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23年10月7日以來,加沙已有超過5萬人喪生,其中包括超15000名兒童和8000名婦女。有175名記者因襲擊死亡,90餘人受傷,另有80多人被捕。
加沙之眼

在接受法國《世界報》采訪時,法爾西將哈蘇納形容為“一輪太陽”,回憶起她不顧危險每天發送照片、信息和語音筆記,“每天早上醒來,我都會想她是否還活著”。當擔憂成真,法爾西直言“無法接受,我以為是誤報”。根據以色列軍方的說法,發動空襲是因為他們認為哈蘇納所在的房子藏匿有哈馬斯軍官。“這完全是謊言。”法爾西表示,“我原本想為她發聲,展現她的故事,但現在我不知道該怎麽辦。我甚至感到內疚……也許他們(以色列)針對她是因為紀錄片入選戛納了。我不知道。我們永遠不會知道(真相)。”

△導演塞皮德·法爾西。
法爾西最初會和哈蘇納相識,是因為她想拍攝一部關於加沙戰時生活的電影。法爾西出生於伊朗,在20世紀80年代移居法國,曾拍攝過多部關於戰爭的影片,包括:2021年的實驗性紀錄片《每場戰爭都一樣》,講述了一名塞爾維亞穆斯林難民的經曆;2019年的劇情片《我明天就要過境》,講述了一名年輕男子逃離敘利亞戰火,穿越土耳其,前往希臘和歐洲的故事。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襲擊事件發生時,法爾西正帶著她的動畫劇情片《海妖》(La Sirène,講述伊朗-伊拉克戰爭)參加電影節。“我對最初的襲擊和以色列平民的死亡感到震驚。”但隨後以色列的報複行動讓她感到,“這就像一場永無止境的過山車”,總有更令人震驚的悲劇不斷發生。法爾西意識到,隨著事態的發展,“以色列的視角被呈現了,歐洲和西方的視角也展現了,但巴勒斯坦的視角卻缺失了”。這讓她聯想到自己的經曆——法爾西13歲時親曆了伊朗革命,16歲時被監禁,18歲時離開伊朗,她的電影目前在該國被禁,“作為一名伊朗異見者,我深知被他人講述自己故事的感受”。所以,她想補上來自加沙的“拚圖”,她試圖通過埃及的拉法口岸進入加沙,但難以成行。機緣巧合之下,她經人牽線聯係到了哈蘇納,一個24歲的女攝影師。

△法蒂瑪·哈蘇納。
“起初,我的想法是請她從加沙發送照片。”法爾西回憶,在她們第一次視頻通話時,一個想法很快浮現:用這些對話片段製作影片,“很快,她就成了我電影的中心”。“我們有一個約定:我不會對她隱瞞任何事情,我告訴她我在哪裏——戛納、蒙特利爾——我給她分享照片。而她與我分享她的恐懼、經曆和遭到的限製。我看到了法特姆附近發生的罷工實況,聽到了她的尖叫。”法爾西被哈蘇納的活力與勇氣深深吸引。她拍攝的加沙既展現了戰爭的毀滅性,也捕捉到了身處戰火中的人們的生命力。她也不避諱記錄慘烈的場景。法爾西表示:“有時我會問她,‘拍攝支離破碎的屍體讓你感到不適嗎?’她回答:‘我認為這些需要被記錄下來,所以我拍攝,不去多想。’”

△哈蘇納鏡頭下的加沙。
除了記錄工作,哈蘇納還與兒童打交道,幫助他們克服戰爭創傷。加沙北部的一所學校已成為流離失所者的避難所,她在那裏組織了兒童寫作講習班。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她遇到了未婚夫穆塔茲。法爾西還記得哈蘇納與自己分享甜蜜的戀情,稱未婚夫是一個計算機科學家,有著“一顆寬廣的心”。兩人在2024年底訂婚,當時哈蘇納告訴法爾西,自己最終找到了一件米白色的、帶蕾絲的裙子作為婚紗,一家人喝了茶、吃了糖果。今年1月,巴以達成臨時停火協議時,哈蘇納還與法爾西暢想未來,談到想去旅行、想去發現世界。“我期待戰爭結束後的人生,我相信美好的事物將會到來。”“她如此明亮,如此有才華。當你看到這部電影時,你就會明白。”法爾西在接受《Deadline》采訪時說,“她是我在加沙的眼睛……充滿熱情與生命力。我拍攝了她的笑聲、淚水、希望與憂鬱。”
“響亮的死亡”

哈蘇納畢業於加沙應用科學大學,喜愛詩歌,在巴以衝突爆發之前,她用鏡頭記錄了美好得仿佛另一個世界的加沙:熱鬧的婚禮、畢業典禮、街頭玩耍的孩子、漁民修補漁網、人群圍觀世界杯的畫麵等。而在2023年後,她變成了和死亡相伴的戰地記者,拍攝下以色列軍事行動對當地的影響。在過去的18個月中,她曾公開撰文,痛訴所經曆的混亂和創傷,質問西方國家和以色列:“我們不也是人嗎?”也曾向《衛報》等媒體分享了加沙日常生活的多個側麵:在以色列軍隊下達疏散令後,民眾的被迫流離失所、襲擊造成的破壞、同胞在炸彈下的死亡、臨時停火後人們的歸家模樣,以及廢墟中孩子們的笑容。4月15日,在她去世的一天前,她在Instagram上發布了最後一條故事,展示了加沙的日落,並配文:“這是很久以來的第一個日落。”最後一個日出,炮火落下——這也許是她早已準備好的結局,她唯一的要求是,希望能“死得轟轟烈烈”“如果我死了,我想要一個響亮的死亡。我不想出現在突發新聞中,也不想成為死亡數字的一部分”,在此前的一篇帖子中,哈蘇納這樣寫道。“我希望我的死亡被世界聽到,留下永恒的痕跡,以及時間和空間都無法埋葬的不朽影像。”

△《將靈魂置於掌心而行》片段,影片將於5月15日在戛納展映。
“她的笑容、她的堅韌都是如此神奇:她見證曆史,拍攝加沙,在炸彈、悲痛與饑餓中分發食物。她的故事觸動我們,每次得知她還活著都讓我們欣喜;我們為她擔憂……這名年輕女性的生命力堪稱奇跡。”ACID在哈蘇納離世後發表聲明哀悼,稱會在每一家影院放映《將靈魂置於掌心而行》,“我們所有人,無論是電影製作人還是觀眾,都必須配得上她的光芒”。哈蘇納所在的國際計劃組織迅速發聲,為她聲援:“通過她無畏的敘述和在衝突麵前堅定不移的勇氣,她讓世界得以窺見戰爭的人類代價,以及加沙的心髒。我們不僅認識到法蒂瑪是一個強大的聲音,更認識到她是一個充滿愛的人——對生活、對藝術都是如此,最重要的是對加沙人民的熱愛。她的遺產將永遠與我們同在。在衝突中,她展現了非凡的韌性,在每日生存的掙紮中,她始終是青年人的堅定代言人。”美國伊斯蘭關係委員會(CAIR)呼籲:“美國和國際媒體必須譴責以色列殺害法蒂瑪·哈蘇納以及眾多其他巴勒斯坦記者的行為。媒體對這一問題的沉默傳遞出危險信號,即巴勒斯坦記者可能被極右翼以色列政府隨意殺害,因為該政府正試圖消除那些向世界揭露其在加沙犯下反人類罪行的人。”國際記者聯合會(IFJ)譴責針對記者的襲擊:“這場屠殺必須停止,衝突地區的記者應被視為平民,並獲準在不受幹擾的情況下開展工作。全球對加沙局勢高度關注,但隻有當記者獲準進入現場時,我們才能看到真相。”

△2024年9月26日,巴黎舉行了一場守夜活動,以紀念在巴以衝突中遇害的記者們。
根據記者無國界組織(CPJ)的數據,自2023年10月7日以來,以色列對加沙的襲擊已造成至少175名記者死亡。“自加沙戰爭爆發以來,記者們為報道真相付出了最高代價——他們的生命。在缺乏保護、設備、國際存在、通信以及食物和水的情況下,他們仍在履行職責,向世界揭示真相。”CPJ項目總監卡洛斯·馬丁內斯·德拉塞爾納(Carlos Martinez de la Serna)表示,“每當一名記者被殺害、受傷、逮捕或被迫流亡時,我們都會失去真相的碎片。”哈蘇納的加沙同行們也對她的遭遇表示悲痛。“看看她的照片,讀讀她的文字——通過她的鏡頭見證加沙的生活,見證戰爭中孩子們鬥爭的真實麵貌吧。”加沙記者米克達德·賈米爾(Miqdad Jameel)如此哀悼。巴勒斯坦詩人海達爾·加紮利(Haidar al-Ghazali)則留下了一首詩,那是哈蘇納在遇害前請她寫的,暢想一個更美好未來。也許終有一天,戰爭會終結,加沙的人們會來到這個哈蘇納所希望的未來。“今天的太陽不會帶來傷害。花盆裏的植物會為一名溫柔的訪客整理好自己。陽光足夠明亮,能幫助母親們快速晾幹衣物,也足夠涼爽,讓孩子們整天玩耍。今天的太陽不會對任何人嚴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