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基拉迪村的考古發掘如何變成關於印度過去的爭論?”據《今日印度》雜誌報道,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一處曆史遺跡近期引發了印度南部地區與中央政府的激烈政治辯論,演變為印度不同地區對該國文明敘事權的爭奪。英國廣播公司(BBC)認為,這還凸顯了“印度根深蒂固的南北分歧”。印度所謂“南北分歧”,是指該國南部和北部地區在多個領域存在的差異。有觀點認為,這一分歧在不斷擴大並對印度的政治格局產生影響。不過,也有分析人士指出,所謂“南北分歧”是印度人民黨的對手製造的政治籌碼,目的是吸引選民並挑戰中央政府。
考古現場“正在變成戰場”
泰米爾納德邦位於印度南部,東臨孟加拉灣,南接印度洋。在距離該邦第二大城市馬杜賴12公裏的基拉迪村,一項持續十多年的古遺址發掘工作,近期在印度引發了激烈的政治辯論與鬥爭。
據《印度教徒報》、英國廣播公司(BBC)等媒體報道,2014年,印度考古調查局(ASI)首席考古學家馬克裏希南,帶領學者在基拉迪村一個占地100英畝(1英畝約合4046平方米)的椰林進行了多輪挖掘。他們僅在其中4英畝的地方就發現了成千上萬件文物,包括墓葬甕、硬幣等。更重要的是,他們還發現了城牆結構、排水係統和水井,這表明這個地方此前可能存在一座繁榮的城市。泰米爾納德邦考古部門的專家估計,這些文物和遺跡有2000到2500年的曆史,最古老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80年左右。
基拉迪村的發現本應是印度考古界的盛事,然而卻引發了印度北部與南部、中央政府與泰米爾納德邦政府之間的爭吵。究其原因,《今日印度》雜誌表示,基拉迪村的發掘挑戰了印度文明以北部為中心的主流敘事。
據BBC介紹,印度的第一個主要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在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1300年之間出現在北部和中部地區。在它衰落之後,印度的吠陀文明在恒河平原興起,一直持續到公元前6世紀。這一時期見證了大城市和吠陀文化的興起,而吠陀文化是印度教的基礎。因此,古代印度的城市化常常被視為一種北方特有的現象。在印度,一種主流曆史敘事是北方雅利安人“教化”了南方的達羅毗荼人。
參與此次發掘工作的考古學家阿賈伊·庫馬爾說,這是在印度南部發現的第一個大型、明確的古代城市定居點。對於泰米爾納德邦以及其他印度南部地區的很多人來說,基拉迪村的發現是他們身份的象征,給他們帶來了自豪感。來自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教師丹尼爾說,這些發現讓他為自己的傳統感到自豪,“這讓南部民眾感到驕傲,我們的文明與北部的文明一樣古老和重要。”
然而,馬克裏希南近年來的遭遇,讓泰米爾納德邦以及其他南部地區諸多人士不滿。他們認為,印度中央政府在故意阻撓基拉迪村的考古工作,目的是保留目前該國的主流曆史敘事。
2017年,就在基拉迪村的考古發掘工作引起印度全國關注之際,馬克裏希南被調離至阿薩姆邦,之後又被調往印度大諾伊達地區。有觀察人士表示,這是有人試圖破壞他正在幫助構建的曆史敘事的第一個明確信號。與工作地點一起發生變動的,是馬克裏希南的工作內容。他被任命為一個無關緊要部門的主任,其在考古界的影響力也被削弱。與此同時,接替馬克裏希南負責基拉迪村發掘工作的斯裏拉曼,在挖掘了僅僅400平方米的土地後,就表示當地早期發現的磚結構“沒有連續性”。這一說法與之前的考古結論嚴重矛盾,許多人認為這是在試圖淡化基拉迪村遺址的曆史意義。
2023年,馬克裏希南提交了一份長達982頁的報告,講述了基拉迪村前幾年的發掘工作,但這份報告至今仍未能發表。印度文化部兼旅遊部部長謝卡瓦特稱,ASI並沒有拒絕發表馬克裏希南的報告,而是“正在審查中”,專家的反饋尚未最終確定。ASI要求這位考古學家修改其報告,理由是報告缺乏科學嚴謹性。馬克裏希南對此表示拒絕,並堅稱自己的工作和報告遵循了標準的考古規則。今年6月,泰米爾納德邦首席部長斯塔林稱印度中央政府拒絕發表馬克裏希南的報告是“對泰米爾文化和尊嚴的攻擊”。該邦財政和考古部門負責人那那拉蘇表示,印度中央政府之所以不願認可基拉迪村的考古結果,是因為他們將泰米爾人視為“二等公民”。
“基拉迪村考古發現之爭不僅僅是一場學術爭論,更是一場關於記憶、身份和權力的鬥爭。”據《今日印度》雜誌報道,該遺址“正在變成戰場”,不僅是關於陶器碎片等文物年代的爭論,而且是關於誰是印度文明中心的爭論。有評論人士表示,此次事件反映出更深層次的問題,即曆史敘事是如何構建的,以及製度如何調解身份問題。“這關係到誰來書寫印度的曆史。”一名政治分析人士表示,當一些政治力量有選擇地阻礙某些調查結果時,它發出了一個信息,即曆史必須為意識形態服務。在這種情況下,泰米爾納德邦似乎因為主張與中央政府敘事不符的觀點而受到懲罰。
印度不同地區對文明敘事的爭奪,在文字考古領域尤為明顯。BBC稱,據信,孔雀王朝(大約從公元前325年到公元前187年)阿育王的岩石詔書上發現的阿育王婆羅米文,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前後,是南亞大多數文字的前身。馬哈德萬等銘文學家長期以來一直認為,泰米爾婆羅米文是阿育王婆羅米文的一個分支。但是現在,泰米爾納德邦政府部門的考古學家認為,基拉迪村的考古發現正在挑戰這種說法。“我們發現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的泰米爾婆羅米文塗鴉,這表明它比阿育王婆羅米文更古老。我們認為,這兩種文字都是獨立發展起來的,或許是從印度河流域的文字演變而來的。”阿賈伊·庫馬爾說。不過,有專家表示,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證據來最終證明泰米爾婆羅米文有多古老。
“根深蒂固的南北分歧”?
“圍繞基拉迪村考古發現的政治鬥爭反映了印度根深蒂固的南北分歧。”BBC這樣說。據印度“news18”新聞網報道,所謂“南北分歧”是指印度北部和南部地區在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上的差異。近年來,多國媒體都對此進行了廣泛報道和討論。它們認為,印度“南北分歧”的表現之一,就是北方在政治上更強大,而南方在經濟上更繁榮。
印度“news18”新聞網稱,印度南部地區包括泰米爾納德邦、安得拉邦、特倫甘納邦、卡納塔克邦和喀拉拉邦。在印度人民院(議會下院)的543個選區中,南方地區約占130個。相比之下,北方各邦擁有壓倒性的優勢,僅北方邦就有80個選區。顯然,誰贏得了北方,誰就將統治印度。印度人民黨在北方各邦占據明顯優勢,而其最大競爭對手印度國民大會黨在卡納塔克邦和特倫甘納邦保住了權力。
印度北部地區更加倚重農業經濟。《環球時報》駐印度特約記者則發現,印度南部地區經濟的發展主要受軟件服務等知識產業以及製造業和旅遊業推動。《華爾街日報》援引印度政府去年的數據稱,印度南部5個邦目前占該國國內生產總值的近1/3,印度約25萬家工廠中至少有1/3在該地區落戶。
在社會生活以及文化方麵,多家媒體的報道顯示,印度南部地區人口較少,約占印度總人口的20%,且出生率不及北部。印度南部地區民眾平均壽命更長,該地區女性也比北方地區女性更有可能接受教育並擁有一份工作。
據《環球時報》駐印度特約記者觀察,印度北部地區民眾普遍個子比較高、膚色較淺,他們很多是雅利安人的後代;南部地區民眾則相對較矮,膚色較深,五官更像東南亞人,他們是印度土著——達羅毗荼人的後代。同時,種姓歧視在印度北部地區更加根深蒂固,該地區更嚴格地遵循在相同種姓中尋找配偶的習俗。包辦婚姻在印度北部地區也更加普遍,而南部地區則相對開明,戀愛和婚姻相對自由一些。印度北部大部分地區民眾說印度-雅利安語支語言,包括烏爾都語、旁遮普語、古吉拉特語等。印度南部地區民眾大部分說達羅毗荼語,包括泰米爾語、泰盧固語等。
印度《瞭望》雜誌網站稱,有學者對皮尤研究中心2020-2021年的調查進行分析後發現,宗教對於印度南北地區的絕大多數印度教徒來說仍然很重要,但強度有所不同。在印地語的中心地帶,89%的印度教受訪者表示,他們認為宗教在生活中極為重要,而在安得拉邦以南的各邦,這一比例為68%。
“政治斷層線”VS“對手的詭計”
《環球時報》駐印度特約記者認為,地理環境是造成印度南北地區諸多差異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同中國以秦嶺淮河劃分南北一樣,印度的溫迪亞山脈也成為該國南北地區的天然分界線。該山脈以北地區擁有肥沃的平原以及豐沛的水源,有利於農業經濟的發展。同時,溫迪亞山以南很多地區因為靠海,很早就開始對外貿易,商業起步較早,而這也讓南部地區積累了商業知識以及製造業經驗。
據印度《瞭望》雜誌網站分析,印度次大陸的西北部地區因為天然屏障不足,導致曆史上入侵者和移民不斷從這裏進入印度,然後通過河流以及平原迅速向東擴散。與此同時,溫迪亞山脈導致他們進入印度南部地區的時間更晚,這造成了北部和南部地區不同的文化。此外,隨著歐洲殖民者和基督教傳教士通過海路登陸印度,英語教育在印度南部地區開始的時間比北部早得多,這造成了兩個地區不同的社會和文化氛圍。
除了地理因素外,有分析認為,印度在20世紀90年代進行了市場改革,放鬆了中央政府對經濟的管控,這也促進了南部地區的發展。該地區各邦變得更加獨立,可以製定自己的政策並積極爭取外國投資。據《環球時報》駐印度特約記者觀察,印度南部地區經濟發展迅速還歸功於這些地區更高的識字率和教育水平、先進的醫療保健係統、強有力的經濟政策以及關鍵基礎設施的發展。
《華爾街日報》認為,“南北分歧”已成為印度“鴻溝般的政治斷層線”。印度“The
Wire”新聞網稱,這一分歧正在改變印度的政治格局。路透社近期報道稱,印度的“南北分歧”此前造成了中央政府與南部地區的多次衝突,而這一分歧正在擴大。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印度並不存在所謂“南北分歧”。印度“news18”新聞網此前發表題為《南北分歧:迷思還是現實?》的文章稱,所謂的“南北分歧”,顯然是印度人民黨對手的詭計。在印度經典的身份政治劇本中,當種姓和宗教失敗時,語言和地區就會被動員起來,以調動不滿情緒。
印度國際問題分析人士皮拉拉馬裏也認為,印度不存在所謂“南北分歧”。他發文稱,印度南部幾個邦在社會經濟指標上表現良好,但該國經濟總量最大的邦是位於西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雖然在選舉中,印度人民黨未能在南部幾個邦取得重大進展,但這並不會造成印度的分裂。他強調,許多關於印度“南北分歧”的討論都基於泰米爾納德邦,但該邦在很多方麵都與印度其他地區不同。今年4月,印度防長辛格呼籲,“南北分歧”這種“具有誤導性的敘事”必須結束。他駁斥了印度北部地區在曆史上主導南部地區的說法,並表示南部各邦在塑造國家的文化和宗教遺產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