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8日消息,在近期舉辦的“X Takeover”活動上,埃隆·馬斯克收到的一份特殊禮物——一塊刻有“信念”的磚。現場的主持人講到:“觀眾為你贈送了一塊象征性的‘磚塊’,上麵刻著:‘這塊磚在精神上會飛翔,因為你讓不可能成為現實’”。
這場活動,是由特斯拉矽穀車主俱樂部主辦的年度盛會,馬斯克再一次以線上的方式現身,連續第二年與粉絲們展開對話。他分享了SpaceX、特斯拉、Neuralink、xAI及X平台的最新進展與未來願景。
他講述了星艦的瘋狂工程如何將不可能推進現實、關於擎天柱機器人的最新迭代和規劃、並暢想了通用人工智能、腦機接口、人機共生的未來,以及人類如何在“AI+機器人”的新時代尋找生活的意義。
以下是馬斯克訪談內容摘要:
01.星艦的工程挑戰與進展
問:星艦是有史以來最具雄心的火箭,哪些方麵比預期更困難?下一個重要裏程碑是什麽?
馬斯克:我從一開始便預判到項目的各個環節都會極具挑戰性,因此實際進展並未出現超出預期的困難。星艦在諸多方麵都堪稱一項瘋狂的工程。其推力達到土星五號登月火箭的2.5倍,未來版本將提升至3倍。要知道,土星五號曾是人類曆史上體型最大的火箭與飛行載體。與土星五號相比,星艦的推力是其3倍,重量約為其2倍,而它的目標是實現完全且快速的重複使用,這無疑是一項極端艱巨的工程挑戰。
在我們最初探討星艦項目時,不僅外界普遍認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即便在公司內部,提及此事也常遭調侃,被視作異想天開。如今,我們已從“不可能”的階段邁入“隻是稍晚實現”的階段。而將“不可能”轉化為“稍晚達成”,正是我的專長所在。
我建議對該項目感興趣的人士,可以前往南德克薩斯州的星際基地(Starbase)參觀,那裏宛如一片“魔法之地”,矗立著巨型火箭。不少參觀者都表示深受震撼。基地緊鄰主幹道,人們可以近距離感受火箭與工廠的宏偉規模。
目前,項目中最困難的部分正如我所預期的,是研發完全可重複使用的軌道熱防護盾。這是人類從未實現過的技術。傳統熱防護盾屬於消耗性設備,例如航天飛機的熱防護盾,每次飛行後都會損耗大量隔熱瓦,必須經過翻新才能再次使用。迄今為止,既沒有任何機構研發出完全可重複使用的軌道熱防護盾,也沒有任何團隊造出完全可重複使用的軌道火箭。
獵鷹9號(Falcon 9)是首個實現助推器常規重複使用且具備經濟合理性的火箭。對星艦而言,除了解決熱防護盾問題,還需實現上層飛船的著陸,並通過“巨型金屬機械臂”(昵稱“筷子”)完成捕獲。這一場景仿佛科幻電影中的畫麵,要捕獲的竟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飛行載體。我預計最快於今年,最遲明年上半年實現飛船回收。
此後,我們將進一步優化技術,使星艦與助推器不僅能夠重複使用,更能實現完全且快速的重複使用,從而將每噸有效載荷的發射成本降至低於獵鷹1號(Falcon 1)的水平。屆時,運送100噸有效載荷進入軌道的成本,將低於獵鷹1號運送半噸載荷的成本。這是因為我們僅需補充燃料與氧化劑,而非重建火箭。值得一提的是,推進劑中大部分是氧氣,約80%為液態氧,20%為燃料。
問:星艦接下來麵臨的技術挑戰是什麽?
馬斯克:在實現完全可重複使用後,下一個重大挑戰是軌道加油。它類似空中加油,但需在軌道環境中進行,核心是轉移液態氧(而非燃料)。這需要兩艘星艦完成對接,將推進劑從一艘轉移至另一艘,未來甚至可能轉移至軌道推進劑倉庫。這聽起來似乎並不複雜,但實際操作極具挑戰性,目前尚無任何機構嚐試過。即便像獵鷹9號助推器的常規重複使用技術,盡管我們已證明其價值,至今仍未被行業廣泛跟進。軌道加油並非不可能,但難度極高,目前仍是未涉足的領域。
02.火星城市的願景與意義
問:火星上的自給自足城市會是什麽形態?需要多少人口?其經濟與治理模式將如何設計?
馬斯克:治理模式將由火星居民自主決定。我們雖有一些火星城市的藝術概念圖,但具體細節尚未明確。在火星實現 “地球化改造”(terraforming)、允許人類露天生活之前,初期居民需居住在玻璃穹頂或類似封閉設施中,外出必須穿戴火星宇航服。
我想先說明建設火星城市的意義。有人會問:為何不專注於地球?我的觀點是,人類99%的精力應投入地球,但1%需用於推動文明走向星際、成為多行星物種。
這包含兩重意義:一是防禦性價值。若地球遭遇重大災難,如世界大戰、類似滅絕恐龍的隕石撞擊,我們需確保人類意識的火種不熄滅,保障生命與意識的延續。其他物種無法將生命拓展至其他星球,而人類有能力為它們實現這一點。
其次是激勵性價值。生活不應僅局限於解決問題,更需要令人振奮、值得為之奮鬥的目標。火星探索如同阿波羅計劃,即便未親身登月,人們也能通過它感受到人類的偉大成就。探索宇宙本質本身,即便無需親身前往火星,也足以振奮人心。
問:SpaceX會成為一家星際公司嗎?有相關計劃嗎?
馬斯克:希望如此,但這或許不會在我的有生之年實現。不過,它最終會成為一家星際公司。
03.Robotaxi與特斯拉電動車戰略
問:關於特斯拉的Robotaxi平台,將如何與特斯拉現有車型共存?Cybercab會取代Model 3嗎?原因是什麽?
馬斯克:Cybercab采用雙座設計,不會取代Model 3和Model Y。後兩者具備四座或六座能力,可滿足多人出行需求;而Cybercab更適合1-2名乘客。我們還計劃推出大型電動車,但此處並非新品發布場合,不便詳述。
問:特斯拉會擁有大規模Robotaxi車隊嗎?私人車主何時能加入特斯拉的共享網絡?
馬斯克:是的,特斯拉會保有部分車隊,但也將開放給私人車主參與。它類似Uber與Airbnb的結合模式,車主可自主決定加入或退出,同時特斯拉也會直接運營部分車輛。
問:若Robotaxi取得成功,特斯拉如何應對“製造最優汽車卻可能需要更少汽車”的矛盾?
馬斯克: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作為上市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我需謹慎表態。往往最有趣的問題,恰恰是我無法直接回應的。
問:全自動駕駛(FSD)的部署進展如何?
馬斯克:全自動駕駛技術正在推進,計劃於今年晚些時候在美國多個城市部署,明年有望擴展至更多國家。在舊金山灣區,人們對奧斯汀的進展(指特斯拉在奧斯汀啟動自動駕駛出租車試點服務)頗有“錯失恐懼”(FOMO)。目前Robotaxi應用的地理圍欄限製嚴格,這一過程充滿趣味。做事過程應更靈活,不必拘泥形式。
問:Roadster項目的當前開發狀態如何?
馬斯克:我們計劃於今年年底展示Roadster原型車。該車型對公司財務影響有限,因其規模較小,但設計極具亮點。預計最快今年底、最遲明年初可進行演示。
04.擎天柱(Optimus)人形機器人的潛力與規劃
問:你曾表示,擎天柱可能比特斯拉整個電動車業務更具價值。從當前到廣泛部署,其路線圖是什麽?
馬斯克:這個問題涉及公司價值,較為敏感。目前第三版擎天柱的設計已適配量產,與第二版幾乎完全不同。我們麵臨選擇:是生產數千台第二版機器人,還是暫停並專注於更優的第三版?我認為第三版是正確選擇。計劃明年大幅擴大產能,不過年底產量可能僅為數百台,而非數千台。
擎天柱的潛在市場規模可能達到200億甚至500億台。幾乎每個人都希望擁有一台類似C3PO或R2-D2(科幻電影《星球大戰》中的兩款標誌型機器人)的機器人,但功能會更強大。假設每年生產10億台,每台成本降至2萬美元,年收入可能達到30萬億美元。這是一個長期目標,但其潛力巨大。擎天柱不僅極具吸引力,功能也將遠超C3PO和R2-D2,實用性極強。
問:特斯拉的AI技術如何應用於擎天柱?
馬斯克:擎天柱采用與汽車相同的自動駕駛計算機(AI4,第四代自動駕駛硬件,用於支持特斯拉的全自動駕駛),未來將升級至AI5(特斯拉的下一代自動駕駛硬件),電池組也與汽車類似。電動車與擎天柱的AI技術有諸多共通之處,但手部設計仍是主要瓶頸。我堅信,擎天柱將成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產品。
問:擎天柱將在哪些領域產生最大影響?具體應用場景是什麽?
馬斯克:初期將聚焦高價值場景,例如為需要大量醫療護理的人群(如四肢癱瘓患者)提供全天候協助,這將徹底改變他們的生活;此外,還可用於危險或重複性高的任務,降低人員傷亡風險。這些是初期的核心應用方向。
問:十年後,全自動駕駛(FSD)與擎天柱哪個更具變革性?
馬斯克:顯然是擎天柱。這個問題很簡單,盡管全自動駕駛也極具挑戰性。
05. AI與Grok的使命
問:你曾經提到,可能在今年或明年實現通用人工智能(AGI)。我們如何判斷AGI已達成?其初始階段會呈現何種形態?
馬斯克:我並不確定,但這或許會是一件大事,但其初期影響可能並不顯著。目前AI尚未能發明有用的新技術或發現新的物理規律,但這一能力終將實現。若Grok或其他AI變得比人類更聰明,人類將扮演何種角色?即便我不開發Grok,超智能的出現也是必然,因此我選擇參與其中,而非旁觀。
AI安全的核心在於最大化對真相的追求,並勇於承認錯誤並糾正。Grok在這方麵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對真相的追求不僅關乎安全,更能推動技術創新(如治愈癌症)。
未來,AI與機器人可能帶來經濟的極大繁榮,消除貧困,讓每個人都能獲取所需的產品與服務。但隨之而來的挑戰是,當機器人在多數領域超越人類時,人類如何尋找生活的意義。
問:你在AI領域的核心關注點是什麽?
馬斯克:重點是讓AI具備實用性、安全性,並對人類抱有善意,確保其對人類有益。這是最重要的目標。
問:AI的發展速度如何?你對此有何擔憂?
馬斯克:AI的發展速度堪比 “超音速海嘯”(Supersonic Tsunami),是我見過最快的技術進步。即便見證過諸多技術變革,AI的增速仍令人驚歎。這聽起來或許有些可怕,但它確實超越了以往任何技術。AI與機器人的結合將是關鍵。
我擔憂的是,需確保AI與人類利益一致,保持友好與有益,避免出現類似《終結者》的負麵結局。我們必須保持警惕,確保AI的未來是積極的。
問:特斯拉的新目標是什麽?與AI有何關聯?
馬斯克:特斯拉最初的目標是加速可持續能源的發展,這一目標依然重要。我選擇它而非AI,是因為可持續能源僅有益處,例如清潔空氣與能源可持續性。AI則是一把雙刃劍,但它很可能帶來巨大繁榮,甚至解決所有疾病。
我們需保持謹慎,不可自滿,甚至應帶有一絲偏執,以確保AI帶來積極未來。從特斯拉的股價來看,全自動駕駛與擎天柱可能使公司估值達到20-30萬億美元,實現20-30倍的增長。方舟投資(ARK Invest)的分析值得參考,其過往預測較為準確。這需要大量努力,但如果執行得當,這一結果是可能的。
06. Neuralink將與Grok、擎天柱整合
問:Neuralink的長期願景是什麽?它是一家醫療公司,還是人機共生的開端?
馬斯克:Neuralink首先是一家醫療技術公司,其首要目標是幫助四肢癱瘓患者通過意念控製手機或電腦。目前已有8名患者使用其設備,效果良好,用戶反饋積極,計劃年底將用戶數量增至20名。
明年,Neuralink將推出Blindsight植入物,通過直接刺激視覺皮層,幫助完全失明者(即使失去雙眼及視神經)恢複視力。現階段的重點是解決嚴重的醫療問題,證明技術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未來,Neuralink 可能實現“賽博增強”(Cybernetic Enhancement),大幅提升人類智能與通信速度,甚至實現記憶上傳以保存自我意識,或下載至機器人、克隆體中。這聽起來如同科幻,但並非不可能,且相關技術將向所有人開放,而非僅限精英階層。
問:Neuralink與Grok如何整合?
馬斯克:Grok能夠直接解讀Neuralink傳輸的腦信號,無需轉化為語言,這將大幅提升效率。例如,複雜概念或圖像可直接傳輸,類似於概念層麵的“心靈感應",極大改善人類溝通。人類大腦在將複雜思想轉化為語言的過程中會丟失大量信息,而Neuralink可實現完整概念的直接傳遞。若雙方均植入Neuralink,複雜思想可直接交流,無需壓縮為簡短語句。
問:Neuralink能解決哪些問題?麵臨哪些技術難題?
馬斯克:Neuralink是一種通用輸入輸出設備,理論上可解決任何腦部或神經相關問題,包括視力、聽力、嗅覺障礙,運動能力喪失(如中風導致的手臂癱瘓),癲癇,精神分裂症等。原則上,任何感官或腦損傷均可通過其解決。
目前不存在明顯的技術障礙,但植入人體需極度謹慎,確保無損傷與副作用。我們正與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密切合作,以確保安全性與合規性。不同問題需適配不同的設備變體:例如,運動皮層植入物用於控製功能,視覺皮層植入物用於恢複視力(後者需要更深的電極,且以 “寫入” 信號為主,而非 “讀取”)。
我們在猴子身上進行了三年測試,效果良好,動物得到了妥善照料。我們飼養猴子的設施被美國檢查員評為其職業生涯中見過的最佳猴舍。這些猴子與人類相似,喜歡玩遊戲、吃零食,例如我們的猴子佩奇(Paige)會邊喝香蕉奶昔邊玩遊戲,完全出於自願,而非被迫。
問:Neuralink與擎天柱的開發有何交叉之處?
馬斯克:擎天柱的研發讓我深入思考人體的運作機製,尤其是手部的複雜性。人體設計極為精妙,但脊椎問題常導致背痛,而Neuralink也可解決這一問題。
手部的機電設計是整個身體中最複雜的部分之一。它前臂的肌肉通過肌腱如操控木偶般控製手指,這一結構啟發了擎天柱的手部設計。幾乎所有控製手部的肌肉都位於前臂,通過肌腱拉動手指,類似木偶戲的原理。擎天柱的研發讓我重新認識到人體設計的精妙,盡管某些部分(如脊椎)仍有改進空間。
07. X平台的轉型與目標
問:五年後,X平台的目標是什麽?
馬斯克:X已從Twitter時期的短文本與兩分鍾視頻,進化為支持四小時視頻與長文本的全模態平台,用戶甚至可以在上麵撰寫小說。我們正在改進Xhat係統(X計劃推出的全新通信係統),支持加密音視頻通話,其安全性達到即使有人用槍指著我,我也無法讀取你的消息的程度。
Xinace支付係統將在數月內推出測試版,目前已在公司內部測試。X的核心目標是確保法律框架內的言論自由,並追求真相。“社區筆記”功能將糾正任何人的錯誤,無論是普通用戶還是美國總統,不過這種做法可能會導致X的廣告收入遭受損失。
當前算法仍有不足,例如重複推薦內容(如我曾被推薦400次悉尼.斯威尼的牛仔褲相關內容),但我們正在優化,旨在向用戶展示最有趣的信息。X正在穩步進步,未來有望滿足用戶的幾乎所有需求。
問:某些時候X的算法會顯得混亂,尤其是在Robotaxi地理圍欄擴展時。
馬斯克:確實,算法有時會過度推薦單一內容,例如將某一熱點事件重複推送20次。我們希望用戶能看到更多新鮮內容,算法正在改進,雖不完美,但趨勢向好。
問:X如何平衡信息真實性與用戶體驗?
馬斯克:X的目標是讓用戶了解真相。“ 社區筆記” (Community Notes,允許用戶對可能存在誤導性的內容進行注釋和評分,以抑製謠言傳播並促進共識形成)會糾正錯誤,無論當事人的社會影響力如何。Grok幫助用戶即時學習新知識(如新發明或公告),用戶可通過它分析時間線內容,甚至模仿自己的風格發帖,頗具趣味性。X雖不完美,但比其他社交媒體更可信,我們在不斷改進,過程中或許會有起伏,但整體趨勢向好。
08. AI時代的人類角色與意義
問:在能源充裕、機器人勞動與AGI主導的世界中,人類將扮演何種角色?如何避免生活失去意義?
馬斯克:這是一個我仍在思考的難題。未來,人類智能、機器智能與機器人將深度交織,類似自行車或汽車增強人類能力的方式。即便汽車比人跑得快,跑步比賽依然有意義。比如說,Neuralink可提高人機通信帶寬,實現更緊密的共生,讓AI更好地理解人類需求。
在未來,AI可能將經濟規模擴大十倍以上,消除貧困,讓每個人都能獲取所需的產品與服務。但挑戰在於,當機器人在多數領域超越人類時,人類如何尋找生活的意義。
所以我希望通過Neuralink增強人類智能,實現與AI的共生,或許能解決這一問題。蒸汽機時代也曾引發類似的擔憂,但人類最終找到了新的價值。未來可能是人機智能的融合。我認為,未來80%-90%的可能性是美好的,但需警惕那10%的 “終結者” 風險。
問:若人類的努力不再是生存或生產力的必需,社會將如何發展?
馬斯克:若人類與AI實現共生、融合人機智能,或許能解決那些看似無關緊要卻有意義的問題。例如,騎車或開車能增強人類的移動能力,但不會剝奪跑步的意義。Neuralink可增強人類智能,改善與AI的共生關係,確保人類不被取代。這是一個哲學問題,我仍在探索答案,但人機融合似乎是目前最合理的方向。
問:你對當今人類文明與個人生活有何期望?
馬斯克:我認為,當下是人類曆史上最有趣的時刻,且每個月都愈發令人振奮。能見證這些變革,我感到十分幸運。曆史上沒有任何時期比現在更值得關注,我們有幸生活在這個時代,目睹這些激動人心的事件發生。
問:觀眾為你贈送了一塊象征性的 “磚塊”,上麵刻著:“這塊磚在精神上會飛翔,因為你讓不可能成為現實(This brick does fly in spirit because you have made the impossible happen)”,你對此有何感想?
馬斯克:感謝你們,這份禮物意義非凡。它的價值不在於重量,而在於其中蘊含的信念。你們相信我能將不可能變為現實,這讓我深受觸動。我會繼續努力,讓“磚塊飛翔”,激勵更多人追求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