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世界各地的樞機主教們聚集在梵蒂岡城的聖瑪爾大之家(Casa Santa Marta)——一座五層樓的賓館——選舉下一任教宗。
隨著教宗方濟各88歲高齡辭世並於周六安葬後,來自世界各地的樞機主教(紅衣主教)將很快聚集在梵蒂岡,通過“秘密會議”(conclave)這個已有數百年的程序選舉他的繼任者。這些紅衣主教來自哪裏,羅馬天主教會的地緣政治變化會影響投票嗎?
誰有投票權?
目前有252名樞機主教組成了樞機主教團,其中135位年齡在80歲以下,因此有資格投票選舉新教宗。這是天主教會曆史上擁有最多具有投票資格樞機主教的一次選舉。
樞機主教(cardinal)是天主教會神職人員的高級成員,通常被任命為主教(bishop)。
教宗方濟各任命了108位投票年齡的紅衣主教,其餘的是由他的前任教宗本篤十六世和聖若望保祿二世挑選的。
一些梵蒂岡專家表示,教宗方濟各是第一位拉丁美洲教宗,也是自8世紀以來第一位非歐洲教宗,他刻意擴充樞機團,以期鞏固並延續其較為進步和包容的改革遺產。
改變中的教會
在方濟各12年的任期內,樞機主教團的地理分布發生了變化。
曆史上首次,歐洲人不再占達到投票年齡樞機主教的多數。目前,他們僅占有投票資格樞機主教的39%,而2013年時為52%。

教宗方濟各任命的108位具有投票資格的樞機主教中,38%來自歐洲,19%來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19%來自亞太地區,12%來自撒哈拉以南非洲,7%來自北美洲,4%來自中東和北非。非歐洲籍的樞機主教總數達到73位。
牛津大學天主教會曆史學家邁爾斯·帕滕登博士(Miles Pattenden)表示,天主教會加速變得更具全球代表性,是19世紀開始的一個趨勢。在此之前,紅衣主教幾乎全部是歐洲人,且大多數是意大利人。
帕滕登指出,教宗方濟各認為樞機主教團應該盡可能代表所有天主教社區,無論社群規模有多小。
這也解釋了為什麽在他的任期內,會在蒙古、阿爾及利亞和伊朗等國家任命樞機主教,而不是在愛爾蘭或澳大利亞。
地緣背景會左右選舉結果嗎?

樞機主教由教宗任命,但其中隻有135名年齡在80歲以下的主教有資格投票選舉天主教會的新領袖。
帕滕登指出,在公開場合,樞機主教們會說地理位置不會影響他們的決定,但實際上這可能是一個考慮因素。
他表示,許多來自全球南方的樞機主教私下認為,現在是時候選出來自他們地區的教宗了——尤其是亞洲或非洲。而許多歐洲人特別是意大利人則認為教宗職位應該回到歐洲。
此外,常駐羅馬(梵蒂岡所在地)與非駐羅馬的樞機主教之間,也存在某種分歧。
帕滕登指出,許多意大利樞機主教彼此共事的時間遠長於全球南方地區的樞機主教,因此更有可能形成較為團結的投票陣營。
政治意識形態也將在選舉中發揮重要作用。
“例如,許多拉丁美洲的樞機主教相當進步,而非洲的樞機主教通常相當保守——這些聯盟往往跨越地理界限。”
選舉如何進行?

當新教宗被選出時,西斯汀教堂屋頂的煙囪裏就會冒出白煙,就像圖中2013年教宗方濟各被選出時那樣。
在秘密會議期間,樞機主教們與外界隔絕,無法使用電話、互聯網和報紙。
他們住在梵蒂岡城內的聖瑪爾大之家——一座五層的賓館,每天步行到西斯廷教堂,在那裏秘密投票。
每位樞機主教將他的選票寫在紙上,並放入一個大型的鍍金的銀質投票箱中。
需要獲得三分之二的多數票才能當選教宗。
在此期間,天主教徒們會在附近的聖彼得廣場(聖伯多祿廣場,St Peter's Square)等待,觀察西斯廷教堂煙囪升起的標誌性煙霧:黑煙表示尚未做出決定,白煙則表示已選出新教宗。
新教宗必須在樞機主教團麵前正式接受這一職位,通常會在選舉後一小時內於該廣場上方的陽台現身。
曆史上最長的秘密會議持續了兩年零九個月,始於1268年,但近代的會議速度快得多,自20世紀初以來,平均需時三天。
教宗方濟各和他的前任教宗本篤十六世都在兩天內當選。
暫無明顯領先人選

教宗方濟各的任期持續了12年。
自教宗方濟各去世以來,各地不同名字被指為潛在的繼任者——從意大利到加拿大,從加納到菲律賓。
帕滕登指出,樞機主教們已經開始討論,看看是否有一兩位候選人能夠達成共識。
然而,他表示結果難以預測。
“與政黨的領袖選舉不同,獲得所需票數就能保證勝利,教會的選舉過程遠超於簡單的多數規則。”他說。
“教會需要在某種程度上通過共識來推動,這意味著重要的是不要疏遠少數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