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陝西一酒店內發生了令人憤慨的一幕。
一女子帶著女兒到酒店的自助餐廳吃早餐,拿了滿滿一盤雞蛋。
正當孩子還在吃手裏雞蛋時,女子轉頭看向收拾衛生的阿姨,問她其餘的雞蛋能打包帶走嗎?
阿姨擺擺手告訴她這是自助餐,按需取用,謝絕帶走。
這句簡單的拒絕,卻點燃了女子心中憤怒的炸彈。
她沒再說什麽,卻直接抓起餐盤裏的帶殼雞蛋。
隻見她指尖翻飛剝去蛋殼,再將剝好的白煮蛋一個個捏碎。
十幾顆雞蛋就這樣被她捏成了爛泥,餐盤裏很快積起一團黏糊糊的蛋渣。
之後她擦了擦手,一把拉起女兒的手腕,頭也不回地走出餐廳。
酒店看雞蛋被糟蹋成這樣,又氣又無奈,調出監控,把視頻發到了網上。
然而,比起對女子行為的憤怒,我更大的感觸是心疼。
心疼那個一旁的小小身影,被迫看著最親近的人,用破壞發泄不滿,用惡意回饋拒絕。
要知道,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
父母的惡意與戾氣,會通過日複一日的耳濡目染,悄無聲息地傳遞到下一代身上。
兒童心理學中有個著名的“鏡像神經元”理論:孩子的大腦會像鏡子一樣複製父母的行為模式。
很多我們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事的瞬間,其實早已在他們心裏刻下了行為的密碼。
不久前,有這樣一則新聞。
杭州街頭,有好心人士設立了愛心冰箱,裏麵有免費的水和飲料,希望能給戶外高溫工作者帶來一絲清涼。
有一天,一家三口騎車路過這裏。
發現有免費的檸檬水後,媽媽立刻笑得合不攏嘴,當即從冰箱裏拿了3杯,一人一杯喝了起來。
雖然上麵明確寫了是給高溫工作者的福利,但若是真的口渴了這一行為倒也情有可原。
可沒想到,短短幾分鍾後,媽媽又帶著孩子返回了這裏。
這一回,不用媽媽指揮,孩子就蹦蹦跳跳地打開了冰箱,又取出了2杯。
媽媽前一次的選擇,已然成了孩子的行動指南。
李玫瑾教授在《幽微的人性》中提到過一個觀點,她認為觀念是人內心的一種重要的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力量。
而觀念的形成,很多時候不是源自於道理,而是源自於模仿。
孩子不會無故變得溫柔,是看到父母照顧生病的自己時,眼神裏的關切、動作裏的耐心才學會了共情他人;
同樣,他們也不會無端變得暴戾,隻有目睹了父親用拳腳解決矛盾,母親用辱罵對待鄰居,才將暴力變成了下意識的反應。
電視劇《北上》中有個情節讓我印象深刻。
劇中的邵秉義自認滿腹經綸卻屢屢碰壁,於是變得怨天尤人,經常在家抱怨領導不賞識自己,同事個個都是靠關係。
兒子邵星池恨透了父親的負能量,可長大後的他卻活成了父親的翻版:
他眼高手低、好高騖遠,總想著撈偏門,被抓後也從不反思自己,反而牢騷滿腹,認為是自己點背。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孩子認知世界,應對問題的模板。
孩子的未來,就藏在父母當下的每一個選擇裏。
知乎網友@屠龍少女是一名教師,她班裏有個成績優異但品德存疑的小女孩。
第一次發現這件事是班裏有個男生的書被人撕成了一條一條的。
她問了兩遍都沒人承認,直到說要調監控、叫家長,小女孩才承認是自己看男生不爽,所以撕了他的書。
可回到家,女孩就換了說辭,狡辯說是自己看到男生的書濕了想幫他吹幹,不小心弄裂了。
可沒過多久,女孩又被英語老師發現,她踩著男生的背,一手薅對方頭發,一手瘋狂捶打對方。
這次女孩沒了狡辯的餘地,隻能乖乖認錯。
但女孩的媽媽卻不肯罷休,故意抹黑老師,說她不回家長信息,不好好教學,逼得她拿出大量截圖自證。
這下老師才知道,女孩睚眥必報的毛病是哪來的了。
生活中有的父母或許從未明確告訴孩子“可以做壞事”,但他們的行為卻向孩子傳遞出了更危險的信號。
讓孩子失去對規則的敬畏,慢慢長成無視他人、肆意妄為的模樣。
幾年前,看過一部讓人心情格外沉重的片子《伊甸園》。
故事的開始,是一對小情侶驅車前往伊甸湖度假。
到了湖畔,兩人遇見一群少年,男孩們大聲放著激昂的音樂,縱容烈性犬朝著女人咆哮。
男人試圖跟少年們溝通,換來的卻是粗鄙的咒罵:“滾一邊去”、“傻子”……
後來,懷恨在心的少年們又去戳破了小情侶的車胎,並偷走了他們的包和錢。
幾番衝突後,男人被少年們死死按住,綁在了樹樁上,刀鋒一次次落在他身上,汽油澆透了他的衣衫。
當火焰升起的瞬間,少年們的歡呼成了最殘忍的背景音。
看到這裏,我已然被這群男孩的狂暴和癲狂震驚了。
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卻讓我恍然大悟:
女人僥幸逃脫後,狂奔到了附近的小鎮求救。可當她顫抖著踏入一戶人家,卻在客廳照片裏看到了少年頭目的臉。
就在這時,少年們也追到了這裏。
然而,麵對自家孩子的惡行,大人們卻拋出了那句經典的台詞:“他們,還都隻是孩子啊!”
隨後,這些人齊心協力將女人淹死在了冰冷的浴缸裏。
這一刻我才意識到,少年們的暴戾並非憑空滋生,不過是對成人世界冷漠自私的延伸與放大。
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個問題家庭。
就像作家劉娜說的:“孩子是一個家庭內部環境和氣候的晴雨表,他的一言一行都彰顯了一個家到底是早已生病還是相對健康。”
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說:
不要以為隻有在教訓、命令的時候才是教育,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都是教育。
事實上,我們對孩子的影響遠比我們想象中還要大。
想要養出一個自信、陽光、人格健全的孩子,以下幾件事,永遠不要當著孩子的麵做。
不要在孩子麵前表露惡意
蒙台梭利博士曾打過一個比方。
兒童就像吸水海綿,會從周圍的環境中吸收著各種信息,並以此建立自己與外界的聯係,最終形成自己的個性。
在成長的路上,孩子最擅長的就是觀察。
他們會觀察父母的一言一行、處事方式、生活習慣,最終內化成自己的行為。
父母若總拌嘴吵架,周身難免裹著化不開的戾氣,孩子自然也學不會平和溝通。
跟同學有分歧時先拔高音量,跟家人有摩擦時態度強硬,遇到不順心的事就習慣性豎起鋒芒。
正因如此,我們更要謹言慎行,別讓孩子稚嫩心靈的土壤被挑剔、仇恨、冷漠之類的惡念所汙染。
不要踐踏公共規則
中國WTO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曾說:規則意識關乎人的素質。
守規矩不僅是教養的體現,更能夠保護自己和孩子不受到傷害。
之前刷到過一則新聞,一名老人帶孩子出門時,不走人行橫道,橫穿馬路,結果與正常行駛的小客車發生碰撞,祖孫二人都被狠狠撞飛。
規則意識缺失的背後,往往是災禍的開始。
大人不遵守公共規則,孩子看在眼裏也會逐漸喪失敬畏心,無法無天,稍有不慎就會惹禍上身。
不要做“情緒黑洞”
美國洛杉磯大學心理學家加利·斯梅爾做過一項著名的“情緒汙染”實驗:
研究人員讓一個心情愉悅的人,同一個情緒低落的人共處一室,不久後發現,原本快樂的人也變得悶悶不樂起來。
而這種現象在家庭成員之間,尤為明顯。
情緒看不見摸不著,卻往往蘊藏著巨大的能量。
父母總是抱怨、發泄,就會像黑洞一樣散發暗黑能量,將周圍人,特別是孩子拖入深不見底的泥沼之中。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身心萎靡,甚至喪失對生活的熱情。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
“每一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我特別讚同這個觀點。
你怎樣排隊,孩子就怎樣遵守秩序;你怎樣對待服務人員,孩子就怎樣對待弱勢群體;你怎樣處理憤怒,孩子就怎樣管理情緒。
育兒先育己,正人先正心。
點個讚吧,與家長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