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2日,求職者在遼寧省沈陽市參加招聘會。(STR/法新社)
中國今年預計有1222萬畢業生,為了穩就業,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人社部)再提“三支一扶”和“西部計劃”等政策。然而,政策提供的名額有限,對於居高不下的青年失業可謂杯水車薪。
中國人社部部長王曉萍9日在全國兩會民生主題記者會上表示,今年中國應屆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222萬人,脫貧人口務工規模需要保持在3000萬以上。她指出,就業總量壓力不減,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群眾就業增收麵臨壓力。同時,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國內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可能會對就業產生一定影響。
針對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中國人社部宣稱將出台新一輪支持政策,其中包括穩定招聘規模,擴大“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基層項目人員數量,實施“百萬就業”見習計劃。
時事評論人士蔡慎坤對本台表示,目前中國的就業問題已成為全國性難題,即使通過西部大開發等政策,也不能有效創造工作機會。他認為目前中國年輕人失業率至少達到40%,遠高於官方統計的十幾個百分點。即使號召年輕人到基層或農村發展,也無法解決問題。現在農村的支部書記都是官派,過去基層不斷擴招,如今財政已難以支撐。
去年近半數畢業生失業 今年又湧進1222萬新人
在智聯招聘發布的報告中,2024年中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從前一年的57.6%下降至55.5%,意味著接近半數的畢業生都失業。未就業去向則從42.4%增加到44.5%,增加了2.1個百分點。在去年的就業市場難以完全消化所有高校畢業生的情況下,今年又增加43萬新人,中國年輕人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地方財政難以支撐青年下鄉 民企萎縮就業市場更惡化
蔡慎坤指出,“主要問題在於民營企業的就業市場嚴重萎縮。盡管習近平曾在兩會前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但迄今並未推出有效的新政策。習近平推行‘國進民退’,導致民營企業被邊緣化,投資者信心低落,不可能進行大規模投資。”他繼續說道:“此外,國際經濟環境惡化,貿易戰和關稅問題加劇企業的不確定性,使企業不敢擴大投資。中國目前產能過剩,2月最新的消費物價指數(CPI)年減0.7%,相隔13個月後再度轉負,顯示通縮問題仍在,再加上工業利潤下跌,反映出內需疲軟。”
他認為,中國民眾失業嚴重,購買力下滑,進一步陷入惡性循環。今年又將有千萬名大學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累積的失業人數持續增加,求職難度不小。
2025年2月6日,春節假期後,湖北宜昌舉辦春季招聘會。(-/法新社)
“三支一扶”“西部計劃”成效有限
所謂的“三支一扶”是指中國大學生畢業後到農村基層從事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工作。據中國人社部流動管理司去年5月發布的數據,2024年中國中央財政支持招募3.44萬名高校畢業生到基層服務。自2021年第四輪“三支一扶”計劃實施以來,中國全國共選派12.17萬名“三支一扶”人員到基層服務。
“西部大開發”政策最早由中國前領導人江澤民1996年6月在西北五省區座談會上提出,中國國務院在次年1月成立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2001年還發行500億特別國債執行政策。然而,20多年過去,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去年在重慶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時,指出西部地區發展仍麵臨不少困難和挑戰,需要切實研究解決。
經濟停滯、高校生有增無減 青年失業居高不下
台灣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方琮嬿在2023年針對中國青年失業問題撰文指出,中共自2000年起就試圖將高校畢業生引導至城鎮以外的地區就業,而中共高層似乎認定此舉可有效緩解青年失業。然而,青年失業率高的原因包括總體經濟停滯、民營經濟狀況不佳以及高校持續擴招。就業刺激政策並沒有真正解決這些問題,反而隻是要求市場供給方擠出更多名為“靈活”但實際上不穩定且待遇不高的工作機會,再促使青年去接受與其條件和期望不符的工作。
“如果根本問題沒有被解決,一味地鼓勵年輕人下鄉,或是去比較內陸的省份工作,這是不可能的。”方琮嬿在接受本台采訪時表示。
她分析,中國政府現在推出的穩定青年就業方案都是延續過去的政策,成效不會太大。即使兩會前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邀請民營企業家座談,大部分觀察家仍持懷疑態度。如果中國政府真的有意恢複民營企業的活力,中國政府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目前來看,中國的營商環境並未改善,民營企業仍受到管控,“國進民退”疑慮仍未消退。在此前提下,民營企業要安心並信任這樣的投資環境,在中國進行更多投資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