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有九個,這種武器能在瞬間摧毀和輻射人類定居地。但核武器隻被使用過兩次,那是在80年前,當時隻有一個國家掌握這種剛起步的毀滅性技術。
1945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西部城市廣島投下一枚原子彈,人們認為這個極端行動加速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投降。一架名為“埃諾拉·蓋伊”的美國轟炸機投下了這枚重達約4.4噸的原子彈,原子彈在距離地麵600多米的空中引爆,形成巨大的蘑菇雲,以高達4000攝氏度的高溫將這座城市烤焦。到當年年底,原子彈爆炸及其核輻射影響奪走了約14萬人的生命。
三天後,另一架美國轟炸機在日本西南部城市長崎投下了第二枚原子彈,造成那裏的7萬人死亡。這兩座城市被摧毀數天後,日本宣布投降,結束了其長達數十年的殘暴征服戰爭。但這兩次轟炸也宣告了一個更可怕時代的到來,這是一個人類的創新可能引發規模空前的死亡和破壞的時代。
1945年8月9日,美國在日本港口城市長崎投下原子彈後,爆炸產生的煙霧上升到1.8萬多米的高空。United States
Air Force
被夷為平地的廣島在重建過程中,也將自己奉獻給了和平事業。原子彈爆炸的幸存者們一直致力於推動一個沒有核武器的世界。但80年過去了,這個夢想已在逐漸渺茫。日本的三個鄰國——俄羅斯、中國、朝鮮——都是擁核國家,而日本依靠美國為其提供核保護傘。隨著太平洋地區緊張局勢的加劇,以及核毀滅親曆記憶的逐漸消退,越來越多的日本人開始懷疑國家不惜任何代價維護和平的承諾。
日本為什麽在“二戰”後全力推行和平主義?
是美國人強迫它那樣做的。大日本帝國武裝力量殘暴地入侵了亞洲大部分地區,偷襲了珍珠港,而且日本軍國主義者願意為帝國犧牲一代年輕士兵的性命,這些原因使獲勝的美國堅定地認為,再也不能讓日本發動戰爭。
日本的所謂“和平憲法”是美國人起草的,美國曾占領日本近七年。該憲法規定日本“永遠放棄以國權發動的戰爭”。其第九條一直被解讀為日本永遠不得擁有具備進攻能力的軍隊。
作為對日本放棄戰爭的回報,美國承諾在日本受到攻擊時提供防衛。美日安全條約讓日本成了核威懾理論的受益者,該理論認為,對核報複的懼怕能阻止先發製人的核打擊。
那為什麽日本有軍隊呢?
考慮到憲法中的這些限製,日本的軍隊叫自衛隊。日本自衛隊不能在國際衝突中參與戰鬥。但憲法並不阻止日本擴充軍備,以應對來自中國等亞洲鄰國的潛在威脅。但反過來,由於日本的“二戰”行為,中國等鄰國也對日本的重新武裝感到擔憂。如果國防預算持續增長的話,日本將很快躋身於世界上軍費開支最高的國家行列。所有這些現代化裝備理論上僅用於防禦目的,但日本國內關於本國全球軍事地位的爭論已變得日益激烈。
日本民眾如何看待本國重整軍備?
雖然許多老一輩擔心日本對和平主義的承諾正在減弱,但年輕的日本人普遍更為樂觀。支持軍事擴張者表示,不應該永遠強迫日本采取被動防禦姿態,尤其是在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威脅日益加劇的時候。(除了超級大國在東亞地區的角逐,日本也與中國、俄羅斯,以及朝鮮和韓國有領土爭端。)這些人擔心美國也許不會總為日本提供安全保障,尤其是在特朗普總統領導下,他批評日本過度依賴美國軍事基地的存在。
隨著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的親曆記憶逐漸消失,大多數日本人現已不太了解那些灼熱證言,那些證言曾支持了日本的和平主義和不擁核立場。以修改憲法第九條為目的的“日本會議”是一個極端民族主義的政治團體,它在執政的自民黨議員中獲得了顯著支持。修憲曾經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而現在已成為一個政治話題。
核武器問題呢?
代表原子彈受害者的組織“日本被團協”去年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該組織為實現一個無核武世界所做的努力。但日本從未簽署過《禁止核武器條約》。2023年,時任日本首相的岸田文雄在廣島(岸田文雄的家族來自廣島)為七國集團峰會作東時,支持了一項暗示核威懾可能帶來某種形式和平的峰會聲明。
岸田文雄的立場反映了日本國內不斷增長的一種情緒:雖然核武器很危險,徹底消除核武器是一個崇高的理想,但現實世界也需要威懾力和強勁的防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