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者認為,結果顯示多數民意反對無差別的全麵罷免,但未必代表支持國民黨,關鍵是中間選民的“懲罰性投票”;對於民進黨“抗中保台”論述未來是否受到挑戰,專家有不同見解,但都指出北京樂見台灣社會對立加劇。這場“大罷免”可視為2024年立委選舉的延長賽,更是2026年地方選舉的前哨戰,藍營“打了一劑強心針”,綠營則遭遇重大挫敗。
— DW 中文- 德國之聲 (@dw_chinese) July 29, 2025
DW采訪不同專家分析“大罷免”為何失利?如何解讀“抗中牌”失靈的說法?中國與美國會怎麽看待?以及總統賴清德的少數政府,接下來可能麵臨哪些挑戰?https://t.co/NywaiHgucx
台灣“大罷免”首輪投票落幕,全軍覆沒的結局出乎外界預料。根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挺過罷免危機的立委與地方首長,剩餘任期內將不得再被提起罷免案,形同獲得“免死金牌”。
發起“大罷免”的公民團體與後半場表態支持的民進黨,未能如願改變立法院的政治版圖。綜合分析,這場“大罷免”可視為2024年立委選舉的延長賽,更是2026年地方選舉的前哨戰,藍營“打了一劑強心針”,綠營則遭遇重大挫敗。
DW采訪不同專家分析“大罷免”為何失利?如何解讀“抗中牌”失靈的說法?中國與美國會怎麽看待?以及總統賴清德的少數政府,接下來可能麵臨哪些挑戰?
大罷免為何慘敗?
就投票結果來看,25起罷免案全數不通過,24名國民黨立委與1名前民眾黨籍的新竹市長高虹安全部留任,在野陣營成功守住全部席位,罷免方全麵潰敗;整體投票率平均高達56.2%,創下罷免曆史新高,關鍵選區花蓮的投票率甚至突破了6成;包含新竹市長高虹安在內的8名被罷免人,他們拿下的不同意罷免票更超越了2024年上屆大選的得票數。
“完全一席都沒有,這個是有點出我意料。不過事後諸葛亮來看的話,其實也知道民進黨同溫層太厚。”東海大學政治係教授邱師儀向DW指出,以“反共護台”作為論述主軸,采取大規模的全台罷免,“這種包裹式的、把隻要是藍的都認為是親共的(策略),好像也的確引起很多選舉期間沒有聲音的中間選民反感。”
台灣大學政治學係教授左正東提出類似觀點,他向DW表示,立委有任期可以改選,罷免通常是針對個別候選人有道德瑕疵或違法時采取的手段,但“大罷免”卻是“全麵無差別的罷免”。
他指,這一方麵未能說服選民為何必須采取這樣的手段,另一方麵也未能提出明確的重大政策訴求,“對國家機器有效運轉來說,並不是一個有效的罷免”,更重要的是指控“親中賣台”但未能提出有力證據,論述因此顯得薄弱。他表示投票的結果顯示,“台灣主流民意認為,民進黨已經濫用了所謂的‘抗中保台’”。
不過兩名專家都強調,“大罷免大失敗”並不代表台灣主流民意反對反共。
根據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調查,2019年以後,台灣民眾自我認同為“台灣人”的數據穩定維持在6成以上;陸委會去年底的官方民調顯示,近9成的台灣民眾不認同中共長期對台軍事威脅、經濟脅迫與外交打壓;近8成5的民眾不認同中共在國際場域強調台灣問題是內政,並要求其他國家遵守“一中原則”。
左正東表示:“我相信投下不同意票的這些人,多數也認為他們是台灣人,他們所做的這個投票是反對目前他們所看到這種亂扣紅帽子、隻有自己的路線是正確的、其他的路線都是道德上的錯誤。這就是罷團以及民進黨的賴政府給大家的感受,就是說一定要抗中才能保台,而且一定要用他們的方式去抗中。如果不是用這個方式,你就一定是有問題。”
邱師儀也強調,民主、自由、人權的理念以及生活方式,已經變成台灣人的DNA。反共仍是台灣社會目前的最大共識,“並不是說台灣人已經不再反共,或是不再討厭中國,隻是說民進黨操作(大罷免的)手段他們認為比較拙劣,而且有點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硬要把它扯在一起做政治操作,他們覺得很反感”,結果反而催出了中間選民的“懲罰性投票”。
藍營基本盤方麵,這次罷免的選區本來就是藍營優勢地區。左正東指出,過去很多人批評國民黨各自為政、獨立作戰,但這次不隻成功動員地方,也可以看見不同選區“區域聯防”的策略,可說是“打了漂亮一仗”。此外,“藍白合”結盟在部分選區奏效,加上部分選民認為民進黨政府處理風災等問題施政不力,賴清德的“團結十講”與“雜質說”又引發巨大爭議,種種因素激怒了選民,促使他們出來投下不同意票。
邱師儀則補充認為,盡管賴清德執政後在國防議題試圖展示決心,尤其今年漢光演習“做得非常好”,但顯然這次選民更在意民生議題,對於通脹、缺工、少子化、低薪等內政有諸多抱怨,兵役問題亦引起部分年輕族群反彈,成為“大罷免”失敗的次要因素。
民進黨“抗中保台”論述麵臨檢視?
對於民進黨“抗中保台”的論述未來是否受到挑戰,專家有不同見解。
根據台灣現行法律,不分區立委無法被罷免,此次“大罷免”鎖定的都是區域立委與地方首長,屬於地方層級選戰。觀察近年台灣重要選舉,盡管蔡英文作為總統連續8年完全執政,但她任內的兩次地方選舉都吃下敗仗,並因此兩度請辭民進黨黨主席。
國際危機組織(ICG)資深東北亞分析師楊皓暐向DW表示,從2018年、2022年地方選舉到這一次“大罷免”,非常明顯展現出來的是,在地方層級選舉打“抗中牌”的策略已經證明“完全無效”。“抗中保台”對於地方選民來說顯得空泛,“也會讓他們有一種疑惑,是不是民進黨除了喊這些口號之外,沒有辦法推出真正更實際的政策,來回應民眾的一些日常的憂慮。”
2026年台灣將舉行九合一地方選舉,被視為賴清德政府的“期中考”。楊皓暐指出,當“抗中保台”已經沒有辦法真正有效在選舉的時候動員支持者,或者是打動中間選民的時候,民進黨必須考慮如何在中國威脅的論述上麵下功夫,並在未來的選舉裏找出選民真正實際有感的例子。
楊皓暐進一步解釋,雖然中國近年對台軍事威脅日益增加,但這些軍事行動一般民眾眼睛看不到,國防預算增減的辯論也難以直接感受,“民眾覺得‘抗中保台’這四個字,現在已經有點形同‘狼來了’的感覺了,你一直喊,可是他們也看不見這種實際的案例。”
學者邱師儀則認為,“民生牌”在地方選戰具有極大優勢,談反共對於選民來說卻很遙遠、抽象。但從民調檢視,台灣人整體對於中國的反感“非常強烈”,民進黨“抗中保台”的論述未來需要更加細致,而不是“包裹式”地貼上“親中舔共”標簽,但整體路線並不會受到挑戰。
“我甚至認為如果國民黨跟民眾黨聰明的話,他要趕快把這個話語權搶過來。”邱師儀表示:“其實國民黨內部也有那樣的聲音,也會希望說能夠把所謂的反共、監督中國民主化納進來,所以我也不認為民進黨會放棄這一塊。”
黨內齟齬與朝野僵局有解嗎?
對於“大罷免”8月23日的第二波投票結果,多名專家皆直白表示並不看好。
“大罷免”行動前期,民進黨對於是否支持,態度曖昧。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曾稱“大罷免是他發起的”,但總統賴清德也提到,這是公民團體自主發起的罷免行動,在後期才表態支持,但也被質疑態度猶疑,未全力動員。
邱師儀預料,民進黨與罷免團體之間對於“大罷免”首輪投票失敗的責任歸屬、未來路線,“可能會有一段吵架的時間”。第二輪投票的7起藍委罷免案,光是連署階段就已經相對吃力,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通過這個罷免去改變國會結構的可能性,不能說是完全趨近零,但已經大幅下降。”
在“朝小野大”格局未變的情況下,朝野僵局可能持續。
邱師儀預料,接下來一年台灣政局可能“會比較亂”,“2026年這個態勢下去的話,大概就是回到過去那種地方選舉國民黨大勝”,民進黨則可能慢慢會走陳水扁的少數政府路線。他稱短期來看,自己比較悲觀,但如果國民黨主席由彈性較大的盧秀燕出線,“可能是一個新的契機,有機會(朝野)和解””。
左正東則指出,這次罷免選戰可以看見“藍白合”在部分選區呈現“堅定的結盟狀態”。比如新竹市長高虹安,這次取得的不同意罷免票數,甚至比她上屆立委選舉的得票數還要多,藍白整合“非常清楚”。接下來的任期,賴清德“跛腳總統”的情況將會加劇,“而且問題可能不是隻出在在野黨,包括他在黨內的領導威信都會受到影響。未來他能不能有效的領導民進黨,我看恐怕都是一個問號。”
“大罷免”遭到完封,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已經公開表示,民進黨身為執政黨“責無旁貸”,他已向黨主席賴清德請辭秘書長一職。接下來,賴清德預料可能將進一步麵臨被要求內閣改組的壓力。
左正東稱,“政治是妥協的藝術”,他認為賴清德的少數政府“沒有多數的時候要贏者全拿,那就什麽都做不了”;邱師儀則稱,賴清德的身段需要更柔軟,才能以柔克剛,因為“他已經不是賴清德這個人,也不是台南市長賴清德 ,他是台灣的總統賴清德。”
中民樂見台灣對立 美國關注國防預算
左正東觀察認為,台灣社會與政治立場有極化趨勢。他舉例指,日前有台灣民眾在街頭拍照,被部分輿論質疑在替中共做情搜,信者會認為“這些人為什麽這麽可惡?替中共去做我們的情搜”,但不信者則會對沒有根據的指控以及陰謀論感到反感,最終“不同立場的人都得到了一個憤怒的結果”。
“大罷免”首輪投票落幕之後,中國國台辦在記者會上稱,罷免投票的結果顯示“民進黨的政治操弄完全違背人心民意,不得人心”。
楊皓暐分析指,中國在台麵上勢必會持續利用這次“大罷免”的結果,推波助瀾“賴清德是一個沒有主流民意支持的總統”這樣的論述,並嚐試藉此強化中國以及台灣內部的親中勢力,甚至是國際社會對於賴清德執政合法性的質疑。
但與此同時,從北京內部盤算的角度來看,“這個結果至少會暫時讓他們仍然認為,‘和平統一’還是一個有可能可以成功的選項。整體而言,不見得對兩岸關係是一個壞事。”
楊皓暐強調,這並不代表北京會放過對台施壓的機會,“尤其現在看到大罷免的結果之後,可能在分化、統戰、資訊戰,還有對台灣的影響力作戰部分,反而會加劇它的程度、頻率與多樣性。因為這一些作戰對他們來講其實是低成本,而且回報率蠻高的。......因為他們覺得‘大罷免’的結果展現出來的是,台灣分化的程度或許比自己原本預估的還更嚴重的。”
至於美方態度,楊皓暐則認為由於“大罷免”未能改變朝野格局,華府暫時應該不會花費更多心力關注。接下來將觀察的重點之一,是立法院在國安議題、國防預算的審議。
“如果國防預算要通過特別預算受到了阻礙,國安相關的立法繼續受到阻礙的話,我覺得可能會讓尤其華府這邊開始對台灣整體國內的政治局勢擔憂加劇,(認為)是不是會削弱了台灣真正強化自己防禦的決心跟能力。”
另一方麵,尚未公布的台美關稅預料將成為另一個局勢變因。楊皓暐表示,若台灣談出來的關稅與日本相比尚在可接受範圍,“賴清德政府至少不會再受到更多來自在野黨、民間的壓力與責難,但是如果跟日本比起來差距蠻大,將會加劇賴政府麵對在野黨的質疑,還有如何去說服民間,台灣在對外關係方麵要持續緊跟美國的論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