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蜱蟲,正在“城市化”,傳播的不止是“病”

蜱蟲,正在“城市化”,傳播的不止是“病”

文章來源: 丁香醫生 於 2025-07-22 20:24:25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2024 年夏,王女士在發熱三天後被緊急送醫。

入院時體溫幾近 40℃,意識模糊,血小板降至臨界值。她沒有基礎疾病,也沒有出遠門,更未踏入山區或林地。

初步診斷是感染性敗血症,抗生素治療卻幾乎無效。

第五天,病情急轉直下。

家屬正準備簽字轉入 ICU 時,一位經驗豐富的傳染科醫生在她耳後發現了一個小黑點。

不起眼,甚至像一顆色素痣。

但放大鏡下,它有著六條腿、一張螯口——是一隻

左滑,看真凶

?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後續檢測結果證實,她感染的是「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SFTSV),一種近年來在中國多地報告的蜱媒病毒。

王女士沒有去過野外。「外出」的——是她家的狗。

就在發病前幾天,她帶著狗狗在小區草地玩耍。那天回家後,狗也隻是不時抓耳朵,沒人多想。直到醫生細問病史,家屬才想起這個細節。

這並非特例,也不是偶然。

蜱蟲,正在「城市化」

蜱蟲,不算是我們很熟悉的「蟲」。

小到芝麻粒大小,不像蚊子那樣能夠飛行,不像跳蚤一樣擅長跳躍,卻正以一種極其隱秘、緩慢卻高效的方式,成為需要被注意的「公共衛生問題」。

圖片來源:文獻

過去,我們認為蜱蟲隻活躍在林區、牧區、山區。而現在,它們的版圖早已擴張。

隨著城市綠化改善,濕潤的草叢、灌木、公園、綠化帶,正變成蜱蟲理想的藏身之處——它們在「成功城市化」。

例如,《中國疾控中心周刊》今年的一項研究就指出,城市環境中蜱媒病的多樣性與流行程度,已可與非城市環境中觀察到的程度相媲美。

在南京市的一項調查中,研究者在郊野公園捕獲的蜱蟲居然數量最多(50 隻),其次,才是農村自然村周邊(47 隻)和荒坡草地(33 隻),林地反而最少(2 隻)。

2023 年,還有研究者對上海黃浦區公園的蜱分布進行了調查,也檢出不少蜱蟲:2023 一年內共捕獲蜱蟲 1019 隻,其中 6 月底為密度高峰。

圖片來源:文獻

其中,枯葉監測點的蜱蟲密度,遠高於草地處。

研究者布的枯葉、草地監測點

圖片來源:文獻

在浙江衢州城市公園采集的蜱蟲中,萊姆病(常出現紅斑、發燒、頭痛、關節疼痛等)病原體——伯氏疏螺旋體的陽性率高達 13.1%。

蜱蟲,就在城市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縫隙中。

蜱蟲傳播的,不止是「病」

目前我國已發現約 125 種蜱蟲,蜱媒病,也正在成為城市傳染病統計中的「新常客」。

最具代表性的,是SFTS(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

2009 年,湖北、河南農村地區首次爆發這種新型傳染病,患者普遍出現急性發熱、原因不明的血小板減少、胃腸道症狀等,初期病死率高達 30%。

其病原體 SFTSV 的媒介,正是我國廣泛分布的長角血蜱。

此次感染,被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圖片來源:文獻

而這,隻是開始。

2015 年以前的長達 35 年間,我國僅報告 15 種蜱媒病;而過去十年(2015~2025 年),新發蜱傳疾病已達 28 種,是前 35 年的近兩倍。

這些新發病原包括:

● 病毒:11 種

● 立克次體:10 種

● 原蟲:3 種

● 無形體、埃立克體、螺旋體:1 種、1 種、2 種

而與之對應的蜱媒疾病,已在全國多個省份廣泛分布。

28 種新發蜱傳病原體廣泛分布多省

圖片來源:文獻

這是一次無聲的入侵。

蜱蟲叮咬帶來的,不隻是紅腫和瘙癢,還可能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高熱與昏迷,是係統性免疫紊亂後的多器官損傷,甚至是被誤診、延誤的致命危機。

圖片來源:網絡

狗狗,是它的「順風車」

蜱蟲不靠自己「橫行城市」,它行動遲緩、脆弱,卻懂得「搭便車」。

城市綠化為它們提供了「第一落點」,而真正幫它「穿城而過」,甚至「登堂入室」的,可能是城市中大量的寵物狗:

● 狗狗在公園、小區草地上撒歡,蜱蟲悄然鑽進毛發;

● 狗回到家,在沙發、床鋪上與人親昵;

● 蜱蟲趁機從狗轉移到人,潛伏於耳後、頸後、腋下等自查盲區。

潛伏在狗狗身上的蜱蟲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城市狗狗越來越多。

2024 年,中國城鎮寵物犬的數量已超過 5 千萬隻。它們與人類朝夕相處,許多甚至與主人。共享床鋪沙發。

但即便每天灑掃、狗狗定期洗澡、地板一塵不染,蜱蟲也未必知難而退。

它會趁機咬住我們的一塊皮膚,潛伏數十小時不動,像一枚穩固的黑色紐扣。

即便是定期使用驅蟲藥,也無法做到百分之百杜絕蜱蟲叮咬,尤其是在草地、灌木等高風險區域遛狗時。

圖片來源:網絡

更可怕的是:你幾乎察覺不到它。

蜱蟲唾液中含有抗凝和麻痹物質,叮咬過程悄無聲息。一旦被發現,它可能已完成了一次「無聲注毒」。

我們對蜱蟲最大的誤判,不是低估了它的危險,而是根本會忘記它的存在。

家有狗狗,如何防蜱?

任何沒有采取有效防護的狗狗,都可能是蜱蟲潛在的「順風車」。

所以,我們與蜱蟲的博弈,靠的不是運氣,而是準備。

1. 遛狗前:

● 避開草叢、灌木密集區域,尤其春夏季蜱蟲活躍期;

● 給狗狗穿遛狗服,減少狗狗皮膚暴露。

2. 遛狗後:

● 蜱蟲附著一段時間後才可能傳播病原,及時發現與清除是關鍵;

● 仔細檢查狗狗耳後、眼周、脖頸、肘窩、腹側、腳趾縫、尾根等重點區域;

● 同時檢查自己:尤其頭、頸後、腋下、腰側等「盲區」。

圖片來源:CDC

● 檢查技巧:

1??備個放大鏡(優選)

2??手機的「放大鏡」功能,也可以輔助查看。

打開手機「放大器」

選擇「濾鏡」-「反轉」

添加「濾鏡」,點擊「完成」

然後,就可以清楚看到狗狗的毛發。

左滑,查看操作圖片

3. 日常防護:

● 定期使用驅蟲產品;

● 控製狗狗上床、上沙發頻率,尤其在春夏季;

● 定期清潔狗窩、地毯、軟墊等可能藏蜱區域;

●有孩子的家庭,務必提醒孩子不要與遛狗回來,還未檢查過的狗狗貼臉親昵、共用被褥。

如果真的被咬了,千萬不要用手直接拔蜱蟲!它的口器可能斷裂,殘留在皮膚裏引發感染。

正確做法是:戴上手套,用尖頭鑷子夾住蜱蟲頭部,貼近皮膚、順時針旋轉緩慢拔出(擔心也可以去急診)。

一般來說越早移除蜱蟲,被感染的風險也就越小。

不過要是發現了這些情況,趕緊去看醫生:

出現不適症狀或被咬處的紅斑持續性擴大;

口器殘留無法進一步取出;

傷口感染;

感覺蜱蟲附著已經超過 24 小時。

就診時主動告知醫生:「有養狗史」 + 「曾接觸草地」 + 「疑似蟲咬」。

這些信息可能直接決定醫生是否考慮到蜱蟲相關疾病,從而避免誤診延誤。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城市不是隻有鋼筋水泥。你以為的安全綠地,可能隱藏著複雜的生態鏈。

蜱蟲不是毒蛇,不是咬了就一定立刻致命,也不是每次叮咬都會發病。

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被咬過,也不了解它可能傳播的疾病。一旦真的發病,初期症狀又容易被誤判為普通感染,導致延誤治療。

所以,蜱蟲的危險,從來不在於它多凶猛,而在於我們對它的一無所知。

多一點了解,就多一分主動權。

它不可怕,怕的是我們毫無準備。

現在正值蜱蟲高發季。

如果你身邊有人養狗、有小孩、喜歡露營、熱衷戶外,請把這篇文章轉發給他——

讓更多人,遠離那個毫不起眼、卻可能帶來嚴重後果的小黑點。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2)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海嘯淹沒俄港口小鎮!空拍畫麵曝光
首波海嘯抵夏威夷!機場停飛,加油站塞爆,避難所全開放
演唱會偷情事件男主起訴Coldplay,稱視頻毀了他的生活
不結婚的年輕人,又“殺死”一個行業
有一些人,賣掉了他們唯一的房子




24小時討論排行

淫魔女友:不豁免就不開口 川普:克林頓去過28次
女子北京地鐵怒斥沒人讓座 一口一個"在美國"引眾怒
特朗普正在贏得貿易戰?這對美國經濟意味著什麽
民調:特朗普支持率下跌,創第二任期以來最低水平
貝森特:若中國繼續購買俄羅斯石油,可能麵臨高額關稅
辣眼!釋永信親吻李湘畫麵曝光 曝在鄭州養女大學生
種種跡象表明,特朗普要對普京下狠手了?
加沙: 專家警告稱最嚴重的飢荒正在上演
這位著名MAGA人物 與建製派共和黨人分道揚鑣!
釋永信翻車,讓多少美國人信仰崩塌?
武漢大學圖書館誣告事件,放大了這個時代的悲哀
美國政治生態演變 當特朗普的權撞疼了馬斯克的錢
川普稱與韓國達成貿易協議 將對韓征收15%關稅
川普宣布對印度征25%關稅 並對購買俄能源實施懲罰
全球豪賭固態電池,中國能否勝出?
彭博:習近平將政治遺產和中國經濟 和大壩捆在一起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蜱蟲,正在“城市化”,傳播的不止是“病”

丁香醫生 2025-07-22 20:24:25

2024 年夏,王女士在發熱三天後被緊急送醫。

入院時體溫幾近 40℃,意識模糊,血小板降至臨界值。她沒有基礎疾病,也沒有出遠門,更未踏入山區或林地。

初步診斷是感染性敗血症,抗生素治療卻幾乎無效。

第五天,病情急轉直下。

家屬正準備簽字轉入 ICU 時,一位經驗豐富的傳染科醫生在她耳後發現了一個小黑點。

不起眼,甚至像一顆色素痣。

但放大鏡下,它有著六條腿、一張螯口——是一隻

左滑,看真凶

?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後續檢測結果證實,她感染的是「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SFTSV),一種近年來在中國多地報告的蜱媒病毒。

王女士沒有去過野外。「外出」的——是她家的狗。

就在發病前幾天,她帶著狗狗在小區草地玩耍。那天回家後,狗也隻是不時抓耳朵,沒人多想。直到醫生細問病史,家屬才想起這個細節。

這並非特例,也不是偶然。

蜱蟲,正在「城市化」

蜱蟲,不算是我們很熟悉的「蟲」。

小到芝麻粒大小,不像蚊子那樣能夠飛行,不像跳蚤一樣擅長跳躍,卻正以一種極其隱秘、緩慢卻高效的方式,成為需要被注意的「公共衛生問題」。

圖片來源:文獻

過去,我們認為蜱蟲隻活躍在林區、牧區、山區。而現在,它們的版圖早已擴張。

隨著城市綠化改善,濕潤的草叢、灌木、公園、綠化帶,正變成蜱蟲理想的藏身之處——它們在「成功城市化」。

例如,《中國疾控中心周刊》今年的一項研究就指出,城市環境中蜱媒病的多樣性與流行程度,已可與非城市環境中觀察到的程度相媲美。

在南京市的一項調查中,研究者在郊野公園捕獲的蜱蟲居然數量最多(50 隻),其次,才是農村自然村周邊(47 隻)和荒坡草地(33 隻),林地反而最少(2 隻)。

2023 年,還有研究者對上海黃浦區公園的蜱分布進行了調查,也檢出不少蜱蟲:2023 一年內共捕獲蜱蟲 1019 隻,其中 6 月底為密度高峰。

圖片來源:文獻

其中,枯葉監測點的蜱蟲密度,遠高於草地處。

研究者布的枯葉、草地監測點

圖片來源:文獻

在浙江衢州城市公園采集的蜱蟲中,萊姆病(常出現紅斑、發燒、頭痛、關節疼痛等)病原體——伯氏疏螺旋體的陽性率高達 13.1%。

蜱蟲,就在城市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縫隙中。

蜱蟲傳播的,不止是「病」

目前我國已發現約 125 種蜱蟲,蜱媒病,也正在成為城市傳染病統計中的「新常客」。

最具代表性的,是SFTS(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

2009 年,湖北、河南農村地區首次爆發這種新型傳染病,患者普遍出現急性發熱、原因不明的血小板減少、胃腸道症狀等,初期病死率高達 30%。

其病原體 SFTSV 的媒介,正是我國廣泛分布的長角血蜱。

此次感染,被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圖片來源:文獻

而這,隻是開始。

2015 年以前的長達 35 年間,我國僅報告 15 種蜱媒病;而過去十年(2015~2025 年),新發蜱傳疾病已達 28 種,是前 35 年的近兩倍。

這些新發病原包括:

● 病毒:11 種

● 立克次體:10 種

● 原蟲:3 種

● 無形體、埃立克體、螺旋體:1 種、1 種、2 種

而與之對應的蜱媒疾病,已在全國多個省份廣泛分布。

28 種新發蜱傳病原體廣泛分布多省

圖片來源:文獻

這是一次無聲的入侵。

蜱蟲叮咬帶來的,不隻是紅腫和瘙癢,還可能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高熱與昏迷,是係統性免疫紊亂後的多器官損傷,甚至是被誤診、延誤的致命危機。

圖片來源:網絡

狗狗,是它的「順風車」

蜱蟲不靠自己「橫行城市」,它行動遲緩、脆弱,卻懂得「搭便車」。

城市綠化為它們提供了「第一落點」,而真正幫它「穿城而過」,甚至「登堂入室」的,可能是城市中大量的寵物狗:

● 狗狗在公園、小區草地上撒歡,蜱蟲悄然鑽進毛發;

● 狗回到家,在沙發、床鋪上與人親昵;

● 蜱蟲趁機從狗轉移到人,潛伏於耳後、頸後、腋下等自查盲區。

潛伏在狗狗身上的蜱蟲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城市狗狗越來越多。

2024 年,中國城鎮寵物犬的數量已超過 5 千萬隻。它們與人類朝夕相處,許多甚至與主人。共享床鋪沙發。

但即便每天灑掃、狗狗定期洗澡、地板一塵不染,蜱蟲也未必知難而退。

它會趁機咬住我們的一塊皮膚,潛伏數十小時不動,像一枚穩固的黑色紐扣。

即便是定期使用驅蟲藥,也無法做到百分之百杜絕蜱蟲叮咬,尤其是在草地、灌木等高風險區域遛狗時。

圖片來源:網絡

更可怕的是:你幾乎察覺不到它。

蜱蟲唾液中含有抗凝和麻痹物質,叮咬過程悄無聲息。一旦被發現,它可能已完成了一次「無聲注毒」。

我們對蜱蟲最大的誤判,不是低估了它的危險,而是根本會忘記它的存在。

家有狗狗,如何防蜱?

任何沒有采取有效防護的狗狗,都可能是蜱蟲潛在的「順風車」。

所以,我們與蜱蟲的博弈,靠的不是運氣,而是準備。

1. 遛狗前:

● 避開草叢、灌木密集區域,尤其春夏季蜱蟲活躍期;

● 給狗狗穿遛狗服,減少狗狗皮膚暴露。

2. 遛狗後:

● 蜱蟲附著一段時間後才可能傳播病原,及時發現與清除是關鍵;

● 仔細檢查狗狗耳後、眼周、脖頸、肘窩、腹側、腳趾縫、尾根等重點區域;

● 同時檢查自己:尤其頭、頸後、腋下、腰側等「盲區」。

圖片來源:CDC

● 檢查技巧:

1??備個放大鏡(優選)

2??手機的「放大鏡」功能,也可以輔助查看。

打開手機「放大器」

選擇「濾鏡」-「反轉」

添加「濾鏡」,點擊「完成」

然後,就可以清楚看到狗狗的毛發。

左滑,查看操作圖片

3. 日常防護:

● 定期使用驅蟲產品;

● 控製狗狗上床、上沙發頻率,尤其在春夏季;

● 定期清潔狗窩、地毯、軟墊等可能藏蜱區域;

●有孩子的家庭,務必提醒孩子不要與遛狗回來,還未檢查過的狗狗貼臉親昵、共用被褥。

如果真的被咬了,千萬不要用手直接拔蜱蟲!它的口器可能斷裂,殘留在皮膚裏引發感染。

正確做法是:戴上手套,用尖頭鑷子夾住蜱蟲頭部,貼近皮膚、順時針旋轉緩慢拔出(擔心也可以去急診)。

一般來說越早移除蜱蟲,被感染的風險也就越小。

不過要是發現了這些情況,趕緊去看醫生:

出現不適症狀或被咬處的紅斑持續性擴大;

口器殘留無法進一步取出;

傷口感染;

感覺蜱蟲附著已經超過 24 小時。

就診時主動告知醫生:「有養狗史」 + 「曾接觸草地」 + 「疑似蟲咬」。

這些信息可能直接決定醫生是否考慮到蜱蟲相關疾病,從而避免誤診延誤。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城市不是隻有鋼筋水泥。你以為的安全綠地,可能隱藏著複雜的生態鏈。

蜱蟲不是毒蛇,不是咬了就一定立刻致命,也不是每次叮咬都會發病。

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被咬過,也不了解它可能傳播的疾病。一旦真的發病,初期症狀又容易被誤判為普通感染,導致延誤治療。

所以,蜱蟲的危險,從來不在於它多凶猛,而在於我們對它的一無所知。

多一點了解,就多一分主動權。

它不可怕,怕的是我們毫無準備。

現在正值蜱蟲高發季。

如果你身邊有人養狗、有小孩、喜歡露營、熱衷戶外,請把這篇文章轉發給他——

讓更多人,遠離那個毫不起眼、卻可能帶來嚴重後果的小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