來的審美割裂。高中生的青澀感不僅源於外貌,更來自神態、肢體語言的自然流露。陳紫函雖以 “凍齡” 著稱 —— 與小 13
歲的舒暢合影被指
“像同齡人”,但刻意模仿少女姿態時,成熟女性的閱曆感與角色所需的懵懂感形成強烈反差,讓觀眾難以入戲。正如《愛我就別想太多》中陳建斌與李一桐的搭配遭批,問題關鍵在於
“缺乏情感邏輯與視覺契合度”。
在爭議另一麵,不少人提及陳紫函的職業素養與人生經曆。這位北電文化課狀元,從舞蹈尖子生跨界英文係,再毅然退學追夢表演,向來以敢闖敢拚著稱。其丈夫戴向宇曾透露,她在片場對角色的打磨極為較真。支持者認為,演員的核心是詮釋能力,而非年齡數字,若角色有合理設定(如
“凍齡設定”“回憶殺片段”),年齡不應成為禁區。
“老黃瓜刷綠漆” 的嘲諷固然刺耳,但更值得警惕的是背後的年齡歧視與創作惰性。陳紫函的爭議應成為行業反思的契機:當影視圈不再執著於
“少女感” 綁架,當不同年齡段的演員都能找到適配的角色,這種 “扮嫩爭議”
自然會煙消雲散。畢竟,真正的演員魅力,從來與年齡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