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旦歡迎中國籍留學生直博,專家反駁“不公平說”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2月9日,複旦大學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篇名為“麵向海外一流高校,中國籍優秀本科畢業生可來複旦直博”的文章。

文中提到,為拓寬博士研究生優質生源渠道,提高人才選拔質量,複旦大學2025年繼續麵向海外高校中國籍優秀本科畢業生招收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

上述招生文件一經發布,引起熱議。有網友認為,該政策能幫助培養高精尖人才,也有網友認為:“留學生多是學習差的有錢人,這種招生方式不需要經過全國統考,增加了不公平的可能性。”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陳誌文反駁了不公平的說法。“其招生方式和國內的原則一致,即申請考核製,一開始就不確定導師,也是導師集體麵試,最後相互選擇,公平風險更小一些。也不要把留學生和‘混文憑’‘有錢’簡單地畫等號,出國留學是我國拔尖科技人才重要成長通道之一,你能說楊振寧、施一公不愛國,沒給國家做貢獻嗎?”

公開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觀點,據全球化智庫(CCG)研究編寫的《中國留學發展報告藍皮書(2023~2024)》,2023年新晉兩院院士中,81.4%新晉中科院院士,39.2%新晉中國工程院院士有海外留學經曆。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截至2023年,70%以上的國家重點項目學科帶頭人、40%的國家科技獎獲獎項目第一完成人、70%以上的教育部直屬高校校長及超過半數的三甲醫院院長,均為留學回國人員。

陳誌文還指出複旦此舉有著重要的國際政治背景,國家的勝負在於高精尖人才,DeepSeek就是一例,隻要人才在,技術突破隻是遲早的事。因此,美國等西方大國在人才培養方麵對中國實施了一係列遏製政策,對中國學生赴美學習理工科、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尖端領域進行嚴格限製,甚至拒絕發放簽證。這種“掐尖”策略導致許多中國學生在完成本科後無法繼續深造。

複旦大學的直博政策正是吸引海外優秀人才回流的重要舉措。“這種時候,我們得把這些優秀的孩子接回來,讓他們在這些重要領域繼續深造,為國家做貢獻,是不是?”他說。

招生學科。圖/複旦大學

【1】中國籍本科留學生可在複旦直博

招生公告中有幾個值得注意的細節。

第一,此次直博共麵向18個專業學科,主要是前沿的高精尖理工類專業,招生院係為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生命科學學院、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等,此外還有少量如哲學、社會學等文科專業。

第二,此次招生采取“申請-考核”製方式進行選拔。總成績100分,材料審核成績占20%,綜合考核成績占80%。

院係成立由5到7名高級職稱教師組成的專家組,對申請人進行綜合考核。考核形式由院係根據學科特點決定,其中麵試暫定采取網絡遠程方式舉行,一般不少於30分鍾,申請人先結合PPT匯報5到8分鍾,之後接受專家組提問。綜合考核成績滿分為100分;麵試環節由專家組成員現場獨立打分,取平均分作為申請人的成績。

不同的是,留學生在報名階段不填導師,在錄取階段根據師生互選結果確定導師。

第三,申請人具備中國國籍,本科階段就讀的海外高校原則上同時進入主流世界大學排行的前100位,或就讀學科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第四,本次招錄的直博生,其培養方式、學費標準、住宿安排、獎助學金和日常管理等方麵與普通直博生執行相同政策。

【2】專家駁斥“不公平”言論:99%的導師都不會這麽幹

上述招生文件一經發布,引起熱議。有網友認為該政策能幫助培養高精尖人才,也有網友認為,“留學生都是學習不好的有錢人,這種招生方式不需要經過全國統考,增加了不公平的可能性”。

陳誌文駁斥了上述“不公平”的言論,稱“複旦招收優秀中國籍留學生直博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是全麵建設人才高地的重要措施”。

他指出,複旦大學的直博招生政策在招生程序上與國內博士招生並無區別,均采用申請考核製,包含麵試、筆試、答辯等環節,確保公平公正。

“甚至與國內招博士會先確定導師不同,此次複旦大學的招生文件裏指明,報名階段不填導師,在錄取階段根據師生互選結果確定導師,這樣其實更有利於防範我們想象中的一些東西。”

對於網友所質疑的直博生不用經曆碩士研究生階段,不用參加全國統考,更容易滋生腐敗的質疑,陳誌文稱,這屬於無稽之談,也是對學術人才培養階段不熟悉的誤解。

優秀本科生從事學術研究,一般就直接讀博士,碩士並非必須經曆的過程。比如美國,優秀本科生讀研究生,基本是博士,碩士絕大多數都是應用型碩士,即專碩。學術型碩士很少,基本是作為博士退出機製。

我國高等教育長期處於精英教育時代,碩士長期充當了學術人才的培養職能,即博士階段。伴隨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我國的學術研究生培養也逐漸轉向博士階段。2020年起,國家明確規定,新增碩士點原則是隻增加專碩。同時,大幅擴張博士培養規模,最近幾年增長比例都在10%以上。著名高校博士招生量大幅增長,因此就出現了“學碩停招”的新聞,主要原因就是學術研究生全麵轉向博士。在研究生推免中,“直博”比例大幅增長。

總之一句話,本科---博士是國際常規,也是我們目前優秀本科生的常規路徑。

“博士嚴格講是科研人員,在美國高校的統計中,博士一般不會作為學生統計的。美國高校中經常把導師稱為老板,就是因為這層關係:教授有錢就可以多招收(雇傭)初級的科研人員----博士研究生,而產出就是各種科研成果。在中國,我們的博士招生名額實際上非常有限,一個複旦的普通教授,一年可能就一個指標,這種情況下,你招一個關係戶,那誰給你幹活兒?不會幹活兒豈不是耽誤自己的事?更何況招生過程中有嚴格的要求,嚴密的紀律監督,在培養過程中還有質量控製,比如論文抽查,如果博士畢業延期了,論文抽查過不了,導師都得受罰。”

“設身處地想一想,即便拋開其他一切紀律與監督,質量控製,一個老板一年隻有一個用人指標,他會雇傭一個能力差幹不了活的人嗎?自己科研耽誤了隻是一方麵,畢不了業,導師是第一責任人,怎麽辦?雖不能絕對保證,但99%的導師都不會這麽做。”他說。

【3】重要國際政治背景:勝負在於高精尖人才,DeepSeek就是一例

複旦大學為何會在近幾年出台這一政策?陳誌文指出,其有著重要的國際政治背景。

他表示,2016年美國與中國開打貿易戰的同時,同步推進了科技戰與人才遏製戰略。近年來,美國拜登政府聯合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了一係列遏製政策,尤其是在人才培養方麵,對中國學生赴美學習理工科,尤其是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尖端領域進行嚴格限製,拒絕發放簽證。

這種“精準打擊”策略導致許多中國學生在完成本科後無法繼續前往美國深造研究生課程。不僅美國,瑞士、荷蘭、德國等西方國家也開始對中國學生進行背景調查,形成了一種全球圍堵的態勢。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必須自主培養拔尖科技人才,以應對西方國家的科技封鎖。

陳誌文強調,複旦大學的直博政策是吸引海外優秀人才回流的重要舉措。過去,許多優秀的中國學生選擇出國深造,但如今,由於國際環境的變化,這些學生在完成本科後繼續深造的路徑被嚴重阻斷。

“這種時候,我們得把這些優秀的孩子接回來,讓他們在這些重要領域繼續深造,為國家做貢獻,是不是?”

他認為,為了全麵切斷中國的科技進步,美國全麵推進了人才遏製戰略,因為隻要有優秀的科技人才,尤其是拔尖的科技人才,技術的突破是遲早的事情。日前,我國大模型DeepSeek讓美國在GPU上的圍堵大打折扣,就是一例。在某種程度上講,中美博弈勝負手,就是高水平拔尖的科技人才之爭。

【4】留學不等於“混文憑”,81.4%的新晉中科院院士有留學經曆

此次複旦大學歡迎中國籍本科留學生直博的政策被議論,與網絡輿論場上留學生等於“成績不好的有錢人去混文憑”的刻板印象脫不開關係。

事實上,因為西方在科技與教育上的長期領先,出國留學成為我國拔尖科技人才重要成長通道之一。

據全球化智庫(CCG)研究編寫的《中國留學發展報告藍皮書(2023~2024)》,2023年新晉兩院院士中,81.4%新晉中科院院士,39.2%新晉中國工程院院士有海外留學經曆。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截至2023年,70%以上的國家重點項目學科帶頭人、40%的國家科技獎獲獎項目第一完成人、70%以上的教育部直屬高校校長及超過半數的三甲醫院院長,均為留學回國人員。

“當前社會對於留學生有一些誤解,甚至妖魔化出國留學生。出國留學的學生中既有優秀人才,也有普通學生,不能簡單地將留學等同於‘有錢才出去’或‘混文憑’。”陳誌文稱,八九十年代主要是學習好的孩子出國留學,隨著人民逐漸富裕,家裏經濟比較富裕的孩子也可以自費出國留學,截至目前,出國留學已經常態化,2019年出國留學生超過70萬人。學習普通的,學業優秀的都有,比如人大附中、北師大實驗中學、南京外國語學校等國內著名中學,也往往是出國留學大戶,其中有很多學業優秀的孩子是放棄了國內著名高校,包括清北的機會走的。

他表示,出國留學隻是成長路徑的選擇,決不能簡單把留學等同於不愛國。即便是在學習結束選擇留在當地的留學生,也並非不愛國,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美國2018年推出的“中國行動計劃了”,這個計劃專門針對與中國開展各種科技教育交流合作的華裔教授,進行起訴抓捕。恰恰說明即便留在當地的留學生,依然心係祖國,通過各種方式為國內的科技和教育事業貢獻力量。更何況他們在當地也可能是短暫的,例如,施一公、楊振寧等科學家雖然在國外工作多年,但最終選擇回國,為中國的科研和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陳誌文強調,社會需要轉變對留學的傳統觀念,正確認識留學人才的價值,為他們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隻有這樣,中國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實現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的跨越。

【5】專家:碩博擴招實為培養人才,而非緩解就業壓力

中央層麵也出台了不少政策。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陳誌文指出,之所以強調自主,就是出國留學途徑受阻,“別人不給你培養了,我們不得不主要依靠自己”。

2020年,研究生教育工作被緊急提到中央層麵,隨後中國開始大規模擴張博士和研究生的招生規模,尤其是博士生的招生人數連續三年保持較高增長速度。他表示,這一舉措並非為了緩解就業壓力,而是為了培養國家急需的高精尖人才,彌補因國際限製而無法出國深造的人才缺口。

數據顯示,2025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222萬人,2024年是1179萬。2023年全國研究生招生量130萬人,其中包括近15萬博士。

陳誌文指出,從延緩就業角度,碩士研究生招生是有直接價值的,但這種價值相對比較小,比較低。“碩士招生總量大約隻有全國高校畢業生的10%,我們的碩士招生即便按10%增長,也僅有10餘萬,這個數字和1222萬畢業生相比,是九牛一毛,很難起到顯著緩解作用。”

中國的研究生教育正在經曆深刻的改革。陳誌文指出,過去,中國的碩士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學術人才培養的任務,但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發展,學術型人才培養逐漸轉向以博士階段為主,碩士階段逐漸轉向應用人才的培養,即專業碩士。目前,專業碩士的招生量已占碩士階段的60%以上,新增的碩士點也原則上以專業碩士為主。

這種改革不僅提高了人才培養的效率,也更好地適應了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複旦大學的直博政策正是這一改革的體現,它為優秀的海外本科生提供了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進一步優化了中國的人才培養結構。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