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清遠市清城區保利天匯熙園小區泳池內,一名7歲女童疑被排水口吸入不幸身亡。9月5日,清遠市清城區應急管理局介紹,該起事故造成一個七歲的小女孩死亡,事發後,當地已第一時間與家屬溝通開展善後工作,目前政府已成立聯合調查組。
業內人士向紅星新聞分析,排水口又被稱為泳池的“吸人黑洞”,泳池的水循環係統平時24小時不間斷工作,不少孩子遊泳時不知道排水口的潛在風險,有的還會將腳踩在排水口上休息,或是為了好玩感受吸力,需要家長和安全員多加提醒。
▲監控畫麵 視頻截圖
當地應急管理局回應:
已成立聯合調查組
據瀟湘晨報報道,近日,廣東清遠市清城區保利天匯熙園小區泳池內,一名7歲女童疑被排水口吸入不幸身亡。
網傳監控視頻顯示,有三個小孩在泳池裏玩耍,三人到泳池一角時事故發生,一個小孩消失在視頻中,另外兩個小孩試圖施救。隨後小孩家長、小區保安和泳池安全員趕來,其中兩個孩子相繼被帶出泳池,視頻中未見到第三個孩子的身影。
▲救援人員現場開挖 視頻截圖
另一段視頻顯示,泳池邊停了一輛消防車,多名消防人員挖開泳池邊的路麵進行救援,有網友稱,“挖掘機挖到半夜才挖出來,七八歲的小女孩。”
9月5日,紅星新聞記者從清遠市清城區應急管理局了解到,該起事故造成一個七歲的小女孩死亡,事發後,當地已第一時間與家屬溝通開展善後工作,目前政府已成立聯合調查組。
排水口“吸人”並不罕見。據公開報道,今年類似意外已發生多起,不少遊泳者因此而受傷或失去生命,排水口也被稱為泳池
“吸人黑洞”。今年8月13日,安徽阜陽一遊泳健身館內,一名孩童在遊泳時伸手觸摸排水口,因水流壓力導致其手掌被卡在排水管內,消防員緊急前往現場進行救助。
今年7月,一名6歲的女童在西雙版納一家酒店水上樂園戲水時,被排水口吸住左大腿,導致身體後仰,頭淹沒在水下。經過14分鍾搶救,女童最終因長時間搶救未果離世。
業內人士:
泳池排水口又被稱為“吸人黑洞”
一名遊泳館教練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遊泳池均會安裝水循環係統,為保證水質達標,水循環係統平時24小時不間斷工作,通過被稱為“吸人黑洞”的排水口進行。排水口的多少和遊泳池的大小有關,其所在遊泳館兒童池中有兩個排水口,大泳池中的排水口比兒童池多兩個,通常直徑不會超過20厘米。
上述教練介紹,為減小排水時的吸力,其所在泳池的排水口上會安裝格柵蓋板或金屬防護罩等,且營業期間不會進行大體量換水,避免吸力突然增大對遊泳者造成傷害。該教練稱,不少孩子遊泳時不知道排水口的潛在風險,有的還會將腳踩在排水口上休息,或是為了好玩感受吸力,需要家長和安全員多加提醒。
為何兒童會被泳池排水口吸住?國家遊泳中心水立方水處理係統的設計師陳雷受訪時曾分析,兒童被泳池排水口吸住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泳池回水口的數量不夠,水流速度特別高,另一種情況就是格柵蓋板掉了,導致被吸住。
一名業內人士向紅星新聞記者分析,除格柵蓋板問題外,這類泳池水循環模式可能使用的是順循環模式,一些露天的遊樂場所或較老的場館采用較多,即泳池的排水口在池底,經過砂缸過濾後,再通過池壁或者底部的進水口進行補給,以此形成一個正方向循環,水流如此一進一出,在排水口處就會形成一定的吸力。目前,新建的大型泳池大部分為逆循環模式,注水口在池底,從下往上注水,相對安全。
西安市遊泳運動管理中心主任孫建華介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遊泳池給水排水工程技術規程》相關規定,競賽和訓練用遊泳池、團體專用遊泳池,應采用逆流式或混合流式的池水循環方式,而露天遊泳池,宜采用順流式池水循環方式。不論采取哪種循環方式,給水口應設置格柵護蓋,且格柵空隙的水流速度也應符合相關規定。
為避免類似事件發生,上述業內人士建議,有人被排水口吸住時,應第一時間向泳池邊的安全員或工作人員求助,關閉排水口的水閥。遊泳時要選擇正規或新開的泳池,最好周圍有一圈排水格柵的,一般就是逆循環泳池,避免遇到“吸人黑洞”。
此外,家長在帶孩子遊玩時,首先要詢問或觀察排水口位置和數量,盡量帶孩子遠離排水口,戴好泳帽,避免頭發被吸入管道。對於泳池方而言,安全柵欄縫隙要盡可能小,不能使用鐵絲網等易變形材料;在運行過程中,要做好安全排查,每個排水口附近需有明確標識和專人看守,避免遊客下水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