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在各大直播間,有一種新的相親模式正在走紅。
隻需一塊白板、幾個語焉不詳的個人條件,這些自封為“相親分析師”的主播就能從中抽絲剝繭,找到相親對象試圖隱藏的秘密信息,評估一個人的“婚戀競爭力”。
到了晚上,更是有成千上萬的年輕人湧入名為“相親分析師”或“相親鑒定師”的直播間,期待著主播們用他們的“神奇公式”為自己或心儀的對象打分。
“這個男人能嫁嗎?”
“這個女孩能娶嗎?”
已經成為新時代相親界的流量開場白。
在短視頻平台上,如果你搜索“相親鑒定師”,通常會看到這樣一個經典的場景:
一個板子上寫著這個人的條件,大多包含年齡、身高、體重、婚姻狀況等傳統相親需要了解的項目,此外還會有經濟狀況、家庭成員情況以及擇偶需求等等——這些信息如同散落的拚圖碎片,看似簡單羅列,卻能讓相親鑒定師破譯一個人最真實的麵貌。
實際上,相親鑒定師的核心工作並不是評判一個人是否真的“值得嫁/娶”,而是像偵探一樣推理出信息背後的真相。他們會將個人信息拆解成若幹要素,再套用自創的“愛情公式”進行分析。分析的標準各不相同,但聚焦的核心大致趨同——
比如身高:大部分鑒定師都有一套心照不宣的“修正法則”:以“17X厘米”為區間的,個位數超過5就要減去4厘米,低於5則直接按0處理。例如標注為174的相親對象,實際身高可能隻有170左右;若遇到180厘米這類整數,則通常默認減去3厘米——
然而,超過180厘米的數值通常會被判定為真實,因為在這些分析師看來,男生報身高隻要超過180這個數值,通常就沒有造假的必要了。
再比如學曆:對方給出的細節披露程度往往與真實性成正比。比如一位美國留學生僅標注“本科學曆”卻刻意隱去院校名稱,鑒定師會立刻警告這個人的畢業院校排名不佳。
如果是國內,條件隻提本科,則說明此人的大學不是985、211類院校。
類似邏輯也適用於職業描述,比如“自主創業”暗示著不穩定的收入來源;“未來發展前景巨大”暗示著現在很可能一事無成。
此外,語言表述中的“斷句陷阱”也是鑒定師們的關注重點。“為人老實話不多”被拆解為“人老,實話不多”;“性格獨立有主見”則可能被解讀為“難以溝通”……
而隨著這類相親鑒定師流量越來越大,各位“鑒定師們”也開始有不同的垂直領域,有專門定位傳統相親市場的,有將注意力放到留學生賽道的,其分析法倒是萬變不離其宗。
比如在某留學生對象分析師的視頻中,有人在個人簡曆裏寫了身高體重,但沒有寫年齡隻寫了生肖,分析師馬上判斷如果是23歲的留子不會報生肖,所以是個“老留子”。
其身份也從對未來親密關係預期的敘述中被分析了出來——
“未來不打算要小孩”不代表和別人沒有小孩;
“有兩輛車,保姆車可以給你開”因為需要你用保姆車接小孩;
“每月可以給伴侶5萬”說明你要保證他小孩的生活質量。
……
短短幾個條件,一個大齡離異帶娃、體重膨脹的爹係男友就躍然紙上。
而在這位分析師的係列視頻中,充斥的都是類似的內容,那些優質的條件被一通分析下來,大多藏滿了算計。
難怪圍觀網友會有這樣的感覺,因為在當下這些所謂的“相親分析師”的分析體係中,形容詞與真實情況的映射關係完全被重構,還有很多相親常用詞是如何被“祛魅”的——
不帥不醜就是“醜”,不胖不瘦就是“胖”;
喜歡伸張正義=愛多管閑事;
擅長溝通=愛狡辯;
不太會處理感情問題=之前的感情都很失敗。
這些粗暴的等式背後,是對傳統相親話術的解構與反叛。這類視頻內容之所以引發共鳴,就是戳破了相親市場長期存在的“濾鏡文化”。天下苦媒婆話術久矣,鑒定師們的“反向翻譯”在此刻有了某種“撥亂反正”的意味。
“長相大方端莊”就是國字臉;
“相貌不驚豔但自有儒雅氣質”,就是“長得醜但帶眼鏡”;
“潛力股”,就是現在什麽都沒有;
“人不高”,就是非常矮;
“有福相”,就是體重飆高。
而圍觀者之所以對這樣的視頻趨之若鶩,也是因為看到精心包裝的條件被還原成本來麵目——就像看到現實版“爽文”,讓人們在壓抑的社交規則中找到了情緒出口。
這些相親分析,看上去這是一場“婚戀指導”,其實更接近“奇葩人類觀察實驗”。
如果說“這個男生能嫁嗎?”的鑒定式分析帶著幾分調侃與獵奇,那麽當下互聯網另一類“相親分析師”則更為落地。他們通常不拆解別人文字的相親簡曆,直麵的是連麥者真實的條件與擇偶困惑。
需要強調的是,這類相親分析師並不是情感導師,他們不提供具體情感問題的解決方案,而是用當下世俗的“婚戀市場定價體係”,為連麥者校準自我認知與擇偶預期。
在這類“相親分析師”的直播間裏,每天都在上演著現實碰撞:有人帶著“工作前景好的優越感想找一線城市的女孩”自信連麥,卻被分析師直言“毫無競爭力”;
也有人自認“優質剩女”困惑不明白為何遇不到良人,最終會被分析師戳破“眼高手低”的真相。
這類分析師的工作場景往往很接地氣:連麥者會直接說出自己的實際條件,以及一些基礎的自我判定,分析師則會立刻啟動“條件拆解程序”。
比如有位連麥男士在說了自己的條件(身高177、體重155、建材銷售、年薪12個w),又說想要找能共同奮鬥的女士,不接受向下兼容,還希望女生提供資源,這位相親博主馬上就對他給予了評價——
“看著老實,一肚子壞水。”
“不具備向上社交的屬性。女生什麽都好,她和你結婚,她能得到什麽好處?”
是的,這類相親分析師的評估標準就是直接到冷酷,而且帶著鮮明的實用主義色彩:
比如一線城市有房者獲得加分項,體製內工作比自由職業更受青睞,獨生子女身份可能成為“隱性優勢”,這種近乎冰冷的量化分析,徹底剝離了婚戀關係中的浪漫濾鏡,將其還原為一場現實條件的匹配遊戲。
還有網友會在博主發布的相親分析視頻下,發出自己的相親對象的個人信息,求點評。博主的回複也是一針見血,透過現象看本質。
而在這些博主麵對的“嘉賓”裏,社會現實以更赤裸的方式展開。
有男生直言“絕不娶農村女孩”理由是“負擔太重”;“媽寶男”則強調找對象一定要母親滿意;也有女生雖然自己有兄弟姐妹,卻要求對方一定要是獨生子……
這些被放大的個體選擇,實則是當代婚戀市場中各類隱性歧視的集中暴露——地域偏見、年齡焦慮、性別分工刻板印象,都在這場公開的“條件談判”中無所遁形。
更值得玩味的是分析師給出的“落地建議”。由於這類分析師通常都有從事相親相關的工作,手裏也確實有需要相親的對象,他們往往不會空談“真愛至上”,而是的確能將連麥的網友細分進某一個賽道,幫助他們確認自己的條件情況,並給予建議。
這些建議或許充滿世俗智慧,折射出的是婚戀市場的殘酷邏輯:當愛情被簡化為條件匹配,個體的獨特性就隻是不可量化的參數,那些曾經被認為是感情市場中重要的品質——比如幽默感、共情能力、精神共鳴等等,統統不算數。
他們的存在,消解了愛情的浪漫,摘掉了妙趣橫生的調侃,為迷茫的都市男女提供了另類的“清醒劑”,同時也讓傳統的相親行業,正式進入了互聯網新時代。
從“這個男生能嫁嗎”的調侃式分析,到直播間裏明碼標價的“婚戀競爭力評估”,不難發現線上相親正在形成一個完整的商業閉環。這些活躍在社交平台的“情感軍師”,其主業往往也與“相親活動”緊密相關。
在他們的賬號主頁上,大多會標注自己專注的領域,有的也會辦相親會。這些相親會有各種各樣的門檻,有卡顏值的、有需要驗資的,力求將優質的相親人力資源握在自己手裏。
如果你想進入這樣的相親會,就必須要交納報名費,或者是成為他們的會員。無論是1v1的相親服務還是廣撒網的相親會,最終的導向都是線下的相親服務,與早年我們熟悉的“婚姻介紹所”沒什麽本質區別。
曾有媒體曝光過一位相親分析師的收費標準,個人谘詢5萬包年。一對一谘詢由他的徒弟們進行,每次180元,抖音連麥10塊錢10分鍾……
看懂了這個邏輯,就不難理解為什麽在很多相親分析師的短視頻內容中,博人眼球的話題和有爭議的個人條件總會頻繁出現——
它們能帶來的話題度和粉絲,都有可能在後期轉化為真正的消費,那些原本隻是想看個熱鬧的年輕人,在與相親分析師建立了一定的了解後,也可能迅速投身其中,為了脫單一擲千金。
而隻要這種相親谘詢師的服務進入到線下,就又回到了我們熟悉的領域。就可能會有糾紛出現。
有網友在社交平台看到一個“相親鑒定”的直播鏈接,支付了198元買下谘詢服務,在後續近一年的時間裏谘詢過5次,但得到的回答都大同小異。
但當網友意識到主播不靠譜提出退款時,該主播卻以已經提供多次服務為由,拒絕退款申請。總之,消費者很難維權。
其實最早相親分析師大火,是因為大眾對相親介紹人的吐槽。那些被介紹人美化的相親話術“忽悠”過的人,對於相親分析師說的“話術拆解”頗有共鳴,這才讓網絡新興職業“相親分析師”迅速走紅。
然而感情是個很複雜的問題,除了動用大量的人脈,把大家聚攏在一起做相親會這樣實實在在的落地活動,大部分相親分析師能做的不過就是羅列條件,分析匹配人群。
在這些人的直播間,感情被量化為無數的數值,但無論是條件還是公式,都無法解決現實環境下的感情問題。
“相親鑒定”的流行,折射出的正是一些年輕人在情感和婚戀上的迷茫。
在這個信息密集的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喜歡用對外訴說、詢問等方式,依靠他人的評價來判斷自己的生活。
他們聽著分析主播分析別人的條件,同時不斷拚湊自己的戀愛喜好。他們反複求證“相親對象到底是怎麽樣的”、“自己的競爭力排在什麽位置”。快節奏的社會生活讓他們在婚戀中也渴望一份確定感。
因此在這些分析師的直播間,你看不到喜歡、看不到情感,隻有赤裸裸地數字——收入、硬性條件、背景家世……而這些連麥的年輕人,寄希望於所有確定的東西,能夠導向他們走向那個對的人,找到通向幸福的道路。
直播間裏大量的“吃瓜群眾”,不少切片視頻評論區裏大量的調侃和分享,則是另一群沒那麽焦慮,卻始終在觀望的年輕人。他們在圍觀別人的相親經曆時,投射了自己對親密關係的需求。
但看多了相親分析師你會發現,無論人把自己偽裝得多麽理性,內心對於親密關係的渴望卻從來沒有改變過,隻是這些渴望都隱藏在了“門當戶對”的要求下。我們圍觀者尚且能從中找個樂子,真正身處其中的人又能得到什麽呢?
當花錢買來的“私人訂製建議”變成千篇一律的模板,當“競爭力排名”讓自信被數字碾壓,人們或許會醒悟:幸福是不可能靠對他人的“分析”獲得的,與其花錢讓別人“鑒定”幸福,不如相信自己感知幸福的能力。
畢竟,那些真實的渴望,那些無法被量化的心動瞬間,才是通往幸福最真實的路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