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製菜的風波仍未結束。
9月19日,由知名主持人劉儀偉發起的“餐飲之光”行業大會在北京舉行。按照原定議程,西貝創始人賈國龍將出席本次活動,然而他還是缺席了。
新辣道創始人、信良記董事長李劍在演講中繼續“開懟”羅永浩。此前他曾發視頻表示,羅永浩以“不反對預製菜,但要公示”為說辭,實則利用預製菜缺乏科學標準與公眾共識的特點,將預製菜與“垃圾”“不健康”強行掛鉤。
怎樣才算預製菜,是此次網上關於預製菜爭論的焦點問題之一。9月21日,針對近期社會廣泛關注的預製菜相關話題,國務院食安辦發聲表示:已組織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認真研究,加快推進預製菜國家標準製定,大力推廣餐飲環節使用預製菜明示,更好維護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
行業和公眾對於預製菜的理解仍存在巨大分歧,全社會對預製菜國標的期待也越來越高。
2023年7月21日,山東聊城市一次農產品展銷會上,一企業參展的傳統魯菜預製菜。圖/中新
行業快進,標準滯後
陶冶是一名消費行業投資人,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預製菜這個概念非常新,其實原來不這麽叫。“2020年以前,預製菜還被叫作半成品或料理包;2020年後,隨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習慣居家做飯,預製菜這個概念突然就‘爆了’。”
不過對於到底什麽是預製菜,預製到什麽程度算預製菜,陶冶也說不清楚。“當時就覺得這個賽道前途一片光明,大家都搶著投預製菜項目。”
有媒體統計,2018—2023年,我國預製菜賽道累計有75個品牌產品完成114起融資事件,披露融資總額超90億元。其中2020年完成22起融資事件,同比增加83.3%,創造曆史最多紀錄;2021年完成30起融資事件,同比增加36.4%,再度刷新紀錄;2022年融資頻次雖減少,但依然有28起。
預製菜這麽火,一方麵有剛需做背書,另一方麵則是滲透率高。
(視頻截圖)2024年央視3·15晚會曝光的用槽頭肉製作梅菜扣肉預製菜現場
2022年6月,由中國烹飪協會聯合多家單位共同參與起草的《預製菜》團體標準出台。這也是預製菜國家定義出現之前,行業認可度最高的一份標準。在這份標準裏,預製菜被分為四大類:即食(如八寶粥、即食罐頭);即熱(如速凍湯圓、自熱火鍋);即烹(須加熱烹飪的半成品菜肴);即配(如免洗免切的淨菜)。
按照這個分類辦法,幾乎什麽都可以是預製菜。不過,這反倒給消費者帶來認知不便,爭議在2023年集中爆發。
2023年9月,湖北某大學食堂一檔口使用預製菜料理包,甚至都不用鍋加熱,直接熱水燙一下就裝盤端給學生,此舉引發了巨大爭議,之後又有多地學校食堂被曝出使用預製菜。很快,教育部有關司局負責人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表示,鑒於當前預製菜還沒有統一的標準體係、認證體係、追溯體係等有效監管機製,對“預製菜進校園”應持十分審慎態度,不宜推廣進校園。
這起事件直接扭轉了預製菜此前備受資本市場熱捧的形勢,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預製菜國標的推進。據《中國新聞周刊》記者了解,預製菜國標報送稿早在2023年底就已經出爐,並在2024年初完成了行業征求意見。然而持續不斷的負麵輿情,讓國標的推進相當緩慢。
2024年央視3·15晚會上,作為梅菜扣肉預製菜主要產區之一的安徽省阜陽市被暗訪發現,當地部分預製菜生產企業,用未經嚴格處理、含有淋巴結和甲狀腺的槽頭肉製作梅菜扣肉預製菜。
一周後,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預製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首次在國家層麵明確了預製菜的定義和範圍。
2024年8月24日,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全國牛肉預製菜大賽吸引了200多家企業與團體報名,近300件產品參賽。圖/中新
標準為何缺乏共識?
根據《通知》,預製菜也稱預製菜肴,是以一種或多種食用農產品及其製品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調味料等輔料,不添加防腐劑,經工業化預加工(如攪拌、醃製、滾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製成,配以或不配以調味料包,符合產品標簽標明的貯存、運輸及銷售條件,加熱或熟製後方可食用的預包裝菜肴。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提到,考慮到連鎖餐飲企業廣泛應用中央廚房模式,其自行製作並向自有門店配送的淨菜、半成品、成品菜肴,應當符合餐飲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和標準要求。中央廚房製作的菜肴,不納入預製菜範圍。
老鄉雞餐館內的菜品加工等級劃分公示牌 圖/受訪者提供
“通知對預製菜概念做了‘減法’,將預製菜與淨菜、中央廚房等產業進行了邊界劃分,有助於防範部分商家打著預製菜的旗號蹭流量、擾亂市場等行為。”在新華社報道中,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張春暉說。
然而,這正是消費者和行業對於預製菜最大的分歧點。
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曾發文稱,調查結果顯示,53.2%的消費者反對餐廳使用預製菜,表示去餐廳就是想吃新鮮菜品;62.8%的消費者在外就餐過程中遇到過餐廳使用預製菜;78.1%的消費者反映餐廳使用預製菜未做到提前告知。
在很多消費者的樸素認知裏,餐廳應該有明火、大廚這些基本元素,隻要不是在餐廳後廚現場製作、不是從點餐後才製作的,就都應算作預製菜。
2023年以來,王辰多次參與了預製菜國標討論與起草相關工作。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目前尚在起草中的預製菜國標裏,對於預製菜的定義將基本參照去年3月六部門發布的《通知》,即中央廚房出品不算預製菜。
為什麽中央廚房生產的菜肴不算預製菜?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洪濤對此解釋道,連鎖餐飲的中央廚房模式核心是生產“標準化半成品”“即熱型成品菜”,完成的是基礎預處理,如清洗、切配、醃製、預煮、預炸、調味醬料包製作,冷藏或冷凍配送到門店後,再由門店的廚師進行關鍵的“鍋炒”“燜煮”“烤製”等工序。
“因為最終烹飪在門店完成,而且門店廚師可以根據消費者的需求靈活調整最終餐品的口味。此外,由於中央廚房生產的產品周轉率較高,僅供自己的門店,所以產品保質期一般較短。因此,中央廚房的產品是有明確的食品安全和品質保障要求的,和大眾消費者認知的‘預製菜’存在顯著差異。”王洪濤指出。
王辰也補充道,通過一個大的中央廚房生產出成品或者半成品,然後再配送到門店,這種模式隻是在時空上做了分工,是一種先進的生產組織方式。“這不僅是中國這樣做,所有的發達國家和已經成熟的產業都是這麽做的,是全世界的慣例。”
同時王辰也強調,按照目前的定義,雖然中央廚房出品不算預製菜,但如果餐廳采購第三方食品加工廠的產品就算預製菜。“舉個例子,自家餐廳用自家中央廚房生產的粉蒸肉不算預製菜,但電商渠道上銷售的粉蒸肉,如果被商家拿來直接加熱出售給消費者,就要算預製菜。”
工人在江蘇淮安一家預製菜企業生產線上忙碌 圖/視覺中國
除了生產主體,是否可能按照預製程度劃分?“我國有18000多道地方菜,用一種標準去劃分的話過於絕對。比如酸菜魚,魚可以現殺,但酸菜必須預製,那做好的酸菜魚算不算預製菜?”王辰反問道。
出台新國標,對於化解目前公眾對於預製菜的誤解是否有幫助?王辰對此表示不樂觀。在他看來,一項國家標準最重要的作用,是8個字——指導、服務、規範、引導。
“難做的不是預製菜標準本身,而是預製菜的定義和範圍。預製菜在定義上仍缺乏統一、明確的共識,不同群體,包括行業專家、企業和消費者,對其理解存在顯著差異。”近期,有研究食品安全標準的專家在《第一財經》的報道中指出,“有人認為預製菜應涵蓋從洗淨切配的蔬菜、半成品菜肴到即熱即食的罐頭、速凍品類等多種形態;但也存在反對聲音,指出這些產品在現有食品分類體係如熟食、冷凍食品、罐頭等中已有對應標準,不必再創造新類別。”
不信任根源,在產品本身
根據江蘇省消保委2023年2月發布的《預製菜消費調查報告》,有近八成消費者表示購買預製菜遇到質量問題。其中有25.71%的消費者遇到了菜品變質腐敗的問題,24.29%的消費者遇到了預製菜品食材不新鮮的問題,15.39%的消費者表示購買的預製菜內含有異物,13.95%的消費者則表示自己購買的預製菜存在過期現象。
事實上,造成預製菜今天的輿論困境——預製菜不好,其根本原因在於產品本身。
這背後是預製菜行業一度過熱,泥沙俱下。企查查數據顯示,在2020—2022年,預製菜企業新注冊量分別同比增加55.1%、36.3%、39.4%至30.3萬家、41.3萬家、57.6萬家。3年多出130萬家預製菜企業。
“當豬都能飛上天,也就沒有企業再願意發力研發了。所以與其糾結於什麽是預製菜,不如先推動行業發展回到正軌。”王辰表示。
在六部委發布的《通知》中有這麽一條:預製菜不含防腐劑。對此,市場監管總局相關司局負責同誌曾解釋原因:一是滿足消費者對預製菜的更高期待。預製菜雖經過工業化預製,但仍屬於菜肴範疇,消費者在菜肴烹製過程中一般不添加防腐劑,規定預製菜中不添加防腐劑更加符合消費者期待。二是引領預製菜產業高質量發展方向。食品添加劑“非必要不添加”“在達到預期效果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食品添加劑在食品中的使用量”已經逐步成為行業共識。預製菜通過冷凍、冷藏等貯存條件和殺菌後處理工藝,無使用防腐劑技術必要性。
通過提高技術、成本和合規要求來提升行業準入門檻,從長遠看有助於淘汰落後產能,推動預製菜產業走向更高質量、更透明化、更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最終為消費者提供更安全、更優質的產品。
王辰透露,將要出台的預製菜國標將延續這一要求。
不過連鎖產業專家、和弘谘詢總經理文誌宏則有點擔憂。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規定的初衷是好的,但如果中央廚房生產的產品不算預製菜的話,極端情況下會不會有監管漏洞?
目前我國關於中央廚房有兩項國家標準,分別是《中央廚房 建設要求》 (GB/T 44142-2024)和《中央廚房
運營管理規範》(GB/T 44141-2024),前者側重於“硬件”方麵,後者側重於“軟件”方麵。
“但二者都是推薦性標準,不是強製性標準,而且不涉及產品本身。”文誌宏進一步指出,“會不會出現中央廚房的產品,卻不受預製菜國標的約束?比如國標不允許添加防腐劑,但中央廚房出品卻可以添加。雖然這是一種很極端的情況,但也建議未來國標堵上這一漏洞。”
引入“預製程度分級”
在等待預製菜國標出台的過程中,當務之急是如何在餐飲行業和消費者中重建信任。
六部門的《通知》中提到,大力推廣餐飲環節使用預製菜明示,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一家國內頭部連鎖餐飲品牌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不管未來國標如何要求,餐飲行業明示是否使用了預製菜是遲早的事情。“企業越早做越容易形成優勢,越晚做隻會成為追隨者。”
文誌宏也持類似觀點。“這其實是一種經營策略,我們總提倡為顧客著想,站在消費者立場考慮問題,這個(商家明示預製菜)其實就是。說得再商業一些,需求就是商機,消費者目前有需求,那這個就是商機。”
在這次風波中,知名連鎖快餐品牌老鄉雞因為明示預製菜,被羅永浩實名點讚。老鄉雞從2024年4月開始推行加工方式公示製度,將菜品分為三類:綠色代表餐廳現做,黃色代表半預製,紅色代表複熱預製。
在老鄉雞的分類中,餐廳現做菜品共84個,指原料沒有經過任何加工,食材完全是生的,僅在自有中央廚房/供應商處進行清洗、切配、滾揉等,然後經冷鏈物流,在餐廳現場烹飪製作,如農家蒸蛋、肥西老母雞湯等。半預製菜品33個,指原料在工廠(自有中央廚房/供應商)處經過漂燙、過油、鹵製、燉燒等工序預製成半成品,再經冷鏈物流,在餐廳現場烹飪,如梅菜扣肉、糖醋排骨。複熱預製菜品2個,指原料在自有中央廚房處燒製成熟品,經冷鏈物流,在餐廳複熱,如筍子燒肉、秘汁鹵肉飯。
據一位接近老鄉雞的行業人士透露,當時在內部決策過程中,公司也有過一些討論,擔心向消費者明示預製菜占比等信息,可能會麵臨一些未知情況。但最終還是決定公示出來,這是對消費者負責,也是對企業長期發展負責的正確道路。
一家知名連鎖餐飲企業也對《中國新聞周刊》透露,目前公司高層正在考慮是否要明示預製菜,不過其形式未必是老鄉雞模式。“老鄉雞畢竟是快餐,我們是正餐,更大的概率可能會是明確製作流程和工藝的方式。在預製菜負麵形象還沒被消除時,這也算是一種折中的辦法。”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西貝vs羅永浩這場爭議,最有價值的不是誰贏誰輸,而是倒逼餐飲堂食和外賣透明化。“未來商家必須把預製程度說清楚,別再玩‘是或否’的遊戲。”
她建議,與其糾結“算不算預製菜”,不如引入“預製程度分級”——Ⅰ級:淨菜(僅清洗切配,生料);Ⅱ級:淺加工生製(醃製、調味,還是生料);Ⅲ級:熟製半成品(預煮、預炸,需門店複熱+調味);Ⅳ級:即熱預製菜(完全做好,加熱即食)。
9月21日,羅永浩的微博轉發了類似分級製度,並表示:“就個人來說,如果是在超市或平價快餐廳,這個表裏所有的級別我都能接受;如果是在正式一點的餐廳,能接受全部的I級,大部分的Ⅱ級,少部分的Ⅲ級,Ⅳ級完全不能接受。”
朱毅還建議商家再把供應鏈也曬出來。“每道菜貼個二維碼,消費者掃碼能看到中央廚房生產日期、出廠時間,配送全程的溫度記錄,關鍵食材的來源(比如羔羊的產地、檢疫信息),以及有沒有用保水劑、合成色素等添加劑(用量是否合規)等。”
在受訪者看來,預製菜不是原罪,中央廚房也不是敵人。朱毅期待,未來的餐飲業,不該是“偽裝現做”,而該是“誠實創新”:比如研發“微波複熱也能出鍋氣”的技術,用科學手段讓預製菜無限逼近現做口感,然後明碼標價——中央廚房預製,加熱即食,價格比現做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