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娛樂新聞 » 他就是國產喜劇之王,不服不行

他就是國產喜劇之王,不服不行

文章來源: Sir電影 於 2025-07-29 09:55:59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陳佩斯的電影度過了難關。

一開始,點映上座率低,排片時間刁鑽,檔期又被迫推遲一周,各種不被看好。

現在,開分8.0,預測票房翻倍上漲。

71歲的陳佩斯很幸運還有觀眾。

更幸運的是,中國的觀眾還有陳佩斯。

他就是國產喜劇之王,不服不行

Sir已經寫過了《戲台》。

但還沒寫透。

為什麽這麽多年過去了,陳佩斯在中國喜劇界還是獨一檔的存在?

今天Sir想要來聊的是,陳佩斯的喜劇為什麽高級。

01

“中國老百姓太苦了,太需要痛痛快快的笑了”

1951年,一個喜劇藝術家隨劇團赴匈牙利首都演出,下了飛機後對所在城市喜歡得不得了。

欣然決定,剛出生的兒子就叫陳布達。

四年後,次子降生,即是你熟知的陳佩斯。



△ 陳佩斯、陳強

1962年,周總理親自倡導並挑選了中國的“22位電影明星”,陳佩斯的父親陳強是唯一一個“演壞蛋的”。

早在革命時期,陳強便已塑造了《白毛女》中的大反派黃世仁。

——中國戲劇史上最成功的反派之一。

成功到台下觀眾怒扔雜物,砸傷他的臉;成功到差點被激動的戰士當場擊斃,逼得部隊規定:看《白毛女》不許子彈上膛;成功到特殊年代裏,他被逼問:

“你要不是壞分子,怎能把反派演得這麽像呢?”



△ 《白毛女》1951

這個真正的戲劇世家,卻未曾想讓少年陳佩斯步入藝術圈。

父親告誡兄弟二人:

不要搞藝術,當個工人,工人階級安全。

陳佩斯後來在采訪中談到那段時期對他的影響:

我直到30多歲的時候,晚上睡覺時外麵有人走路腳步重我都害怕,立刻會從夢中驚醒,心跳加快,渾身出冷汗。

與人們想象中大師的凜然形象不同,陳佩斯自述少年時“陰暗、報複心強,滿懷恨意”。

因為他吃過苦。

也見過苦能讓人變得多醜。



離開北京去內蒙的荒漠插隊。

那是1969年,陳佩斯隻有15歲。

細皮嫩肉,小胳膊小腿,沒有任何準備和緩衝,一去就要幹起最累最重的活。

城裏孩子,一下十幾塊磚頭肩上扛。

陳佩斯形容磚頭壓在肩膀上的痛,直鑽進心裏。



幹活累,吃不飽更苦。

當年陳佩斯回家探親時,餓到看到家裏的貓糧都饞。

父親無奈轉變態度:“你要不入這行,真可能餓死。”

決定從藝,動機簡單:為吃飽飯。

我當時是為生活所迫,吃不飽飯才混進八一電影製片廠。說心裏話,我沒有想過當明星,也沒這個概念,你說我有喜劇天分,那是騙人。

專業態度與技藝全靠父親陳強的言傳身教,加上自己“長得比他爸還壞”的相貌,慢慢從跑龍套定型為喜劇演員。

奮鬥背後,是曆史進程。

1978年後,社會氛圍從極端的“禁欲”控製,轉向市場化的娛樂。

喜劇片成為開路先鋒。

而陳強與陳佩斯父子,恰是這先鋒中的先鋒。

1979年《瞧這一家子》,這對父子檔首次合作。

影片首尾兩張全家福,從黑白到彩色,從愁容到笑臉,折射時代變遷。

用陳強的話說。

“中國老百姓太苦了,太需要痛痛快快的笑了”。



之後兩人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係列片,依舊扮演父子。

老的,是頑固守舊的“不高興”。

小的,是愛趕時髦的“沒頭腦”。

這一老一少成了當年銀幕上,歡聲笑語最多的,也是最生動的城市代際素描。



△ 《二子開店》

後來。

陳佩斯讓人們笑得更大聲,是因為電視時代到來。

1984年,第2屆春晚策劃薑昆聯係到已小有名氣的陳佩斯,希望他能來參與春晚主持。

陳佩斯回複:

“就別主持了,我有個更好的東西。”

他沒說謊。

來,看看這些笑容。



02

“你管得了我,還管得了觀眾愛看誰嗎?”

是《吃麵條》。

它差一點沒登上春晚。

上場前不到半個小時,總導演在後台找到了兄弟倆:“沒有領導點頭,但也沒有領導搖頭,因此我決定你們倆上。”



風險是啥呢?

之前在國家體委彩排,一群運動員和教練,看完陳佩斯朱時茂的表演,全都笑癱在了地上。

當時電視台領導一看,慌了,馬上向上級匯報——

哪能這麽笑呢?

這節目太不嚴肅了,能是好東西嗎。

的確不嚴肅。

角色是販夫走卒,對白插科打諢,表演誇張拚命。

關鍵是:觀眾能從中“學到”什麽?



後來陳佩斯評價他的“小品時代”:

的確“有點過”。

但是“故意的”。

像是跟誰較勁一樣。

以前我演的都是純娛樂的小品,怎麽好笑怎麽來,有時候甚至有些‘過’,這些我都知道。

太多的喜劇是打著喜劇的旗號來教訓人,我非常看不慣。

其實,他也在“教育”。

之後他總結他之所以這麽“用力”,隻想向觀眾們傳遞一句話。

你有權利快樂。

小時候看,是單純的笑。

長大再看,才發現隱約“話裏有話”。

在早期春晚,他讓一個個不正麵、不高大的醜角與配角站上舞台中央,帶著驕氣。

在笑聲與掌聲中心呼喚:

“你管得了我,還管得了觀眾愛看什麽嗎?”



如今打開手機就是段子,我們很難想象,以前“讓人笑”有多危險。

即便已經80年代開始“娛樂”了。

但生態不成熟,機製也不健全。

當年他和老爺子籌拍《父與子》,陳佩斯跑遍全國,沒有一個國營製片廠能讓他掛靠。

平民喜劇?

抱歉,另請高明。

無奈下父子開創自主投資的先河。

《父與子》也成了中國第一部也是最後一部,沒有牌照就上映的電影。



不隻陳佩斯。

多年後的《我愛我家》。

如今評分高達9.4,但當年僅播6集便被匆匆下架,被批“諷刺退休幹部”,甚至被評為“年度最差電視劇”。



而晚會的後台,運轉著更洶湧的阻力。

用陳佩斯的話講是“廟堂之高”。

在與春晚合作的後期,因為創作理念的不合,人際關係的不適,種種,陳佩斯那段日子備受煎熬。

心裏的火,冒到了身體上。

喉嚨上長了血泡,堵住了咽腔。

得拿手術刀伸到嗓子眼引流,劃一下子,汙血流了一整盤。



直到1998年的《王爺與郵差》,一部“主旋律”意味濃厚的小品。

離江湖很遠,離廟堂很近。

直播時事故頻發,朱時茂的話筒失靈、關鍵音效缺失,但節目仍在“中國人挺直腰杆做人”的掌聲中謝幕。



陳佩斯沉默中回到後台。

眼淚奪眶而出:

“老朱,這麽多年了,也該走了。”

事了拂衣去。

功與名呢?

陳佩斯清醒地說,那不是他的成就。他隻是幸運地,在那個節點出現,並被大家記住了。

就像他締造了中國小品的概念,卻從不承認“小品演員”這稱呼。

“春晚隻是業餘愛好。”

03

“這是祖師爺定的規矩”

被央視封殺的說法,陳佩斯曾親自辟謠,隻是沒有時間參加。

他說:

“他們每年都問,每年都沒時間。”

在他帶著《戲台》電影又回到公眾視野前。

觀眾對他的好奇總是——

“他到底招誰惹誰了?”



能得罪誰呢?

隻不過。

“想演些自己的東西”。

好像在我們這邊,有理想有堅守的創作者,都容易陷入這種玉碎瓦全的悲情英雄敘事。

隻不過。

瓦全太多,陳佩斯太少。

而那塊碎玉是話劇。



仿佛帶著夕死可矣的氣勢,他成立了大道文化,到城郊租了地,蓋了房子,搭了戲班。

上課,排戲,演出。

這些年來排了很多戲,一巡演就是幾百場,觀看人數達到70萬人。

比起春晚,觀眾少了。

但相對自由而幹淨。

為了守護這片舞台,他挖了道深深的護城河:喜劇理論研究。

上一次出現在大眾視野前,是20年的綜藝《金牌喜劇班》,他出任導師。

相比郭德綱的損,英達的滑。

坐在C位的陳佩斯更像一名學者,是真來當老師的。



別的導師暢所欲言時,他會不時低下頭做筆記。



點評環節不苟言笑。

總是利用專業喜劇理論,直切作品要害。



一方麵,放眼國內笑星,他對喜劇的理解與探索遠遠超越周遭環境。

一方麵,也像是躲進了自己的象牙塔裏,拒絕與時代共舞。

但你若看過他近年的話劇作品,就會理解他堅硬的理論外殼,包裹著更柔遠也更永恒的東西。

《戲台》裏。

戲,也變成了政治任務,變成了服務權力的附庸。

無能又不分黑白對錯的人,安坐權力高位。



一切,似乎是他在反芻當年經曆。

有人說,“陳佩斯其實沒走出來”。

但Sir眼中並非如此。

他不是困於過去,而隻是將過往的傷痕淬煉成了喜劇的利刃,他的理論也並非空洞的學術,而是從痛苦中提煉的創作指南。

很早以前,一次拍戲,他光著腳在地上跑,被地上的蒺藜紮得直流血了。

誰看到了他腳下的刺嗎?

不。

眼中隻有他歪七扭八,狼狽不堪的模樣。

旁邊看熱鬧的群眾都笑得樂不可支。

陳佩斯說那一刻他明白了——

喜劇是殘酷的,笑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



那喜劇演員該做什麽呢?

他曾說偶像卓別林的最後一部電影《舞台生涯》中,有一場終極“謝幕”。

那是令他神往的喜劇真諦。

一個偉大的日子,卓別林在舞台上完成了自己追求一生的事業,最後跳進一麵大鼓。

以痛苦換來了觀眾暴風驟雨般的掌聲。



痛苦的真實。

鑄就了喜劇的高尚。

陳佩斯收藏了很多笑臉麵具的古玩,他說自己,喜劇演員,是古代祭司的傳承人——

他們裝扮成天神,裝扮成鬼

這些都是世俗裏的人

是喜劇的起源



這讓Sir想起了陳佩斯話劇,《驚夢》非常魔幻的結尾——

嬉笑怒罵、鬧劇慘劇,都塵埃落定,戲班留在荒野上,抬頭漫天大雪。

陳佩斯麵向觀眾。

目光卻投向亡魂:

“應了您的買賣,咱就得唱,這是祖師爺定的規矩。”

“和春社伺候大戲《牡丹亭》。”

於是,在《遊園驚夢》的曲調裏,故事中的亡靈一個個走上舞台,再默默走向彼岸。



鞠躬時,聽見歡聲笑語。

抬頭時,望見神明的影子。

風雪之中的陳佩斯,隻是個老手藝人,但頭頂蒼天腳踏大地。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查看評論(0)

24小時熱點排行

華人穀歌工程師優勝美地被樹枝砸死 男友目睹無能為力
曼哈頓大樓5死槍擊案 黑石集團證實43歲女高層身亡
女子北京地鐵怒斥沒人讓座 一口一個"在美國"引眾怒
美國總統對52歲英國首相夫人“獻殷勤”,引發爭議
放下名利,斬斷青絲 原來這些明星都已剃度出家

24小時討論排行

山東貨車翻車 10多噸豬蹄雞腿被村民哄搶 損失高達…
哈佛大學傳妥協了!擬支付政府5億美元解決糾紛
特朗普“移民陷阱”中,無路可退的走線華人
"絕不要為天皇或國家而死",日本二戰老兵最後的警告
北京極端暴雨釀30死 養老院遭淹長者趴窗揮手畫麵曝
“我真服了”!大媽在火車臥鋪走道跳廣場舞 網友熱議
打破中國稀土壟斷 路透:美國擬與緬甸反抗軍合作
又一所名校被盯上!美國政府調查杜克大學
川普打golf都要作弊?球僮疑似偷將球放更有利位置
川普擋賴清德過境,裴洛西批:美國不該被中國欺壓噤聲
川普愛上在白宮幹保潔的我!中國狗血短劇橫掃美國
新住持印樂法師已到少林寺 曆代住持名單一覽
北京暴雨致30人遇難:村民回憶連夜逃生 老人被淹…
華裔女連搶8家銀行 對遭FBI通緝及“成果”感自豪
川普火大反駁尋求川習會 對訪中“沒興趣”
北京洪災現場:仍有村民被困,多人稱未收到洪水預警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他就是國產喜劇之王,不服不行

Sir電影 2025-07-29 09:55:59

陳佩斯的電影度過了難關。

一開始,點映上座率低,排片時間刁鑽,檔期又被迫推遲一周,各種不被看好。

現在,開分8.0,預測票房翻倍上漲。

71歲的陳佩斯很幸運還有觀眾。

更幸運的是,中國的觀眾還有陳佩斯。

他就是國產喜劇之王,不服不行

Sir已經寫過了《戲台》。

但還沒寫透。

為什麽這麽多年過去了,陳佩斯在中國喜劇界還是獨一檔的存在?

今天Sir想要來聊的是,陳佩斯的喜劇為什麽高級。

01

“中國老百姓太苦了,太需要痛痛快快的笑了”

1951年,一個喜劇藝術家隨劇團赴匈牙利首都演出,下了飛機後對所在城市喜歡得不得了。

欣然決定,剛出生的兒子就叫陳布達。

四年後,次子降生,即是你熟知的陳佩斯。



△ 陳佩斯、陳強

1962年,周總理親自倡導並挑選了中國的“22位電影明星”,陳佩斯的父親陳強是唯一一個“演壞蛋的”。

早在革命時期,陳強便已塑造了《白毛女》中的大反派黃世仁。

——中國戲劇史上最成功的反派之一。

成功到台下觀眾怒扔雜物,砸傷他的臉;成功到差點被激動的戰士當場擊斃,逼得部隊規定:看《白毛女》不許子彈上膛;成功到特殊年代裏,他被逼問:

“你要不是壞分子,怎能把反派演得這麽像呢?”



△ 《白毛女》1951

這個真正的戲劇世家,卻未曾想讓少年陳佩斯步入藝術圈。

父親告誡兄弟二人:

不要搞藝術,當個工人,工人階級安全。

陳佩斯後來在采訪中談到那段時期對他的影響:

我直到30多歲的時候,晚上睡覺時外麵有人走路腳步重我都害怕,立刻會從夢中驚醒,心跳加快,渾身出冷汗。

與人們想象中大師的凜然形象不同,陳佩斯自述少年時“陰暗、報複心強,滿懷恨意”。

因為他吃過苦。

也見過苦能讓人變得多醜。



離開北京去內蒙的荒漠插隊。

那是1969年,陳佩斯隻有15歲。

細皮嫩肉,小胳膊小腿,沒有任何準備和緩衝,一去就要幹起最累最重的活。

城裏孩子,一下十幾塊磚頭肩上扛。

陳佩斯形容磚頭壓在肩膀上的痛,直鑽進心裏。



幹活累,吃不飽更苦。

當年陳佩斯回家探親時,餓到看到家裏的貓糧都饞。

父親無奈轉變態度:“你要不入這行,真可能餓死。”

決定從藝,動機簡單:為吃飽飯。

我當時是為生活所迫,吃不飽飯才混進八一電影製片廠。說心裏話,我沒有想過當明星,也沒這個概念,你說我有喜劇天分,那是騙人。

專業態度與技藝全靠父親陳強的言傳身教,加上自己“長得比他爸還壞”的相貌,慢慢從跑龍套定型為喜劇演員。

奮鬥背後,是曆史進程。

1978年後,社會氛圍從極端的“禁欲”控製,轉向市場化的娛樂。

喜劇片成為開路先鋒。

而陳強與陳佩斯父子,恰是這先鋒中的先鋒。

1979年《瞧這一家子》,這對父子檔首次合作。

影片首尾兩張全家福,從黑白到彩色,從愁容到笑臉,折射時代變遷。

用陳強的話說。

“中國老百姓太苦了,太需要痛痛快快的笑了”。



之後兩人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係列片,依舊扮演父子。

老的,是頑固守舊的“不高興”。

小的,是愛趕時髦的“沒頭腦”。

這一老一少成了當年銀幕上,歡聲笑語最多的,也是最生動的城市代際素描。



△ 《二子開店》

後來。

陳佩斯讓人們笑得更大聲,是因為電視時代到來。

1984年,第2屆春晚策劃薑昆聯係到已小有名氣的陳佩斯,希望他能來參與春晚主持。

陳佩斯回複:

“就別主持了,我有個更好的東西。”

他沒說謊。

來,看看這些笑容。



02

“你管得了我,還管得了觀眾愛看誰嗎?”

是《吃麵條》。

它差一點沒登上春晚。

上場前不到半個小時,總導演在後台找到了兄弟倆:“沒有領導點頭,但也沒有領導搖頭,因此我決定你們倆上。”



風險是啥呢?

之前在國家體委彩排,一群運動員和教練,看完陳佩斯朱時茂的表演,全都笑癱在了地上。

當時電視台領導一看,慌了,馬上向上級匯報——

哪能這麽笑呢?

這節目太不嚴肅了,能是好東西嗎。

的確不嚴肅。

角色是販夫走卒,對白插科打諢,表演誇張拚命。

關鍵是:觀眾能從中“學到”什麽?



後來陳佩斯評價他的“小品時代”:

的確“有點過”。

但是“故意的”。

像是跟誰較勁一樣。

以前我演的都是純娛樂的小品,怎麽好笑怎麽來,有時候甚至有些‘過’,這些我都知道。

太多的喜劇是打著喜劇的旗號來教訓人,我非常看不慣。

其實,他也在“教育”。

之後他總結他之所以這麽“用力”,隻想向觀眾們傳遞一句話。

你有權利快樂。

小時候看,是單純的笑。

長大再看,才發現隱約“話裏有話”。

在早期春晚,他讓一個個不正麵、不高大的醜角與配角站上舞台中央,帶著驕氣。

在笑聲與掌聲中心呼喚:

“你管得了我,還管得了觀眾愛看什麽嗎?”



如今打開手機就是段子,我們很難想象,以前“讓人笑”有多危險。

即便已經80年代開始“娛樂”了。

但生態不成熟,機製也不健全。

當年他和老爺子籌拍《父與子》,陳佩斯跑遍全國,沒有一個國營製片廠能讓他掛靠。

平民喜劇?

抱歉,另請高明。

無奈下父子開創自主投資的先河。

《父與子》也成了中國第一部也是最後一部,沒有牌照就上映的電影。



不隻陳佩斯。

多年後的《我愛我家》。

如今評分高達9.4,但當年僅播6集便被匆匆下架,被批“諷刺退休幹部”,甚至被評為“年度最差電視劇”。



而晚會的後台,運轉著更洶湧的阻力。

用陳佩斯的話講是“廟堂之高”。

在與春晚合作的後期,因為創作理念的不合,人際關係的不適,種種,陳佩斯那段日子備受煎熬。

心裏的火,冒到了身體上。

喉嚨上長了血泡,堵住了咽腔。

得拿手術刀伸到嗓子眼引流,劃一下子,汙血流了一整盤。



直到1998年的《王爺與郵差》,一部“主旋律”意味濃厚的小品。

離江湖很遠,離廟堂很近。

直播時事故頻發,朱時茂的話筒失靈、關鍵音效缺失,但節目仍在“中國人挺直腰杆做人”的掌聲中謝幕。



陳佩斯沉默中回到後台。

眼淚奪眶而出:

“老朱,這麽多年了,也該走了。”

事了拂衣去。

功與名呢?

陳佩斯清醒地說,那不是他的成就。他隻是幸運地,在那個節點出現,並被大家記住了。

就像他締造了中國小品的概念,卻從不承認“小品演員”這稱呼。

“春晚隻是業餘愛好。”

03

“這是祖師爺定的規矩”

被央視封殺的說法,陳佩斯曾親自辟謠,隻是沒有時間參加。

他說:

“他們每年都問,每年都沒時間。”

在他帶著《戲台》電影又回到公眾視野前。

觀眾對他的好奇總是——

“他到底招誰惹誰了?”



能得罪誰呢?

隻不過。

“想演些自己的東西”。

好像在我們這邊,有理想有堅守的創作者,都容易陷入這種玉碎瓦全的悲情英雄敘事。

隻不過。

瓦全太多,陳佩斯太少。

而那塊碎玉是話劇。



仿佛帶著夕死可矣的氣勢,他成立了大道文化,到城郊租了地,蓋了房子,搭了戲班。

上課,排戲,演出。

這些年來排了很多戲,一巡演就是幾百場,觀看人數達到70萬人。

比起春晚,觀眾少了。

但相對自由而幹淨。

為了守護這片舞台,他挖了道深深的護城河:喜劇理論研究。

上一次出現在大眾視野前,是20年的綜藝《金牌喜劇班》,他出任導師。

相比郭德綱的損,英達的滑。

坐在C位的陳佩斯更像一名學者,是真來當老師的。



別的導師暢所欲言時,他會不時低下頭做筆記。



點評環節不苟言笑。

總是利用專業喜劇理論,直切作品要害。



一方麵,放眼國內笑星,他對喜劇的理解與探索遠遠超越周遭環境。

一方麵,也像是躲進了自己的象牙塔裏,拒絕與時代共舞。

但你若看過他近年的話劇作品,就會理解他堅硬的理論外殼,包裹著更柔遠也更永恒的東西。

《戲台》裏。

戲,也變成了政治任務,變成了服務權力的附庸。

無能又不分黑白對錯的人,安坐權力高位。



一切,似乎是他在反芻當年經曆。

有人說,“陳佩斯其實沒走出來”。

但Sir眼中並非如此。

他不是困於過去,而隻是將過往的傷痕淬煉成了喜劇的利刃,他的理論也並非空洞的學術,而是從痛苦中提煉的創作指南。

很早以前,一次拍戲,他光著腳在地上跑,被地上的蒺藜紮得直流血了。

誰看到了他腳下的刺嗎?

不。

眼中隻有他歪七扭八,狼狽不堪的模樣。

旁邊看熱鬧的群眾都笑得樂不可支。

陳佩斯說那一刻他明白了——

喜劇是殘酷的,笑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



那喜劇演員該做什麽呢?

他曾說偶像卓別林的最後一部電影《舞台生涯》中,有一場終極“謝幕”。

那是令他神往的喜劇真諦。

一個偉大的日子,卓別林在舞台上完成了自己追求一生的事業,最後跳進一麵大鼓。

以痛苦換來了觀眾暴風驟雨般的掌聲。



痛苦的真實。

鑄就了喜劇的高尚。

陳佩斯收藏了很多笑臉麵具的古玩,他說自己,喜劇演員,是古代祭司的傳承人——

他們裝扮成天神,裝扮成鬼

這些都是世俗裏的人

是喜劇的起源



這讓Sir想起了陳佩斯話劇,《驚夢》非常魔幻的結尾——

嬉笑怒罵、鬧劇慘劇,都塵埃落定,戲班留在荒野上,抬頭漫天大雪。

陳佩斯麵向觀眾。

目光卻投向亡魂:

“應了您的買賣,咱就得唱,這是祖師爺定的規矩。”

“和春社伺候大戲《牡丹亭》。”

於是,在《遊園驚夢》的曲調裏,故事中的亡靈一個個走上舞台,再默默走向彼岸。



鞠躬時,聽見歡聲笑語。

抬頭時,望見神明的影子。

風雪之中的陳佩斯,隻是個老手藝人,但頭頂蒼天腳踏大地。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