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羅永浩在微博上吐槽西貝
"預製菜太貴"
的那一刻,這場原本可以平息的消費糾紛,卻因西貝創始人賈國龍的一係列操作演變成品牌信任的全麵崩塌。短短幾天內,西貝日營業額暴跌兩三百萬,從一家定位高端的西北菜連鎖品牌淪為全網熱議的負麵典型。複盤整個事件,賈國龍的回應策略犯了三個致命錯誤,不僅未能平息爭議,反而將企業推向更深的輿論漩渦。
對抗式回應:將消費者推向對立麵
麵對羅永浩作為消費者的吐槽,賈國龍首先選擇了最不可取的強硬對抗姿態。他高調宣稱 "一定會起訴羅永浩",並反複強調
"按國家規定沒有一道是預製菜",這種將內部行業標準淩駕於消費者感受之上的態度,瞬間點燃了公眾情緒。在消費者認知中,人均近百元的餐廳理應提供新鮮現製的菜品,而賈國龍卻糾結於
"預製菜" 的術語定義,用法律武器和行業標準與消費者進行 "鬥雞眼" 式的論戰。
這種回應策略的根本錯誤在於混淆了商業爭議的本質。羅永浩的吐槽本質上是消費體驗的情緒化表達,而非法律層麵的誹謗指控。賈國龍卻將其上升到法律糾紛高度,正中羅永浩擅長的輿論戰圈套。數據顯示,羅永浩相關直播吸引近
70 萬人觀看,原本的企業維權行動變成了對手的流量盛宴。反觀胖東來在類似餐飲糾紛中的處理方式 ——
僅針對投訴者個人進行賠償和解,既平息了事件又未引發公眾反感,兩者對比更凸顯賈國龍應對策略的失當。
更致命的是,賈國龍公開宣稱 "生意可以不做,是非必須得辨",這種將個人意氣置於企業生存之上的表態,徹底背離了商業倫理的基本邏輯。餐飲企業的 "是非" 從來不由老板個人定義,而是由消費者用腳投票決定。當企業家站到 "衣食父母" 的對立麵時,品牌根基的動搖已成必然。
隱私暴露:觸碰法律與情感雙重紅線
在與羅永浩的爭執升級過程中,賈國龍為證明自身清白,公開了羅永浩一行人的消費明細和結賬單據,詳細披露了包括用餐人數、菜品選擇、消費金額在內的私密信息,並推出所謂 "羅永浩菜單" 供其他消費者點選。這一行為不僅觸犯了《民法典》關於隱私權保護的明確規定,更觸碰了消費者對商家的情感信任底線。
法律層麵上,消費者在餐廳的就餐活動屬於私密活動範疇,消費明細構成私密信息,未經允許的公開行為已構成侵權。專業律師明確指出,西貝公開包廂信息和菜單內容的行為,完全符合隱私權侵權的構成要件。這種看似 "自證清白" 的舉動,實則將企業置於違法境地,從維權方變成了侵權方,徹底扭轉了輿論同情的風向。
情感層麵上,公眾對餐飲企業存在天然的隱私信任 —— 相信商家會妥善保管消費信息,不會將個人飲食偏好公之於眾進行商業利用或輿論攻擊。賈國龍的行為打破了這種信任默契,讓消費者普遍產生 "今天可以公開羅永浩的賬單,明天就可能公開我的" 的不安感。這種心理防線的崩潰,對餐飲品牌的傷害遠比單一的產品投訴更為深遠。
後廚直播:自證清白變成自我曝光
為證明 "沒有預製菜" 的說法,賈國龍做出了第三個錯誤決策 —— 開放所有門店後廚進行直播。這場本意是自證清白的透明化舉措,最終變成了大型 "翻車現場",暴露出的問題遠超爭議本身。直播畫麵顯示,西貝後廚大量使用保質期長達 18 個月的海鱸魚、24 個月的羊前腿等預製品,廚師明確介紹雞湯由複合調味料兌水製成,甚至出現速凍炸茄子等令消費者震驚的半成品。
這場直播的致命問題在於賈國龍對消費者認知的嚴重誤判。他堅持依據尚未實施的國標草案,將 "預製菜" 定義為 "工廠全熟封裝的成品",而將門店複熱的預製品排除在外。但普通消費者的認知標準簡單直接:非現場新鮮製作的食材即屬預製範疇。當企業標準與公眾認知產生巨大鴻溝時,固執己見的術語之爭隻會加劇信任危機。正如網友所言,老鄉雞通過不同顏色明確標識 "現做"" 半預製 ""複熱預製" 菜品的做法,遠比西貝的定義辯解更獲認同。
後廚直播變成自我曝光的核心原因,在於賈國龍陷入了 "小六子剖腹取粉" 式的自證陷阱。當企業試圖用極端方式證明清白時,隻會吸引公眾用放大鏡審視所有細節,任何微小瑕疵都可能被放大為係統性問題。直播中暴露的轉基因豆油與非轉基因宣傳的矛盾、預製品與現做承諾的差距,都成為壓垮品牌信任的最後稻草。
信任崩塌後的重建困境
賈國龍的一係列錯誤回應,導致西貝陷入成立以來最嚴重的信任危機。數據顯示,爭議發生後西貝單日營業額減少 100 萬至 300 萬元,部分門店外賣訂單腰斬,消費者用實際行動表達了對品牌的失望。更深遠的影響在於,這場危機暴露了西貝長期存在的價值定位矛盾 —— 以 "現做現賣" 的高端形象定價,卻采用中央廚房預製品降低成本,這種信息不對稱在爭議中被徹底揭穿。
從行業視角看,此次事件折射出餐飲工業化進程中的共性問題:當預製菜成為行業普遍選擇時,消費者知情權與企業利益如何平衡。賈國龍的失敗在於試圖用術語遊戲模糊界限,而非像老鄉雞那樣主動公示食材加工方式。國家擬製定的《預製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已明確方向,強製標注加工方式將成為行業規範,任何試圖回避透明化的企業都將麵臨信任危機。
對賈國龍而言,聲譽重建的難度遠超爭議平息。當 "生意可以不做,是非必須得辨" 的表態傳遍網絡,消費者感受到的不僅是品牌傲慢,更是對自身權益的漠視。在餐飲市場競爭激烈的當下,失去信任的品牌很難重新贏得消費者青睞。這場始於預製菜定義之爭的風波,最終成為檢驗企業價值觀的試金石,而西貝顯然未能通過這場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