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河南夫妻養豬,出圈成頂流

河南夫妻養豬,出圈成頂流

文章來源: 南風窗 於 2025-09-03 09:39:27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作者 | 閏然

編輯 | 江江

最近,河南籍企業堪稱“顯眼包天團”,它們在不同賽道各自封神。

新消費賽道裏,河南老鄉們直接承包了半壁流量。比如,蜜雪冰城的張紅超不用多說,他靠著極致的性價比,硬生生從下沉市場殺出一條血路,躋身為餐飲界頂流;再比如,泡泡瑪特的王寧,其旗下LABUBU火到離譜,8月28日上線新品時,直播間十分鍾就湧入了近150萬人,開售即售罄。

這邊新消費玩得風生水起,那邊傳統賽道裏的河南企業也沒閑著——尤其是河南前首富、“養豬界的頂流”秦英林、錢瑛夫婦,一直是養豬行業的焦點。

8月底,夫妻兩人創辦的“中國豬王”牧原股份,更是憑借一份強勁半年報以及“大手筆分紅”點燃了大眾的熱情。

“豬王”牧原股份

分紅50億,夫婦拿走一半

2025年8月21日,牧原股份交出的這份半年報堪稱“炸裂”,先看一組牧原利潤的對比數據:

2024年上半年淨利8億,2025年直接飆到105.3億,利潤翻了十幾倍。

此外:

營收同比漲了34.46%,飆升至764.63億元;淨利潤直接幹到105.3億元,同比暴漲了1169.77%。

根據牧原股份半年報,牧原股份2025年上半年總營收為764.63億元

這組數字看著抽象,換算一下更直觀——上半年一共181天,相當於牧原每天淨賺5818萬元,每天一睜眼,半個小目標就到手了。

賺了錢的牧原也沒藏著掖著,緊接著就官宣了大手筆分紅方案:

總分紅額50.02億元,占上半年歸母淨利潤的47.5%。

值得指出的是,作為牧原創始人的秦英林夫婦,因為持股比例高,所以這次能直接拿走27.5億元的分紅,相當於半個分紅池都進了他們的口袋——這是真正的“養豬致富”。

但有一件讓外界十分疑惑的事情:最近豬肉價格明明在往下走,甚至不少小型的豬場還在為成本發愁,怎麽牧原反而能賺得盆滿缽滿呢?

全國活豬均價(元/公斤)

要知道,牧原作為全球最大的生豬養殖企業,它的一舉一動都牽扯著整個行業的神經。它能在豬肉降價周期裏逆勢賺取高額利潤,要麽是成本控製到了極致,要麽是養殖效率甩出同行一大截,而不管是哪種,它都給其他豬企上了一課。

牧原股份首席財務官高曈在半年報的交流會上就透露了,上半年牧原養殖成本下降完全踩在預期節奏上。光說符合預期還不夠直觀,數據顯示,1月牧原的養殖成本還是13.1元/公斤,到7月已經降到了11.8元/公斤,部分優秀場線甚至能做到11元/公斤以下。

當然,牧原的半年報裏不隻有“降本”這一個亮點,還藏著一個大動作——主動調減了能繁母豬存欄。能繁母豬是養豬業的“產能發動機”,調減存欄相當於主動給產能踩刹車。這既是響應行業整體的產能調控,避免大家一起內卷到虧損,也體現了牧原作為頭部企業的行業擔當,不是隻想著自己擴產能,還顧著整個行業的生態。

但你以為牧原隻滿足於在國內“降成本、調產能”嗎,那就錯了。它早把目光投向了海外,試圖在國際市場找新的增長空間。

今年4月15日,牧原直接官宣要發行H股,去港交所上市。消息一出來,行業就知道:牧原要大搞國際化了。

今年5月,牧原食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擬在主板上市

把成本壓到骨頭裏

在很多人眼裏,豬飼料就是堆雜糧混合物,玉米、豆粕、麩皮、麵粉,再撒點微量元素,聽著跟我們做麵食的配料表似的。

但是,其實這裏麵的關鍵材料是玉米和豆粕。尤其是豆粕,它是絕對主角,堪稱養豬產業鏈上的“戰略級原料”。這背後隱藏了一個致命的問題:我國自己產的大豆不夠用。

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進口大豆1.05億噸,光養殖業就啃掉了近四成。這意味著,養豬的利潤分了很多給進口的大豆。

主動權不在自己手裏,行業裏的人比誰都清楚這滋味有多不好受。所以,2025年4月,農業農村部發布了《養殖業節糧行動實施方案》,該方案給全行業劃了線:到2030年,飼料裏的豆粕占比必須砍到10%左右。

事實上,現在養豬早不是“喂飽就行”的年代了,競爭也早已脫離“粗放擴張”的階段。一頭豬從出生到出欄,其投入基本都是明牌,真正的競爭就像菜市場砍價,核心是怎麽把成本壓到骨頭裏。

牧原通過智能化探索,實現科技養豬

豬場選址要算土地的成本,育種要摳每一代豬的生長速度,就連飼料裏的每一粒玉米、每一勺豆粕,都得反複計算——差一分錢,在規模化養殖裏就是百萬級的差距。

就在全行業還在琢磨怎麽實現10%的目標時,牧原在2025年7月扔出的數據直接把行業炸懵了:他們的豆粕占比居然降到了4.9%。

別小看這幾個百分點,換算到單頭豬身上,就是少用31公斤豆粕,飼料成本直接省15塊。更恐怖的是規模效應,牧原一年出欄7160萬頭豬,這麽算下來,一年能省2.34億,還能少用200多萬噸大豆。這哪是降成本,簡直是給行業重新定了規矩。

有人問,是不是牧原運氣好?其實早有伏筆。

創始人秦英林大學裏學的就是畜牧營養,相當於一入行就帶著“飼料優化”的基因。1992年,他開始下海養豬,第二年就開始琢磨怎麽少用豆粕了。事實上,那時候進口大豆還沒現在這麽緊張,他就已經在想“不被豆粕綁架”的事。

牧原創始人秦英林

後來,他在訪談裏說,當年為了搞清楚豬日糧裏最佳的蛋白含量,團隊做了無數次測試,早在2003年就把豬需要的營養體係摸得門兒清。更狠的是秦英林的那句話:“從技術上來說,我們已經可以完全不用大豆做豬飼料。”

這話背後是既能省大豆、又能減少氮排放的雙重收益;既解決了糧食安全的痛點,又踩中了環保的要點。相當於把兩個難題,揉成了一個解決方案。

眾所周知,現在的牧原養豬,早已不是大家印象裏“又髒又臭”的樣子。水、飼料、豬舍裏的空氣,全靠智能係統管理;豬糞處理、臭氣治理用上了智能設備,處理得幹幹淨淨;就連豬舍的溫度濕度,都能通過調控讓豬一年四季都待在“春天”裏——豬舒服了長得快,還能減少病害,這又是一筆隱性的成本節約。

很多人會問,養豬這種傳統到骨子裏的行業,怎麽跟“新生”掛鉤?秦英林養了30多年豬,他最清楚:智能時代不是隻給互聯網行業送紅利,而是給所有傳統行業換了個賽道。

單元內智能巡檢機器人

以前養豬拚的是體力和經驗,現在拚的是數據和算法。

牧原在智能化上光研發團隊就有1200多人,這規模趕上不少互聯網公司的技術部了。更關鍵的是有數據支撐:1000多個養殖場,每天產生10億條數據。算法越練越精,豬吃得更少、長得更快、生病更少,成本自然就降下來了。

說到底,牧原的做法給所有傳統行業提了個醒——不是傳統行業不行了,是沒找到用科技改造的路子。與其糾結“豬價什麽時候漲”,不如沉下心來研究護城河,照樣能把傳統行業變成現代產業、未來產業。

看誰能熬到最後

前幾年,養豬行業的慘狀,現在再回憶起來還是能讓外行人驚掉下巴,不管是大公司還是小作坊,基本都在虧損的泥潭裏打滾,財報上的紅色數字能連成串。但如今,頭部豬企非但沒收縮,反而跟打了雞血似的逆勢擴張,建豬場、擴產能,說白了,就是咬牙血拚,看誰能熬到最後。

有人說,這是瘋了,都虧成這樣了還敢砸錢?其實這群企業家並不傻、並不莽撞,他們賭的不是眼前那點盈虧,而是整個行業的未來。

養豬看著土氣,但有個繞不開的底層邏輯:隻要人們還吃豬肉,這個市場就倒不了。

雖然這個行業有煩人的“豬周期”,一會兒價格飆到天上,讓豬場賺得盆滿缽滿,一會兒又跌到底部,讓大家虧得懷疑人生,但得想明白,豬肉不是可有可無的零食,是關係國計民生的“硬剛需”,就算偶爾少吃兩口,整體需求也不會大起大落。

更關鍵的是,市場對“物美價廉”的追求從來沒變過。不管經濟好不好,大家都想花更少的錢買到更好的肉,這個需求比什麽都確定。所以說,不像有些站在風口上的“人工賽道”,今天火、明天涼,養豬其實是一個難得的“好賽道”,它就穩穩地紮根在老百姓的菜籃子裏。

花更少的錢買到更好的肉,這個需求從未變過/AI製圖(顧薌)

當然,闖入這個賽道不是隨便混就能賺錢的。它的核心邏輯特別簡單:誰能把效率提上去、把品質做紮實、把成本壓下來,誰才能在周期裏活下來,才能賺到真金白銀。

同樣養一頭豬,就算行情不好,別人虧的時候你能少虧,行情好的時候你就能多賺。那些現在咬牙擴張的頭部企業,本質上就是在練“降本提效”的內功,等周期熬過去,市場自然會給熬得住的人發“大紅包”。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不知道,咱們天天吃的豬肉背後,藏著個跟芯片一樣紮心的問題,在養豬最核心的環節——種豬,曾經長期依賴進口。

不是我們不想自己搞,實在是外國種豬太“能打”:吃同樣多的飼料,人家能長更多肉,瘦肉率高,產仔數多。但問題的關鍵是,一頭進口種豬看著厲害,但它的黃金繁殖期就三五年,這些外來的“效率王者”,根本不是長久之計。

但種豬育種這事兒,急不來,更沒法走捷徑。它不像做互聯網產品,幾個月就能迭代一次;也不像開豬場,有錢就能快速擴產能。這是個需要“熬”的活——選種、配種、觀察生長數據、優化基因,一代又一代地試,少則十幾年,多則幾十年才能見成效。

現在行業裏都明白,提升核心種源自給率,不是“選擇題”,是“生存題”,手裏有自己的好種豬,心裏才能不慌,養豬業的腰杆才能真的硬起來。

在這件事上,牧原算是下了血本。他們打算砸60億,建一個全球超健康種豬選育平台。

對於養豬,牧原是認真的/圖源:牧原股份官網

別覺得60億是小題大做,對於育種這事來說,這點錢可能隻是開始——畢竟要跟國外的技術積累掰手腕,沒有真金白銀的投入,根本玩不轉。

牧原做這個平台,目標也特別明確,不是簡單“追上”國外水平,而是要“超越”。他們想讓種豬的基因表達準確度做到90%甚至95%以上,也就是說,要讓豬的生長速度精準地快,瘦肉率精準地高,還得把肉的香味也精準地保留住。

很多人都吐槽,現在的豬肉沒小時候的香,牧原想把那股“兒時的香味”找回來。但這還不是最終目的。牧原真正的野心,是想借著這個平台,幫中國種豬育種完成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變成咱們自己定義種豬標準,不用擔心“豬芯片”被卡脖子。

回過頭來看,不管是賣奶茶、做潮玩,還是養豬,河南企業這次集體出圈的背後,其實都是“把一個賽道做到極致”的邏輯:蜜雪冰城把性價比玩到極致,泡泡瑪特把潮玩IP運營到極致,牧原把養豬的成本和效率摳到極致。

也正是這種“一根筋幹到底”的狠勁,讓他們在各自的賽道裏從“河南選手”變成了“世界冠軍”。

封麵及首圖均為AI製圖(顧薌)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要捐款打台灣的張雪峰,能不能先把該退的款退了?
我的律師路啊,怎麽就走到了盡頭?
中俄印同框曝光,川普貼文爆氣:輸給最深最黑暗的中國了
槍口對內?川普驚曝"戰爭部"頭號目標,鎖定芝加哥
川普又出手,擬禁"中國無人機,重型車輛"進口美國




24小時討論排行

日本首相石破茂宣布辭去自民黨總裁職務
烏克蘭美女命喪美國遊民刀下 火車上遭割喉視頻曝光
美政府突襲韓廠逮捕475移民,南韓:已與美方"完成談判"
是習近平起頭!外媒曝他先說“現在70歲還是孩子”
“事出反常必有妖” 國內出現這6大反常現象
CNN:川普悄安排赴韓國APEC 與習近平金正恩會晤
武漢大學椅子引發“媚日風暴”!遭小粉紅出征被迫道歉
美國防戰略大轉向?傳"優先保衛本土",不再緊盯中國
金正恩離華前一幕:上百學生化身小迷妹 高喊歡送歡送…
前模特控與愛潑斯坦交往期間 遭川普猥褻 籲公開所有文件
是她,向移民局舉報:現代工廠沒貢獻 我們被騙了
國安部:18歲陸生赴台 被34歲學姐色誘 泄百份機密檔案
美國出動10架F-35打擊拉美販毒集團
前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去年出事 再爆涉貪遭調查
特朗普將國防部更名為戰爭部,"70多萬處標識要換"
武漢鬧市撞人釀7傷 多人浴血倒地 24歲男司機被捕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河南夫妻養豬,出圈成頂流

南風窗 2025-09-03 09:39:27


作者 | 閏然

編輯 | 江江

最近,河南籍企業堪稱“顯眼包天團”,它們在不同賽道各自封神。

新消費賽道裏,河南老鄉們直接承包了半壁流量。比如,蜜雪冰城的張紅超不用多說,他靠著極致的性價比,硬生生從下沉市場殺出一條血路,躋身為餐飲界頂流;再比如,泡泡瑪特的王寧,其旗下LABUBU火到離譜,8月28日上線新品時,直播間十分鍾就湧入了近150萬人,開售即售罄。

這邊新消費玩得風生水起,那邊傳統賽道裏的河南企業也沒閑著——尤其是河南前首富、“養豬界的頂流”秦英林、錢瑛夫婦,一直是養豬行業的焦點。

8月底,夫妻兩人創辦的“中國豬王”牧原股份,更是憑借一份強勁半年報以及“大手筆分紅”點燃了大眾的熱情。

“豬王”牧原股份

分紅50億,夫婦拿走一半

2025年8月21日,牧原股份交出的這份半年報堪稱“炸裂”,先看一組牧原利潤的對比數據:

2024年上半年淨利8億,2025年直接飆到105.3億,利潤翻了十幾倍。

此外:

營收同比漲了34.46%,飆升至764.63億元;淨利潤直接幹到105.3億元,同比暴漲了1169.77%。

根據牧原股份半年報,牧原股份2025年上半年總營收為764.63億元

這組數字看著抽象,換算一下更直觀——上半年一共181天,相當於牧原每天淨賺5818萬元,每天一睜眼,半個小目標就到手了。

賺了錢的牧原也沒藏著掖著,緊接著就官宣了大手筆分紅方案:

總分紅額50.02億元,占上半年歸母淨利潤的47.5%。

值得指出的是,作為牧原創始人的秦英林夫婦,因為持股比例高,所以這次能直接拿走27.5億元的分紅,相當於半個分紅池都進了他們的口袋——這是真正的“養豬致富”。

但有一件讓外界十分疑惑的事情:最近豬肉價格明明在往下走,甚至不少小型的豬場還在為成本發愁,怎麽牧原反而能賺得盆滿缽滿呢?

全國活豬均價(元/公斤)

要知道,牧原作為全球最大的生豬養殖企業,它的一舉一動都牽扯著整個行業的神經。它能在豬肉降價周期裏逆勢賺取高額利潤,要麽是成本控製到了極致,要麽是養殖效率甩出同行一大截,而不管是哪種,它都給其他豬企上了一課。

牧原股份首席財務官高曈在半年報的交流會上就透露了,上半年牧原養殖成本下降完全踩在預期節奏上。光說符合預期還不夠直觀,數據顯示,1月牧原的養殖成本還是13.1元/公斤,到7月已經降到了11.8元/公斤,部分優秀場線甚至能做到11元/公斤以下。

當然,牧原的半年報裏不隻有“降本”這一個亮點,還藏著一個大動作——主動調減了能繁母豬存欄。能繁母豬是養豬業的“產能發動機”,調減存欄相當於主動給產能踩刹車。這既是響應行業整體的產能調控,避免大家一起內卷到虧損,也體現了牧原作為頭部企業的行業擔當,不是隻想著自己擴產能,還顧著整個行業的生態。

但你以為牧原隻滿足於在國內“降成本、調產能”嗎,那就錯了。它早把目光投向了海外,試圖在國際市場找新的增長空間。

今年4月15日,牧原直接官宣要發行H股,去港交所上市。消息一出來,行業就知道:牧原要大搞國際化了。

今年5月,牧原食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擬在主板上市

把成本壓到骨頭裏

在很多人眼裏,豬飼料就是堆雜糧混合物,玉米、豆粕、麩皮、麵粉,再撒點微量元素,聽著跟我們做麵食的配料表似的。

但是,其實這裏麵的關鍵材料是玉米和豆粕。尤其是豆粕,它是絕對主角,堪稱養豬產業鏈上的“戰略級原料”。這背後隱藏了一個致命的問題:我國自己產的大豆不夠用。

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進口大豆1.05億噸,光養殖業就啃掉了近四成。這意味著,養豬的利潤分了很多給進口的大豆。

主動權不在自己手裏,行業裏的人比誰都清楚這滋味有多不好受。所以,2025年4月,農業農村部發布了《養殖業節糧行動實施方案》,該方案給全行業劃了線:到2030年,飼料裏的豆粕占比必須砍到10%左右。

事實上,現在養豬早不是“喂飽就行”的年代了,競爭也早已脫離“粗放擴張”的階段。一頭豬從出生到出欄,其投入基本都是明牌,真正的競爭就像菜市場砍價,核心是怎麽把成本壓到骨頭裏。

牧原通過智能化探索,實現科技養豬

豬場選址要算土地的成本,育種要摳每一代豬的生長速度,就連飼料裏的每一粒玉米、每一勺豆粕,都得反複計算——差一分錢,在規模化養殖裏就是百萬級的差距。

就在全行業還在琢磨怎麽實現10%的目標時,牧原在2025年7月扔出的數據直接把行業炸懵了:他們的豆粕占比居然降到了4.9%。

別小看這幾個百分點,換算到單頭豬身上,就是少用31公斤豆粕,飼料成本直接省15塊。更恐怖的是規模效應,牧原一年出欄7160萬頭豬,這麽算下來,一年能省2.34億,還能少用200多萬噸大豆。這哪是降成本,簡直是給行業重新定了規矩。

有人問,是不是牧原運氣好?其實早有伏筆。

創始人秦英林大學裏學的就是畜牧營養,相當於一入行就帶著“飼料優化”的基因。1992年,他開始下海養豬,第二年就開始琢磨怎麽少用豆粕了。事實上,那時候進口大豆還沒現在這麽緊張,他就已經在想“不被豆粕綁架”的事。

牧原創始人秦英林

後來,他在訪談裏說,當年為了搞清楚豬日糧裏最佳的蛋白含量,團隊做了無數次測試,早在2003年就把豬需要的營養體係摸得門兒清。更狠的是秦英林的那句話:“從技術上來說,我們已經可以完全不用大豆做豬飼料。”

這話背後是既能省大豆、又能減少氮排放的雙重收益;既解決了糧食安全的痛點,又踩中了環保的要點。相當於把兩個難題,揉成了一個解決方案。

眾所周知,現在的牧原養豬,早已不是大家印象裏“又髒又臭”的樣子。水、飼料、豬舍裏的空氣,全靠智能係統管理;豬糞處理、臭氣治理用上了智能設備,處理得幹幹淨淨;就連豬舍的溫度濕度,都能通過調控讓豬一年四季都待在“春天”裏——豬舒服了長得快,還能減少病害,這又是一筆隱性的成本節約。

很多人會問,養豬這種傳統到骨子裏的行業,怎麽跟“新生”掛鉤?秦英林養了30多年豬,他最清楚:智能時代不是隻給互聯網行業送紅利,而是給所有傳統行業換了個賽道。

單元內智能巡檢機器人

以前養豬拚的是體力和經驗,現在拚的是數據和算法。

牧原在智能化上光研發團隊就有1200多人,這規模趕上不少互聯網公司的技術部了。更關鍵的是有數據支撐:1000多個養殖場,每天產生10億條數據。算法越練越精,豬吃得更少、長得更快、生病更少,成本自然就降下來了。

說到底,牧原的做法給所有傳統行業提了個醒——不是傳統行業不行了,是沒找到用科技改造的路子。與其糾結“豬價什麽時候漲”,不如沉下心來研究護城河,照樣能把傳統行業變成現代產業、未來產業。

看誰能熬到最後

前幾年,養豬行業的慘狀,現在再回憶起來還是能讓外行人驚掉下巴,不管是大公司還是小作坊,基本都在虧損的泥潭裏打滾,財報上的紅色數字能連成串。但如今,頭部豬企非但沒收縮,反而跟打了雞血似的逆勢擴張,建豬場、擴產能,說白了,就是咬牙血拚,看誰能熬到最後。

有人說,這是瘋了,都虧成這樣了還敢砸錢?其實這群企業家並不傻、並不莽撞,他們賭的不是眼前那點盈虧,而是整個行業的未來。

養豬看著土氣,但有個繞不開的底層邏輯:隻要人們還吃豬肉,這個市場就倒不了。

雖然這個行業有煩人的“豬周期”,一會兒價格飆到天上,讓豬場賺得盆滿缽滿,一會兒又跌到底部,讓大家虧得懷疑人生,但得想明白,豬肉不是可有可無的零食,是關係國計民生的“硬剛需”,就算偶爾少吃兩口,整體需求也不會大起大落。

更關鍵的是,市場對“物美價廉”的追求從來沒變過。不管經濟好不好,大家都想花更少的錢買到更好的肉,這個需求比什麽都確定。所以說,不像有些站在風口上的“人工賽道”,今天火、明天涼,養豬其實是一個難得的“好賽道”,它就穩穩地紮根在老百姓的菜籃子裏。

花更少的錢買到更好的肉,這個需求從未變過/AI製圖(顧薌)

當然,闖入這個賽道不是隨便混就能賺錢的。它的核心邏輯特別簡單:誰能把效率提上去、把品質做紮實、把成本壓下來,誰才能在周期裏活下來,才能賺到真金白銀。

同樣養一頭豬,就算行情不好,別人虧的時候你能少虧,行情好的時候你就能多賺。那些現在咬牙擴張的頭部企業,本質上就是在練“降本提效”的內功,等周期熬過去,市場自然會給熬得住的人發“大紅包”。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不知道,咱們天天吃的豬肉背後,藏著個跟芯片一樣紮心的問題,在養豬最核心的環節——種豬,曾經長期依賴進口。

不是我們不想自己搞,實在是外國種豬太“能打”:吃同樣多的飼料,人家能長更多肉,瘦肉率高,產仔數多。但問題的關鍵是,一頭進口種豬看著厲害,但它的黃金繁殖期就三五年,這些外來的“效率王者”,根本不是長久之計。

但種豬育種這事兒,急不來,更沒法走捷徑。它不像做互聯網產品,幾個月就能迭代一次;也不像開豬場,有錢就能快速擴產能。這是個需要“熬”的活——選種、配種、觀察生長數據、優化基因,一代又一代地試,少則十幾年,多則幾十年才能見成效。

現在行業裏都明白,提升核心種源自給率,不是“選擇題”,是“生存題”,手裏有自己的好種豬,心裏才能不慌,養豬業的腰杆才能真的硬起來。

在這件事上,牧原算是下了血本。他們打算砸60億,建一個全球超健康種豬選育平台。

對於養豬,牧原是認真的/圖源:牧原股份官網

別覺得60億是小題大做,對於育種這事來說,這點錢可能隻是開始——畢竟要跟國外的技術積累掰手腕,沒有真金白銀的投入,根本玩不轉。

牧原做這個平台,目標也特別明確,不是簡單“追上”國外水平,而是要“超越”。他們想讓種豬的基因表達準確度做到90%甚至95%以上,也就是說,要讓豬的生長速度精準地快,瘦肉率精準地高,還得把肉的香味也精準地保留住。

很多人都吐槽,現在的豬肉沒小時候的香,牧原想把那股“兒時的香味”找回來。但這還不是最終目的。牧原真正的野心,是想借著這個平台,幫中國種豬育種完成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變成咱們自己定義種豬標準,不用擔心“豬芯片”被卡脖子。

回過頭來看,不管是賣奶茶、做潮玩,還是養豬,河南企業這次集體出圈的背後,其實都是“把一個賽道做到極致”的邏輯:蜜雪冰城把性價比玩到極致,泡泡瑪特把潮玩IP運營到極致,牧原把養豬的成本和效率摳到極致。

也正是這種“一根筋幹到底”的狠勁,讓他們在各自的賽道裏從“河南選手”變成了“世界冠軍”。

封麵及首圖均為AI製圖(顧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