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今日會在密芝根州慶祝他上任一百天,他的陣營宣稱是美國史上新政府上台最成功的一百天,但三家機構的民意調查顯示,他的支持度隻在39%至45%之間徘徊,是過去七丶八十年來多任總統最低,而本台訪問的三名學者均說不出可以視為特朗普政績或成功的政策,當中,法國政治學者高敬文教授(Jean-Pierre
Cabestan)直言,特朗普帶來一片混亂,亦影響了國際格局,但他與林和立仍認為,其政策之影響是否無可挽回,仍有待發展。
4 特朗普上任一百天,搞動國際風雲,中美歐關係正在微妙變化。
美國智庫詹姆斯敦基金會(Jamestown
Foun誒ation)高級研究員林和立指出,特朗普顛覆了美國數十年來的傳統價值和政策,包括用人惟親丶破壞法治和三權分立丶放棄以資源扶助低下階層的大社會政策等,而最重要的,是在外交關係上放棄作為民主等核心價值捍衛者的角色,而單方麵以「對等關稅」為名推動的高關稅,更是打破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由美國建立的國際貿易規矩,他形容這是「自廢武功」,但又無助美國本土經濟,更令美元眨值近
9%。
他認為,以特朗普發動猶如中國文革的把戲而毋須麵對更大的反抗,是走運,因為民主黨潰不成軍,形成不了反特朗普平台,接下來能否阻止這些行政命令通過國會成為政策,以免對製度的顛覆和壞影響生根,還要看民主黨能否在年內作出表現。
巴黎亞洲中心高級研究員高敬文教授和中文大學政務與政策科學院講師孔永樂亦未能舉出特朗普入主白宮一百天內有什麽政績,高教授還說,特朗普團隊月初已列出他們取得多少成就,相信一百天時,會有更長的名單,包括已與多少國家就關稅進行會談,但對外而言,這實在算不了什麽。
中美鬥而不破 林和立指遏華力度遜前朝
中國被美國視為敵對國,外間一般認為,特朗普促使俄烏戰爭盡快結束,就是為了集中資源應對中國,中大的孔永樂認為,中美緊張關係將難以紓緩;不過,高敬文補充,中美均希望就關稅達成協議,並表達商討意願,以免貿易停擺,更不相信中美會脫鈎,他解釋,美國大加關稅時,把iPhone和一些電腦產品劃分出來,而中國反製時亦避開對美國重要的貨品,可見雙方都不想影響對方重要的貨品,兩國在關稅戰中仍保持互相依存。
林和立更認為,現時的中美關係基實是模糊的,主管港澳事務的中央官員夏寶龍指美國想藉著關稅戰「取我們的命」,其實是指美國欲打破中國機製,視美國為最危險對手,中美關係難以好轉;但實際上,特朗普的遏華力度其實低於前總統克林頓和小布殊,至少在過去三個多月,看不到特朗普有在軍事上(包括軍備)和地緣政治上遏華;他更相信,中美很可能會就貿易達成協議,這對中國在東南亞擴充其實有利。
東南亞對中國普遍有疑慮 難建反美聯盟
他認為,特朗普欲尋求美國丶歐洲及亞洲的三極權力平衡,但能否成功,存在很大疑問,因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本身想建立其「命運共同體」的新貿易秩序,結果特朗普的霸權表現反而為習近平搭建了表演舞台。
但他同時指出,中國不會從這舞台獲益甚多,因為中國與日本菲律賓等國有地緣政治爭議,以致東亞及東南亞諸國對中國霸權仍有顧忌或疑慮。另外,美元霸權仍是美國維持強勢的「殺手鐧」,現時雖在一片去美元化中「輸左一大截」,但中俄等國欲推出新國際貨幣來取代美元,仍遠遠未能成功。
法國的高敬文教授亦有同感,指除了地緣政治外,中國在東南亞諸國的經濟和投資均具有主導地位,令該等國家對中國抱有憂慮,觀乎習近平最近出訪東南亞三國未能取得突破性發展和新加坡前總理之妻白晶轉發批評習近平是黑社會頭子的帖文便可想見。但他不認為,東南亞國家會因此放棄在中美之間維持平衡的「竹子外交」,相信該等國家仍希望日本丶美國及歐洲繼續留在當地,以緩和中方影響,除非他們要被迫選邊站,而現時暫未看到這情況。
中大的孔永樂亦承認,中國近日未能在美國霸權之時在東南亞取得更強聯盟,是因過往有做得不足之處,特別是在軟實力方麵,但在現時逆全球化的情況下,全球南方地區有影響力,中國若要取代美國,須做得更好,要在各種事情上站在更好的道德高地上。
高敬文:歐洲疑華更重 北京難拉攏 撤製裁有利議會確認CAI
歐洲方麵,有評論估計,為在中美門爭中爭取盟友,中國會對歐洲示好,但林和立認為,中歐可能在貿易上可以加強,但價值上難以「走近」,因為歐洲的最大敵人是俄羅斯,中國在俄烏戰爭中親俄,將被歐洲視為俄羅斯的同路人;加上中國實力寞俄羅斯強,更是危險。
熟悉中歐政治的高敬文亦指出,美國在歐洲的存在感會減弱,特別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角色會轉輕,中方會期望拉攏歐洲國家,但對改善中歐關係,歐洲主流仍是抱持懷疑態度,心忖不知中方會在事件中獲得什麽好處。事實上,中方近期雖有向歐洲示好,但卻口惠而實不至,未有任何退讓。
剛在日前赴澳門出席一個有關中歐關係研討會的他說,會議中看不到中國有所讓步,雖然有中方人士表示,可以向中歐和東歐的友好國家給予優惠,但這是分化歐洲,是不行的,高教授直言,會談由布魯塞爾(歐盟事實上的「首都」)進行,必須考慮歐盟大部分成員國的利益。
有報道稱,中方願意作出的退讓是撤銷早前對歐洲議會議員和智庫成員的製裁,若此,將可重啟議會確認中國-歐洲聯盟全麵投資協定(簡稱CAI)的途徑,一旦協定獲得確認,將是對雙方都有利的大好事。他續稱,接著便是談中國市場淮入的問題,認為這將有利吸引歐洲投資,彌補去年在華歐洲資金減少的情況。他強調,若中方不讓步,歐洲是不會動的,因為歐洲現時的優先事項是再工業化,那便需要對入口電動汽車徵稅。
翻查資料,中國在2021年對五名歐洲議會議員施加製裁,以報複歐盟製裁中國官員。香港英文報章《南華早報》日前引述歐洲議會發言人稱,議會與北京就中方取消製裁議員的討論已進入「最後階段」,這將為改善中歐關係鋪平道路。不過,發言人補充,歐盟未有計劃取消對中國官員的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