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大利亞考古團隊近日宣布,經過四年的聯合搜尋,他們確認在南部羅布鎮附近海域發現了荷蘭商船“威廉二世”號的殘骸。這艘重達800噸的船隻於1857年6月在此沉沒,造成16名船員遇難,僅9人幸存。此次發現由澳大利亞國家海事博物館與寂靜世界基金會聯合發布,標誌著這艘承載著移民史與貿易記憶的沉船在消失168年後重見天日。

根據澳大利亞國家海事博物館披露的信息,“威廉二世”號沉沒前五天剛將400多名中國礦工運送至澳大利亞,這批移民者多數計劃參與維多利亞州的“淘金熱”。沉船殘骸的發現不僅填補了航海史上的空白,更串聯起19世紀中期的跨國人口流動與資源貿易網絡。考古團隊通過比對船隻尺寸、吃水深度及海底地形數據,確認了殘骸的真實性。他們在現場發現了突出於海床的起錨機部件,並探測到與船體長度(約42.6米)吻合的磁力異常信號。

澳大利亞國家海事博物館海洋考古代理主管詹姆斯·亨特向媒體解釋,由於海底沙層不斷移動,搜尋工作麵臨巨大挑戰。“細微的水流擾動就會引發沙塵暴般的視線幹擾”,他形容過去三年的勘測如同"水下暴風雪中尋針"。直到近期天氣條件改善,研究團隊才得以通過多光譜掃描儀確認殘骸位置。目前,附著在船體上的海洋生物群落已形成小型生態係統,顯示這艘沉船在海床上沉寂多年。
此次跨國合作項目得到荷蘭外交部及文化遺產局支持,參與方包括南澳大利亞環境水資源部與弗林德斯大學。據寂靜世界基金會透露,團隊2019年曾誤判另一處沙丘為沉船位置,後經反複驗證才鎖定正確坐標。未來計劃通過定期監測逐步揭開更多曆史細節,包括船體保存狀況及可能存在的文物。
殘骸被發現時呈現半掩埋狀態,專家推測船隻可能因觸底擱淺後被沙層逐漸覆蓋。雖然部分結構已被洋流侵蝕,但起錨裝置等關鍵部件的保留為研究19世紀船舶工藝提供了實物證據。博物館在聲明中強調,這項發現將成為研究殖民時期歐亞海上通道的重要切入點,後續研究將著重分析沉船與當時中澳勞工遷徙的關聯。

隨著勘測技術突破與環境監測手段提升,這艘沉睡一個半世紀的商船正逐漸向世人展露真容。作為連接東西方文明的曆史見證,"威廉二世"號的重新發現不僅為海洋考古開辟新方向,更為解讀全球化初期的跨國網絡提供了鮮活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