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檔電影市場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可誰能想到梁朝偉和段奕宏兩位影帝首次聯手的《獵狐行動》,竟在預售階段就被打得灰頭土臉。這部號稱投資2億的跨國追逃大片,四天預售僅收70萬票房,連張藝興主演的溫情片零頭都夠不上,更別提馮小剛趙麗穎合作的《向陽花》首日預售就破500萬的恐怖數據了。
說白了,這結果就跟開保時捷去菜市場買菜似的——排場再大也架不住群眾不買賬。觀眾嘴上說著要看演技派飆戲,身體卻很誠實地給流量明星主演的片子瘋狂打錢。《獵狐行動》改編的可是公安部真實追逃案件,巴黎街頭槍戰、諾曼底實景拍攝聽著挺唬人,但預告片裏那套追車爆炸的老把戲,放在2025年早就不新鮮了。當年成龍拍《機器之血》還能糊弄觀眾,現在同款導演張立嘉再玩這手,年輕人直接甩出表情包:大人,時代變了。
要說這片子倒黴就倒黴在生不逢時,2019年拍完被雪藏六年,國際追逃題材早被《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玩出花了。更絕的是定檔策略,離上映隻剩一周才官宣,宣發物料還停留在五年前的審美水準。同期對手《不說話的愛》光靠短視頻平台傳播的手語父子片段就收割無數眼淚,《向陽花》放出趙麗穎剃光頭的劇照直接引爆熱搜,這年頭酒香也怕巷子深啊。
院線經理們早就看穿真相,首日排片給不到10%完全在意料之中。觀眾現在精著呢,花四五十塊進電影院,要麽圖個情感共鳴,要麽追個明星養眼。你讓梁朝偉在巴黎街頭端著咖啡裝深沉,段奕宏板著臉說主旋律台詞,年輕人刷手機都嫌累贅。倒是張藝興全程不說話的聾啞父親角色,搭配萌娃眼淚攻勢,預售能衝到1600萬完全符合當代觀影經濟學。
要說最慘的還是投資方,1.6億的虧損窟窿怕是十年都填不平。有網友毒舌評論:這哪是獵狐行動,分明是獵觀眾錢包行動。不過梁朝偉段奕宏的片酬估計早落袋為安,真正肉疼的還是跟風投錢的冤大頭。電影市場永遠在變,今天觀眾為流量明星買單,明天可能又追捧老戲骨,資本遊戲裏沒有常勝將軍。
眼下最魔幻的是,王一博三年前拍的《熱烈》重映都能分走排片,可見市場對新鮮內容的渴望有多強烈。《獵狐行動》要是能晚生五年,趕上主旋律大片風口或許還有救,現在卡在觀眾審美疲勞的節骨眼上,注定要當行業轉型的炮灰。這事也給影視公司提了個醒:囤積項目有風險,雪藏六年,再好的食材也得餿。
靈魂拷問:如果梁朝偉段奕宏改演溫情家庭劇,你會買票支持嗎?或者換個角度,當資本迷信大牌演員時,我們是不是也該反思:究竟是誰在決定電影市場的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