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讓陽光照入權力的錢袋子,才是避免“百萬耳環”的根本

讓陽光照入權力的錢袋子,才是避免“百萬耳環”的根本

文章來源: 老爸講科學 於 2025-05-21 19:18:19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讓陽光照入權力的錢袋子,才是避免“百萬耳環”的根本

18歲的黃楊鈿甜大概沒有想到,讓自己長期霸占熱搜榜的,不是自己飾演的新劇角色,而是曬在社交媒體的一張耳環照片。



近日,演員黃楊鈿甜因高調秀高價奢侈品耳環引發輿論海嘯。據網友爆料,黃楊鈿甜父親為四川雅安公務員,於是輿論迅速將焦點轉向其公職親屬的財產合法性。

雖然目前事件的最終結果並未水落石出,但這場輿論風暴再次印證了社會大眾對權力尋租的天然警惕,也暴露了公眾對於監督無門的集體焦慮。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現代文明國家,官員財產透明製度早已是政治倫理的標配,它如同一台CT機,讓權力階層的經濟脈絡無所遁形。

以新加坡為例,其廉潔神話堪稱一場外科手術式的製度革命。

同樣是華人社會,新加坡的反腐利器靠的既不是“包青天”也不是“海青天”,而是精密設計的財產公示機製——

首先,這個國家的每位公務員在入職時必須申報本人及配偶子女的全部資產,包括房產、股票、海外賬戶甚至古董收藏,申報數據同步錄入中央數據庫,廉政署隨時可調取任意官員十年內的財產變動曲線。

其次,官員在升遷前必須公示財產,接受全民檢舉。2011年,新加坡交通部長因隱瞞妻子名下的一套度假屋,在公示期被民眾舉報,最終引咎辭職。這種製度設計讓新加坡連續十年蟬聯全球清廉指數前五,公務員家庭開二手車住組屋反而成為身份象征。

北歐國家在公務員收入方麵的透明同樣值得借鑒。

瑞典早在1766年就立法賦予公民查閱官員納稅記錄的權利,首相的工資單、外交官的購物小票、警察局長的水電費賬單,在市政廳網站隨時可查。這種近乎變態的透明化倒逼出獨特的政治文化:某市長因購買打折西裝未申報差價,被媒體曝光後不得不召開新聞發布會解釋資金來源。

芬蘭更將財產公示與全民稅務係統深度捆綁,稅務局的算法能自動預警官員消費水平與申報收入的偏離值,2019年該係統曾鎖定某廳長女兒留學美國的異常支出,牽出其通過離岸公司洗錢的犯罪網絡。

東亞鄰國的製度演進也具備很高的參考價值。

韓國《公職人員倫理法》要求四級以上公務員必須公示家庭財產,總統候選人的資產清單會印成小冊子供選民對照。在“首爾之春”中奪得政權的全鬥煥,其家族曾試圖通過空殼公司轉移資產,但韓國的公示係統顯示其侄子名下的濟州島別墅三年增值400%,於是調查組順藤摸瓜挖出這位韓國前總統的秘密金庫。

2018年,越南通過修改憲法,將擴大申報範圍至副科級幹部,河內某區長申報兩套房產卻被穀歌地圖顯示其實際擁有五處庭院,網民據此製作的對比圖直接導致其被雙規。

這些案例表明,公示製度的核心不在於數據完美,而在於創造全民參與的監督生態。

美國近期雖然因其總統特朗普一係列匪夷所思的操作陷入混亂,但該國的公務員財產監督機製仍值得借鑒。在美國,聯邦官員不僅要向道德辦公室提交詳細財產報告,其數據還會與國稅局、FBI、證監會數據庫進行碰撞。假設某參議員申報的年薪為18萬美元,而其妻股票賬戶同期獲利200萬美元,係統將立即觸發紅色警報。

更厲害的是《海外賬戶稅收合規法案》,該法案要求全球金融機構自動報送美國公民的資產信息,曾經不可一世的國會議員在瑞士銀行的秘密賬戶,如今都成了反腐檢察官的電子證據。這套製度讓“史上最壕公務員”拜登的納稅單成為年度大戲,任何可疑的版稅收入或谘詢費都會遭到全民審查。

當然,陽光法案也會遭遇灰色地帶的博弈。日本議員曾以“隱私權”為由抵製財產公示,直到《政治資金規正法》規定瞞報者永久禁選;意大利黑手黨通過代持房產規避審查,反黑局為此建立全國不動產人臉識別係統;印度官僚發明“白手套”信托基金,監察部門則立法要求穿透披露最終受益人。

這些反腐攻防戰印證了透明製度的動態博弈本質——腐敗永遠在尋找製度縫隙,而反腐必須保持技術迭代。

當黃楊鈿甜的耳環在瞬間點燃十億人的監督熱情,說明社會已形成反腐的底層共識。在人性麵前,沒有天生的清官,也沒有絕對的防腐劑,唯有將權力關進製度的玻璃房,讓每個公務員的錢包都經得起放大鏡審視,才能終結“人前樸素演講,人後海外置業”的雙麵人生。

在這個攝像頭遍布街角,普通人隱私無所遁形的時代,要求公職人員人物放棄財產隱私算不得苛刻,畢竟,掌握公權力者的每一分錢,都應該是能曬在陽光下的幹淨錢。

查看評論(6)

24小時熱點排行

紐約時報:成都為何成了中國“最有幸福感城市”
美債大拋售主凶抓到了!不是外資不是債務失控是它
馬斯克宣布減少政治捐款,川普選戰失最大金主
賀建奎無法出境 新婚妻被拒入境中國 曬美國綠卡
諾獎得主:芬太尼危機在美泛濫,為何歐洲沒有?

24小時討論排行

美退出世衛組織 中國宣布提供5億美元 成最大金主
南海中業島:菲律賓居民對抗中國威脅的日常
高關稅撐不住 川普轟“吞下去”!沃爾瑪終於回應
川普縱容?俄放話:烏克蘭不談判就無條件投降
中國亮出“九天”空中母艦 競爭美國“死神”無人機的殺招?
川普生日閱兵細節:25輛M1坦克70架飛機7000士兵
川普3.0?川普兒:或許有朝一日會參選美國總統
川普“力挺”拜登,怒揭真正“毀國”黑手!
著名演員朱媛媛去世終年51歲,丈夫辛柏青發布訃告
耿爽聯合國舌戰美代表:你的發言與大家格格不入
報道稱殲-10擊落印度戰機,印巴衝突助推中國軍力信
震驚!移民法庭當庭吊銷身份 ICE探員現場抓人…
央視主播胡蝶口誤"兩國"遭起底 丈夫陸川是秦嵐舊愛
川普晤南非總統 突播視頻指南非白人遭“種族滅絕”
川普的“美麗大法案” 實際上更低效 更不公平 美國更承受不起
拜登遭質疑在任時已患癌 發言人:上次癌檢查為11年前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讓陽光照入權力的錢袋子,才是避免“百萬耳環”的根本

老爸講科學 2025-05-21 19:18:19
讓陽光照入權力的錢袋子,才是避免“百萬耳環”的根本

18歲的黃楊鈿甜大概沒有想到,讓自己長期霸占熱搜榜的,不是自己飾演的新劇角色,而是曬在社交媒體的一張耳環照片。



近日,演員黃楊鈿甜因高調秀高價奢侈品耳環引發輿論海嘯。據網友爆料,黃楊鈿甜父親為四川雅安公務員,於是輿論迅速將焦點轉向其公職親屬的財產合法性。

雖然目前事件的最終結果並未水落石出,但這場輿論風暴再次印證了社會大眾對權力尋租的天然警惕,也暴露了公眾對於監督無門的集體焦慮。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現代文明國家,官員財產透明製度早已是政治倫理的標配,它如同一台CT機,讓權力階層的經濟脈絡無所遁形。

以新加坡為例,其廉潔神話堪稱一場外科手術式的製度革命。

同樣是華人社會,新加坡的反腐利器靠的既不是“包青天”也不是“海青天”,而是精密設計的財產公示機製——

首先,這個國家的每位公務員在入職時必須申報本人及配偶子女的全部資產,包括房產、股票、海外賬戶甚至古董收藏,申報數據同步錄入中央數據庫,廉政署隨時可調取任意官員十年內的財產變動曲線。

其次,官員在升遷前必須公示財產,接受全民檢舉。2011年,新加坡交通部長因隱瞞妻子名下的一套度假屋,在公示期被民眾舉報,最終引咎辭職。這種製度設計讓新加坡連續十年蟬聯全球清廉指數前五,公務員家庭開二手車住組屋反而成為身份象征。

北歐國家在公務員收入方麵的透明同樣值得借鑒。

瑞典早在1766年就立法賦予公民查閱官員納稅記錄的權利,首相的工資單、外交官的購物小票、警察局長的水電費賬單,在市政廳網站隨時可查。這種近乎變態的透明化倒逼出獨特的政治文化:某市長因購買打折西裝未申報差價,被媒體曝光後不得不召開新聞發布會解釋資金來源。

芬蘭更將財產公示與全民稅務係統深度捆綁,稅務局的算法能自動預警官員消費水平與申報收入的偏離值,2019年該係統曾鎖定某廳長女兒留學美國的異常支出,牽出其通過離岸公司洗錢的犯罪網絡。

東亞鄰國的製度演進也具備很高的參考價值。

韓國《公職人員倫理法》要求四級以上公務員必須公示家庭財產,總統候選人的資產清單會印成小冊子供選民對照。在“首爾之春”中奪得政權的全鬥煥,其家族曾試圖通過空殼公司轉移資產,但韓國的公示係統顯示其侄子名下的濟州島別墅三年增值400%,於是調查組順藤摸瓜挖出這位韓國前總統的秘密金庫。

2018年,越南通過修改憲法,將擴大申報範圍至副科級幹部,河內某區長申報兩套房產卻被穀歌地圖顯示其實際擁有五處庭院,網民據此製作的對比圖直接導致其被雙規。

這些案例表明,公示製度的核心不在於數據完美,而在於創造全民參與的監督生態。

美國近期雖然因其總統特朗普一係列匪夷所思的操作陷入混亂,但該國的公務員財產監督機製仍值得借鑒。在美國,聯邦官員不僅要向道德辦公室提交詳細財產報告,其數據還會與國稅局、FBI、證監會數據庫進行碰撞。假設某參議員申報的年薪為18萬美元,而其妻股票賬戶同期獲利200萬美元,係統將立即觸發紅色警報。

更厲害的是《海外賬戶稅收合規法案》,該法案要求全球金融機構自動報送美國公民的資產信息,曾經不可一世的國會議員在瑞士銀行的秘密賬戶,如今都成了反腐檢察官的電子證據。這套製度讓“史上最壕公務員”拜登的納稅單成為年度大戲,任何可疑的版稅收入或谘詢費都會遭到全民審查。

當然,陽光法案也會遭遇灰色地帶的博弈。日本議員曾以“隱私權”為由抵製財產公示,直到《政治資金規正法》規定瞞報者永久禁選;意大利黑手黨通過代持房產規避審查,反黑局為此建立全國不動產人臉識別係統;印度官僚發明“白手套”信托基金,監察部門則立法要求穿透披露最終受益人。

這些反腐攻防戰印證了透明製度的動態博弈本質——腐敗永遠在尋找製度縫隙,而反腐必須保持技術迭代。

當黃楊鈿甜的耳環在瞬間點燃十億人的監督熱情,說明社會已形成反腐的底層共識。在人性麵前,沒有天生的清官,也沒有絕對的防腐劑,唯有將權力關進製度的玻璃房,讓每個公務員的錢包都經得起放大鏡審視,才能終結“人前樸素演講,人後海外置業”的雙麵人生。

在這個攝像頭遍布街角,普通人隱私無所遁形的時代,要求公職人員人物放棄財產隱私算不得苛刻,畢竟,掌握公權力者的每一分錢,都應該是能曬在陽光下的幹淨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