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保加利亞路遇的向日葵
濟南章丘的薔薇姑娘一事,不出意外,又有許多護鄉黨。他們的辯護理由很簡單,那裏就是交通要道,就是不該搞這些花裏胡哨的東西,打卡的人就是會堵塞交通。還有人體製病發作,說沒有報備就是不能畫,每個人都亂畫,那社會不就亂套了?
當然還少不了地域描述,比如看到作者的IP地址是廣東,就說南方又來黑山東。
我在山東長大,在青島老城區混了十幾年的孩子,熟悉老城裏每一條街道甚至每一個老庭院。我寫過兩本民國故居的書,青島占的比例最高。我愛這個地方,但一向最反感的就是那些護鄉黨。一個地方護鄉黨越多,就越說明這地方思維觀念落後。一個不斷唱衰自己的地方,反而會更發達。

年少時的青島老城區
沒有報備就不能畫,這是官方說法,出於各種需要。個人也采用這麽官方的表達方式,其實真的很符合人們對山東的刻板印象。
至於反感打卡,我也很不喜歡一窩蜂打卡的人,尤其是那種在“我在XX很想你”下麵打卡的人。但如果解決辦法就是一禁了之式的把牆塗幹淨,那不可能解決問題。
為什麽現在這麽流行一窩蜂的打卡?因為很多人喜歡隨大流,社交媒體擴大了這種心態,但這並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關鍵的其實是:美的地方太少了。所以一有好看的地方,就會一窩蜂。甚至很不好看很惡俗但某些人覺得好看的地方,也會一窩蜂——如果這些人有足夠的審美熏陶,就不會這樣。

這樣的城市不需要打卡,因為哪裏都很美
有人說,不報備就往牆上畫,如果人人都這麽做,那社會不就亂套了?其實,恰恰相反,如果真的在法律的框架之下,允許較大程度的自由創作,大家都見怪不怪,誰還會大老遠為了一幅牆畫打卡?
我所在的城市有個村子,村口有一大片稻田。在工業發展很早的珠三角,這樣的稻田確實挺稀罕,所以總有很多人來打卡,周邊還修了觀景台。毫無意外,交通變得相當擁擠。
我也喜歡看稻田,尤其是一望無際的那種,外出旅行時經常拍這樣的景致。記得早年去歐洲旅行時,常常慨歎,路邊那麽多美麗的原野景致,居然不能停車拍照,搞個觀景台多好。但歐洲人確實沒有這樣的意識,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景致。
城市情況也類似如今中國城市流行的某棟網紅建築、網紅牆式的打卡,為什麽在歐洲看不到?因為類似的建築、牆、商店櫥窗,都很尋常。
塗鴉也一樣,如果一幅牆畫也需要報備,內容需要各種審查,確實符合某些人對“管理”的認知,但它恰恰造成了“稀缺”,反而製造了無數打卡者。
真正想解決一窩蜂式打卡,要做的恰恰不是限製、不是禁止,而是放開。
這種放開,首先需要的是思維的放開,需要人們有真正的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