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灰姑娘》和白馬王子等經典童話,到《傲慢與偏見》中伊莉莎白與達西先生等經典文學情侶,女性“上嫁婚配”
(hypergamy)觀念長期影響著社會文化。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女性受到高等教育並實現經濟獨立,這些傳統模式正逐漸改變。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社會學家納迪亞·斯泰伯 (Nadia Steiber)
指出,“現今年輕人中出現了一種越來越明顯的不匹配現象,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人數遠多於男性。”
她表示,雖然許多女性理想上仍希望尋找教育或社會經濟地位相當的伴侶,但最終往往隻能退而求其次,即選擇條件較低的伴侶。
這種現象在社會科學中被稱為“下嫁婚配 (hypogamy)的興起”。
什麽是“下嫁婚配”?
“下嫁婚配”(Hypogamy)指的是與社會、經濟或教育地位低於自己的人結婚或建立戀愛關係的做法。
傳統上,與之相反的是“上嫁婚配”(Hypergamy),在女性中更為常見且較被社會接受。長期以來,文化觀念鼓勵女性尋找在經濟上更穩定、年紀更大或學曆更高的伴侶。
英國社會學家、倫敦智庫Civitas資深研究員凱瑟琳·哈金(Catherine
Hakim)解釋,“曆史上,男孩要工作而接受更多教育;而女孩則在家向母親學習家務技能。”
她指出,“配偶之間在年齡和教育程度上的巨大差距,使父權體製得以盛行。男女教育平等是現代富裕社會的一個特征。”
數據逆轉
最新數據反映出這一轉變趨勢。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23年一項研究發現,美國異性婚姻中,24%的女性教育程度高於其丈夫,較1972年的19%有所上升。
同一研究指出,約29%的夫妻收入相近。
盡管傳統模式仍占主導地位,逾半數婚姻由丈夫擔任主要或唯一經濟支柱,但有16%的婚姻中,女性成為家庭主要收入者。
值得注意的是,收入與丈夫相當甚至更高的女性比例,在過去 50 年間幾乎增加了兩倍。
這些轉變正挑戰長久以來的性別規範,並重塑人們對伴侶關係的期望,常常在不斷變化的現實和根深蒂固的社會偏好之間造成摩擦。
配對公司Ignite Dating的媒人蜜雪兒·貝吉(Michelle
Begy)表示:“雖然仍有女性尋求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伴侶,但越來越多人更重視情感上的契合、共同的價值觀,以及彼此尊重,而非傳統的地位指標。”
她補充,“這種變化反映出一種更平等的關係趨勢,重視的是夥伴關係與個人滿足,而非階層結構。”
哈金則指出,教育水平相若的伴侶如今在歐洲與北美最為普遍。
“約有一半至四分之三的伴侶表示雙方學曆相當。約三分之一的妻子在教育程度上‘上嫁’,而約五分之一的丈夫則是‘上娶’。教育平等已成為常態。”
全球各地的社會規範
盡管“下嫁婚配”在西方社會日益可見,但在世界許多地區,“上嫁婚配”(hypergamy)依然占據主流地位。
美國馬裏蘭大學社會學家索納爾德·德賽(Sonalde
Desai)指出:“印度教經典強調在同種姓婚姻。‘順婚’(anuloma),即男性迎娶種姓較低的女性會被允許;而‘逆婚’(pratiloma),即男性迎娶種姓較高的女性則被禁止。”
德賽指出,在印度包辦婚姻仍占主導地位,近95%的婚姻發生在同一種姓之間。報紙上的婚姻廣告反映出傳統觀念,通常期望新郎較年長、身型較高,且教育程度不低於新娘。
她補充說:“然而,實證研究顯示,女性與教育程度較低男性結婚的下嫁婚配現象正在增加。”
伊朗則是另一個顯著例子。
記者指,該國擁有中東地區女性大學畢業率最高之一,但父權觀念依然根深蒂固,許多家庭仍期望男性為主要經濟支柱。這導致越來越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單身女性難以找到“合適”的伴侶。
不過,他們說,新一代女性正挑戰這些傳統期待,許多人更重視個人自主、職業發展,並重新定義現代伊朗社會中的伴侶關係。
在中國,“剩女”一詞帶有貶義,指的是年近三十或三十多歲、受過高等教育但仍未婚的女性;而在日本,越來越多女性因經濟獨立及不願承擔傳統性別角色的壓力,選擇延遲結婚甚至不婚。
相較之下,挪威與瑞典等國呈現明顯對比。這些國家擁有完善的性別平等政策、優厚的育嬰假製度與女性勞動參與率偏高,平等的伴侶關係成為主流。
斯泰伯表示,“在不同社會中,社會規範帶來不同程度的壓力。”
她解釋,“在西方,即使女性收入不一定高於丈夫,隻要受過高等教育,通常在關係中也擁有良好的社會地位。她們有談判權,能參與伴侶間的決策——而在其他文化中,這種權力可能會受到更多限製。”
社交媒體效應
盡管在實際生活中已不如以往普遍,“上嫁婚配”仍是社交媒體上的熱門話題,經常與戀愛建議及“如何吸引富有或高地位伴侶”等內容一同流行。
網絡出現爆紅的趨勢,例如以“護照兄弟”(passport
bros)形容一些西方男性前往海外尋找擁抱傳統性別角色的伴侶,以及興起“傳統妻子”(tradwife,是traditional
和wife的合成詞)運動。這些網紅推崇家庭生活,鼓勵女性追求高收入丈夫,亦令“上嫁婚配”這一概念再次成為焦點。
“這類風潮往往反映出對傳統關係模式的向往,有時甚至將‘上嫁婚配’理想化,”配對顧問貝吉表示。
“這凸顯了當代約會文化的複雜性,許多人在追求個人自主與回應社會期望之間掙紮,展現出人們在關係中尋求滿足的多元方式。”她補充道。
不過,社會學家斯泰伯對當前社交媒體上所謂“1950年代式性別角色”複興持懷疑態度,尤其是這種將上嫁婚配不隻視為可接受,更當作理想目標。
“這可能隻是社交平台上一小撮網紅所炒作的現象,實際的人口趨勢完全不支持這種說法,”她指出。
高收入妻子屬少數
斯泰伯亦指出,當女性“下嫁”時,往往對男性造成更大壓力,因為這可能“衝擊傳統的男性氣概觀念”。
“問題不在於女性是否願意接受條件較差的伴侶,而是男性是否能適應一位學曆或事業更為成功的伴侶。”她解釋道。
部分社會學家亦指出,隨著女性教育水平提升,社會結構仍透過各種潛在機製維持傳統性別角色,例如薪酬差距、鼓勵女性從事兼職工作,或是職場文化令職業與育兒難以兼顧,從而強化男性在經濟上的主導地位。
哈金表示,“各地男性的收入通常都高於女性或其妻子,因為妻子與母親往往有中斷的職涯,或選擇兼職工作。”
“即使在被視為平等的北歐地區,丈夫平均仍賺取家庭約四分之三的收入。高收入女性或妻子依然是少數,而非普遍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