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前一天,他選擇了“浪子回頭”。備受爭議的李嘉誠全球港口資產售予美資財團一事,
以官宣中國內地投資者入局而獲得破解之道。
7月28日,長江和記(0001.HK)公告稱,擬邀請中國內地主要策略投資者加入其出售港口資產的交易,並特別強調,在未獲得所有相關監管機構和部門批準前,不會進行任何交易。
這則公告發布前一周,已有多家媒體報道,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中遠海運)正在談判加入收購李嘉誠旗下全球港口的跨國財團。報道還稱,中遠海運要求在收購相關港口後,擁有關鍵的否決權。
中遠海運在最新國資委“央企名錄”中位列39位。截至2024年底,中遠海運經營船隊綜合運力1.3億載重噸、1535艘,規模為全球首位;在全球投資碼頭58個,其中集裝箱碼頭51個,年吞吐能力1.3億標準箱,同樣居世界第一。
顯然,這家企業確有能力力挽狂瀾,是接得住招的“大玩家”。
各取所需是永恒法則
四個月前的3月4日,長江和記曾發布公告:幾個月前,公司已與貝萊德牽頭的財團進行“獨家磋商”,並達成原則性協議。該財團由美國資管巨頭貝萊德、意大利航運業富商詹路易吉.阿蓬特旗下的“碼頭投資公司”組成。
根據協議,長江和記將向該財團出售旗下和記港口集團80%的資產,以及和記港口旗下巴拿馬港口公司90%的股權。預計這筆交易將為長江和記帶來190億美元的巨額現金。
貝萊德,這家由被稱為“華爾街之王”的猶太裔資本巨頭拉裏.芬克創立的全球最大資管公司,擁有足以吞下李嘉誠旗下港口的實力。而長江和記此次出售的港口控製權也是一個世界港口交易曆史上的世紀“大禮包”,涵蓋了全球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199個泊位,及配套物流網絡:
包括扼守全球海運關鍵節點巴拿馬運河兩端巴爾博亞、克裏斯托瓦爾兩大港,歐洲最大的荷蘭鹿特丹港,以及英國、韓國、泰國最大的港口……不過,香港、深圳和其他內地港口資產,由長江和記旗下另一實體“和記港口信托”單獨管理,不在此次出售名單之列。
彼時,恰逢地緣爭端的關鍵時期,李嘉誠賣港口的消息一出,關乎大國博弈的命脈,輿論嘩然,批評之聲不絕於耳。原本預計於4月2日簽署的最終協議,自然也未能如期簽署。
如今,隨著央企的入局,事情似乎進入了一個多贏的局麵:
滿意價格的參照標尺,早已跟貝萊德談好——當時談妥的合計190億美元的現金收益(被認為遠超市場預期),基本等於3月4日公告當日整個長江和記的總市值1480億港元(190.34億美元)。有評論認為,如果這筆交易落地,相當於長江和記“憑空”獲得了一筆與自身市值相當的現金儲備。
實力雄厚的中國內地投資者躬身入局,一定程度上成為了交易的通行證,而且拿下業務版圖內的戰略性資產,本就是央企責任。至於全球“狩獵”資產的貝萊德而言,隻要能獲得優質資產和穩定回報,控製權似乎也不是不能談判。
在資本世界裏,各取所需,讓入局者有利可圖,才是永恒法則。
據報道,中遠海運在新組成的財團中所承擔的具體角色和細節——比如否決權,或於今年9月底才能最終敲定。3月4日公告的那輪交易結構中,原本的分配是貝萊德控製巴拿馬運河的兩個港口,意大利“碼頭投資公司”控製其餘的港口。
其實早在2015年,就有消息稱李嘉誠考慮出售部分港口業務。當時,市場傳出價格更高:和記港口40%的股權,要價1500億港元,但終未談攏落地。這個數字也恰與今年3月長江和記公告190億美元極其相近。
十年過去了,李嘉誠還是要賣港口,他心中對這塊資產早有定價,如今想要的是一個真正出價、最終真正能成交的好價錢。生意如棋局,站在這個時間看,3月4日那份“橫空出世”的出售港口的公告,似乎就不像是莽撞落子了。
低買高賣,在複雜的市場和監管環境中尋找平衡,賺到令人歎為觀止的巨額財富,本就是這位老牌首富的本色。
有了港口後才是“李超人”
香港,顧名思義,港口業務本就是香港這座城市的根基。碼頭吊臂的旋轉、起落間,這座國際航運樞紐城市,將中國與世界相連。
李嘉誠1928年生於廣東潮安。1950年,他用5萬港元創業,事業起步便與香港這一港口城市緊密相連。其最初創辦的長江塑膠廠,核心產品為塑料花——這是二戰後香港進口海外塑料原料,依托“廉價勞動力”發展起來的重要出口產品。
1950年代的李嘉誠,憑借越做越大的塑料花生意,有了“塑膠花大王”的名號。而隨著生產規模的持續擴大,購置土地、建造廠房也成為必然之舉。
就在這一過程中,李嘉誠敏銳地察覺到了時代浪潮下的新機遇——“亞洲四小龍”的香港,經濟逐漸步入高速增長期,土地價值隨之水漲船高。
他發現,廠房或許還沒蓋好,土地的價值早已漲了不少,相比製造業的辛苦,房地產行業的錢肯定更好賺。特別是上世紀60年代後期,香港房價、地價經曆了一輪大跌,李嘉誠卻逆勢囤積了大量房產、土地。1970年代初,他已經積攢下630萬呎(59萬平米)的樓麵資產。
1971年,李嘉誠創辦長江置業,正式入局地產;1972年,改名為長江實業,並在彼時那輪港股大牛市中掛牌上市,拿下港股編號“1號”——這至今仍舊是長江和記的代碼(0001.HK)。
1973年,石油危機、經濟蕭條、股市大跌,香港也難獨善其身。但長江實業卻選擇在地產的下行期入場,在房價回升時候出貨,李嘉誠手上資金也如滾雪球般不斷壯大。
這也形成了一種典型李嘉誠式的地產風格:買入地皮之後,往往不會急於進行開發,而是等待地產市場回暖、土地升值之後再開發上市。通過“捂地”賺取更為豐厚的利潤,這在經濟上行期,幾乎百試不爽。
1979年,長江實業已經成為香港持有樓麵資產最多的地產商。地產富商的李嘉誠開始瞄準了香港的核心產業——港口。
1979年9月,李嘉誠通過長江實業,從匯豐銀行處以6.39億港元價格,收購英資第二大洋行和記黃埔22.4%的股權——這是匯豐銀行在1973年股災之後,作為“白衣騎士”入局獲得的。
和記黃埔最有價值的資產,就包括黃埔船塢和它的港口運營業務:香港國際貨櫃碼頭公司。
李嘉誠持續增持和記黃埔股份,至1980年底,長江實業持有的和黃股權已增至41.7%。1981年1月,李嘉誠正式出任和黃董事局主席,成為首位入主英資大洋行的華商。
這是李嘉誠人生與事業最重要的裏程碑。
1981年,李嘉誠成為太平紳士,拿到當時香港“上流社會”的門票;李嘉誠身穿藍紅色的超人緊身服的畫像,成為《遠東經濟評論》的封麵——“李超人”的名字正是由此而來。
李家港口帝國的生意經
當然,做生意,最大化利潤仍是首要考量。
以位於九龍紅磡的黃埔船塢為例,這塊市中心的沿海土地,在李嘉誠接手後被開發為房地產項目,就是如今香港“十大藍籌屋苑”之一的黃埔花園。
船塢變樓盤,也是香港地產史上一個有趣的現象。受土地所有製、地形等因素影響,香港島和九龍地區適合地產開發的大塊土地並不多,對岸港島太古船塢的土地,也被開發成了一處大樓盤——太古城。
黃埔船塢的港口業務,香港國際貨櫃碼頭公司,至今依然運營,而且仍是香港最大的碼頭運營商。不過,香港國際貨櫃碼頭公司目前屬於長江和記旗下另一主體“和記港口信托”,不在此次大出售之列。
運營香港國際貨櫃碼頭公司,讓李嘉誠摸清了港口的生意邏輯。
盡管投資規模大、回報周期長,且易受經濟周期波動影響。但港口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關鍵節點,屬於不可複製的有限資源。而樞紐型碼頭,更是能持續產生現金流的好生意。
找到了好生意,賺大錢的方法就是擴大規模。
1991年,和記黃埔收購英國最大集裝箱碼頭費利克斯托港,開始全球港口布局。1994年和記港口公司成立,進一步加速了全球“買買買”的步伐。
長期以來,港口業務都是李嘉誠的核心資產,其全球布局更是李嘉誠商業帝國的重要標誌。例如,長江和記在1997年拿下了巴拿馬運河兩端兩個港口的特許經營權,並在2021年將經營權延長至2047年。
截至最新的2024年財報,長江和記(2015年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合並而成)已在全球24個國家的53個港口擁有295個泊位——除了其中內地、香港港口之外,這構成了這次待價而沽的港口資產包。
從財報來看,港口、零售、基建、電信,是目前長江和記四大核心業務板塊。
2024年財報中,長江和記總資產減去總負債為831.37億美元——而根據3月4日的公告,此次打包出售的港口資產,扣除債務後為142.12億美元,占前者的17.1%。而同期港口業務(包括中國和海外)合並貢獻的收入隻占長江和記收入的9%。
這種資產占比與收入貢獻之間的不匹配,或許是推動李嘉誠出售經營了幾十年的港口資產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運營港口的相較於電信、零售等業務也更加複雜、“笨重”,疊加地緣環境不確定性,這些或許都是李嘉誠決心出售港口資產的考量。
放長線,釣大魚,但再長的線,也有收竿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