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豬肉是中國人餐桌上的剛需,豬價也是左右CPI的關鍵指數。據國家統計局發布,中國人2024年一共吃下了3.69億頭豬。
拜時代所賜,中國最現代的豬圈早已進化成“樓房養豬”這種集約化、規模化養殖的新物種,同時也越來越科技化,突出表現在AI技術的活用上。咱們這個春天裏的第一口鮮,沒準兒就是一塊“AI豬肉”。
#01
被AI養大的豬,有何不同?
寬敞明亮的辦公室裏,一名身穿白大褂的職員慵懶地站起身,朝著陽光揮灑的地方伸了個懶腰。
目光所及處,幾個機器人正有條不紊地來回巡視。
“嗷,嗷,嗷”一陣刺耳的尖叫打破了寧靜。他抬眼望去,前方大屏上的聲紋診斷表現異常。
隨後,機器人就收到了這樣的指令:“5號養殖基地B2欄的豬崽,可能遭到母豬擠壓,盡快排查。”
“1號養殖基地A15投喂口的傳感器報警,疑似飼料不足,盡快補充!”
“AI圖像識別出C3欄的1頭豬背部有5公分的紅斑!需要排查是否為皮膚病!”
“智能清洗係統提示2號養殖基地需要清潔,盡快安排轉運。”
這魔幻的一幕,不是來源於某部科幻電影,而是源自國內某大型養豬場每日真實發生的場景。

圖 | 中國現代豬圈,就是一個智慧大腦
蒼蠅與蚊蟲齊飛,屎尿與汙水橫流,是人們對傳統養豬場的固有印象。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養豬場都是人們避之不及的場所,連帶著養豬人這一古老的職業,都被賦予了低端的底色。
即便以超過2000億市值躋身全球最大豬肉生產商、同時位列河南首富的牧原集團董事長秦英林,也一度被人嘲謔為“豬倌”。
然而,隨著智能傳感、大數據集成、聲紋識別等AI技術的廣泛應用,“中國現代豬圈”儼然正在煥發新妝。
在今年結束的兩會上,作為河南省的全國人大代表之一的秦英林滿懷信心地表示:“養豬是傳統產業,未來如果還用傳統的方式生產,很難走的更長遠,一定是要用智能、新時代的科技賦能傳統產業,讓傳統產業能成為現代產業、未來產業,對於這一點我們堅信不移。”
其實,用AI技術養豬不是什麽新鮮事物。
早在2019年1月,農信互聯就推出了一款名為“愛迪·榮昌豬”的新年禮盒,裏麵的臘腸、臘肉、排骨源自我國著名豬種“榮昌豬”(屬重慶市榮昌區和四川隆昌市特產)。
最大的賣點是,這些“榮昌豬”的活體完全借助農信互聯AI智能養豬解決方案,一頭豬從出生開始就有了自己的身份二維碼,一直到它變成豬肉或肉製品。
所有數據都會通過區塊鏈儲存,包括在生產管理數據,防檢數據,交易數據,運輸數據,屠宰加工數等信息。
消費者隻需要用手機掃描禮盒上的二維碼,就能將所屬豬的前世今生調查得明明白白。
據顧客的真實反饋,相比在臭烘烘的豬舍裏養大的豬,AI養殖場養大的豬,口感上顯然更高端大氣上檔次。“一口下去,那股優質蛋白混合著動物脂肪的香氣直衝天靈蓋,絕了。”
#02
AI,如何顛覆傳統豬圈?
真正將AI養殖大規模應用到實踐一線的,我國一眾頭部養豬企業功不可沒,包括牧原集團(河南南陽)、新希望集團(四川成都)、揚翔股份(廣西貴港)等。
作為養豬業頭部中的頭部,牧原集團將AI技術完美地融入到生豬養殖過程,兌現了河南首富“用科技創新端牢中國‘肉盤子’”的承諾。
AI最先被活用在豬的生活環境中。“這不像是一家養豬場!”很多人第一次走進牧原的智能化養豬場,都會生這樣的感慨。因為比起傳統養豬場,這裏幹淨得聞不到一絲“豬味兒”。
在養豬場的欄舍出風口上,牧原集團安裝了滅菌除臭裝置。借助AI技術,牧原集團在豬舍內遍布各類傳感器,能夠實時監測溫度、濕度、氨氣濃度、二氧化碳濃度等環境參數。
通過AI算法分析後,係統自動調節通風設備、加熱或降溫設施以及除濕設備等,確保豬圈環境始終處於最適豬生長的狀態。
得益於這類設計,即使在疫病高發期,牧原豬場全程成活率仍保持在86%以上。
此外,AI還被活用在豬的智能育種上。通過紅外線攝像采集每頭母豬的行動軌跡和體表溫度,再以藍牙等無線傳輸方式傳至後台分析係統。隨後,AI即可分析母豬的發情周期、排卵時間等數據,從而為每頭母豬製定最佳配種時間。
當性欲被精確到分秒,由此產生的數量裂變,無疑是可怕的。根據牧原股份公布的2024年財報,過去的一年牧原產出生豬達7160.2萬頭,創曆史新高。
牧原還引入了智能問診助手,通過攝像頭實時捕捉豬的精神狀態、行動姿態、皮膚顏色等細節,判斷豬是否生病。相較於傳統豬場裏工人每天巡查欄舍,這套係統可以24小時監測豬群健康。僅此一項,每年節約的人工成本就超過20億元。
總部在成都的新希望集團也在通過AI技術來優化飼料配比和生長檢測,來降低養殖成本。劉永好在今年兩會期間就表示,通過AI動態調整飼喂方案,飼料與肉的轉化比從2.7:1降至2.6:1,單頭豬生產成本顯著下降。
此外,新希望也廣泛采用AI估重技術,來替代傳統人工稱重,大幅降低勞動強度。據披露AI稱重,能將稱重誤差控製在3%以內。“未來,一名技術員可管理萬頭豬場。”
總部位於廣西貴港的揚翔股份,比較被大眾認知的,是2017年開始的“樓房養豬”項目。現在進入第八年,揚翔新一代豬圈也麵市了,最大特點是借用大模型,讓養豬變得更加智能化。

圖 | 樓房養豬
據披露,豬場內采用全域數智育種體係,對豬隻生命周期各環節的數字信息進行智能收集、整理,並通過大模型算法高效利用數字信息,對種豬進行精準遺傳評估,實現生豬育種數字化和智能化,提升育種效率。
可見,借助AI技術,不但減輕了一線養殖工人的勞動強度,最關鍵的是讓一頭豬從出生到出欄,從“聽天命”轉變為“全程智能化掌握”,其最終發展目標是奔著“肉質好、出肉率高”這兩個關鍵目標而去。
#03
AI+,農牧業的進化之路
AI養豬的興起,離不開當下中國龐大的市場需求。
據《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4年中國大陸人均肉類消費量達到了72.72公斤,換算下來就是每人每天吃4兩肉。
而牧原集團全年銷售的豬肉製品僅141.59萬噸,換算下來,還不夠中國人塞牙縫。
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豬肉產品(包括鮮冷凍豬肉、豬副產品、加工豬肉)總進口量為229.23萬噸。盡管這一數據同比下降15.47%,但也不難看出,中國市場對豬肉需求仍存在空白。這就給用智能化技術,進行更高效率、更好質量的養豬提供了發展空間。
據官方媒體披露,在四川某智能養豬場,每頭豬從入欄時就得接受“AI掃臉”,建立終身“生物檔案”。從如何吃、如何養到如何預防疾病,一整套AI組合拳下來,這一係統不僅使飼料浪費減少了18%,出欄周期縮短了7天,疫病預警準確率超過90%,還使得單頭養殖成本下降了140元。

圖 | 每頭豬,一掃臉就知所有
而在消費端,得益於AI技術,消費者隻需掃碼即可追溯一塊豬肉的“前世今生”。這種透明化的供應鏈,也提升了農產品的溢價能力(超過20%),AI帶來的透明化也能為商品增值。當然,行業內外對AI技術的活用一直存在不同的聲音。比如隨著AI技術的普及,部分傳統養殖工人可能會麵臨失業風險;AI係統在收集和處理豬的健康數據時,數據可能會被濫用,從而產生法律風險等。
尤其是大中小企業、以及散戶之間存在著巨大的“AI鴻溝”。大型企業人才、資金、觀念,明顯有利於活用AI來發展業務。而中小企業乃至散戶則會麵臨越來越多的AI困局。
不過,站在時代的風口回望,科技引擎的轟鳴從來不會因為質疑而衰弱,它注定要以無可撼動的力量,推動曆史車輪碾下屬於自己的印跡。
當豬的每一次心跳都能被AI解析,當豬的每一處毛孔都能被高清攝像捕捉,可以預見,AI養豬必將重構傳統農牧業的底層邏輯,也將賦予豬肉新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