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廣煤礦:逐漸消失的“礦城”
南方周末
2025-08-03 20:20:45
長廣七礦是長廣煤礦最後一處關停的礦區。七號礦井曾是江南地區唯一的垂深千米的煤礦井,它的關閉標誌著浙江省在2013年結束煤炭生產的曆史
2004年,我離開了工作十年的礦區,前往小城湖州工作。兩地雖然相距僅60公裏,對於從小到大在礦區生活了30年的我而言,卻像是從一個世界闖進了另一個世界。
位於安徽廣德的牛頭山曾是長廣煤礦總部所在地。長廣煤礦地跨浙江長興縣和安徽廣德市。鼎盛時期,這裏匯集了來自全國22個省份的職工及其家屬
長廣煤礦成立於1958年,礦區橫跨浙江省長興縣與安徽省廣德縣(今廣德市),曾是浙江省唯一的煤炭工業企業。鼎盛時期,這裏匯集了來自全國22個省份的建設者及其家屬,礦區人口超五萬。
長廣工人文化宮,留守的職工
礦區內設有行使縣級行政職權的公檢法機構,配套有集貿市場、影劇院、書店、文化宮等服務設施……地處浙皖交界處的長廣煤礦,儼然一座獨立運行的“礦城”。
長廣煤礦東風岕礦,留守的礦工
30歲前,我的成長、求學、工作都在礦區。學生時代的寒暑假,父母總會帶著我和妹妹回蕭山鄉下;開學前,再由親戚護送著坐綠皮火車返回礦區。因為煤炭運輸的需要,從牛頭山礦區開往杭州的專列在1972年正式通車。對長廣的職工及其子女來說,這條鐵路是連接外麵世界的通道。
長廣煤礦鐵路新槐站,退休的鐵路工人
隨著煤炭資源枯竭和經濟結構轉型,長廣煤礦於上世紀90年代開始衰落。2013年,隨著最後一個礦井被封閉,浙江省結束了產煤的曆史。2019年,牛頭山礦區被正式移交給安徽省廣德市,長廣煤礦就此結束了它的曆史使命。
安徽廣德,長廣煤礦留下的大煤倉和煙囪成為地標
對老一輩礦區職工來說,盡管在長廣生活多年,許多人退休後仍選擇“落葉歸根”,返回故鄉。我的父母也是如此——退休後,他們回到蕭山老家定居。而礦業停產、工人撤離後,大批礦區子女結束“集體生活”,散落他鄉,尋找各自的安身之所。
牛頭山站,廢棄的客運站台。1972年5月21日,從牛頭山開往杭州的鐵路開通,除了運煤的貨運列車,之後又增加了往返杭州的綠皮火車
2013年,我重返礦區,發現曾經生活的小區已經被夷為平地。彼時,浙江省為留守礦區的職工家屬修建了安置房區,老舊礦區和職工宿舍正在經曆拆除或複墾的進程。在尚未被拆除的兄弟礦區裏,那些遺留的沙發、窗簾、灶台蒙塵已久,仿佛在等待主人歸來。隨後幾年,礦井被封填,生活樓被推平,過往的痕跡逐漸被抹去。
礦區的工人文化宮是每個長廣子女心中的樂園
礦區子弟張燦東從長廣煤礦離職後,在長興縣煤山鎮經營太湖石。他的公司也成了礦區子女聚會的場所。煤山鎮因煤而興,如今已全麵轉型綠色智造產業。煤礦生產生活區和矸石山被清理後建起了礦區遺址,複墾的麥田綠意盎然。曾經滿目瘡痍的山體在經過生態修複後也恢複了生機,如今小鎮的森林覆蓋率達98%以上。在鎮上的長廣煤礦工業文化博物館裏,遊客可以通過各種展品和老物件了解小鎮的“前世今生”。
廢棄的礦區職工醫院
我多次返回長廣煤礦,遇到了許多從外地歸來的礦區子女。尤其逢年過節,一批批返鄉的中年人從四麵八方趕來,他們在舊居前驚喜駐足,在遺址中久久徘徊,最後又帶著一絲遺憾離開。對許多礦區子女而言,真正的故鄉不在父輩的老家,不在當下謀生的城市,而是在那個承載著童年與青春回憶的礦區。
煤山鎮東風岕礦,職工搬遷後的空房間
長廣七礦,遺留在辦公室的相冊
礦區子弟張燦東從長廣離職後,在長興縣煤山鎮經營太湖石頭。他的公司也成為礦區子女聚會的場所
煤山鎮,一名礦區子女回到千井灣礦生活區的公園裏尋找童年記憶
煤山鎮,礦區子女在聚會上玩起童年的遊戲
煤山鎮新槐村的長廣煤礦公司新槐礦遺址,複墾耕種的麥田綠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