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一整個國家加上杠杆:家電補貼都改變了什麽?
文章來源: 差評XPIN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家電補貼,是最近幾個月橫貫在所有國內消費者心中的一個詞,似乎每次遇到國內經濟狀況麵臨較大壓力時,家電補貼都會強勢上線。
它就像一個終極版本答案一樣,每次都能以“ 英雄登場
”的姿態為國內經濟帶來一絲熱浪,並且這絲熱浪對於個體來講是具有極強感知的。比如知危編輯部所接觸的某品牌家電銷售,已經幾個月不發朋友圈了,當我們問他為什麽會這樣時,他回答道:
忙不過來,根本忙不過來,不需要發朋友圈獲客。
數據不會說謊,今年12月新鮮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主要數據裏,家用電器和音響器材類的零售額月度增長高達39.3%,2024年則同比增長12.3%,總銷售額已經突破10370億元,已經刷新了有史以來的全年曆史紀錄。
這裏還要強調一下,這輪家電補貼政策 8 月份才正式開始,所以這增長直接拉滿了。
實際上,這不是中國第一次實行全國規模的家電補貼政策。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直接刺激消費的政策有很多,比如減稅,或者直接發放購物券,為什麽我們獨愛家電補貼?
時間回到 2007 年,中國上一輪家電補貼政策的初始年份,這一輪政策一直延續到 2013 年,老百姓熟知的名字叫 “ 家電下鄉
”,它中間還穿插了 2009—2011 年同時實施的 “ 節能惠民 ” 和 “ 以舊換新 ” 活動,以及 2012—2013 年的 “
新節能惠民 ” 政策。
2007
年,是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年份,並在年底迅速形成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彼時家電產品是中國貿易順差的重要來源之一,全球範圍內的消費疲軟使中國的家電產業一時間產能過剩,一年後,僅空調的產量就從
20% 左右的年高速增長轉為負增長,美的,格力,海爾這幾家巨頭開始開源節流,勒緊褲腰帶生存。
此時,擴大家電內需就成了解決過度依賴出口的辦法,但政府沒有不顧效果的盲目補貼,當時城鎮居民大家電擁有量已經趨於飽和,比如每百戶城鎮居民擁有彩電
137.79 台、洗衣機 96.77 台、電冰箱 95.03 台。而農村居民除了彩電每百戶擁有 94.38 台,洗衣機和冰箱則是很低的
45.94 和 26.12 台,所以家電下鄉的消費潛力很大。
畢竟是第一次這麽幹,政府先進行了小規模試點,2008 年山東、河南、四川三省成了幸運兒,年底時規模擴展到 12 個省份,直到
2009 年初才開始以全國推廣的方式運行。
當時有一個有趣的口號叫“ 家電下鄉搞四年,每種補貼百分之十三 ”。而這 13%,正好是出口退稅的
13%,也就是說,財政支出沒變,但是把出口的優惠都給了農民。
雖然當時符合農村戶口條件的人需要先購買再申請補貼,並不方便,並且那個年代對於農村家庭來說,家電這樣的大件支出還存在較高的決策成本,但,家電企業們的參與積極性高漲。
2008 年家電下鄉,共 155 家企業參與競標,中標的有 122 家,一年後,共有 365 家生產企業和
362家銷售企業中標,2009 年時又新增 178
家中標企業,幾乎囊括了市麵上所有叫得出名字的品牌,後來,鬆下、東芝、夏普這樣的外資品牌也開始分到了
“ 家電下鄉 ” 的羹。
這輪政策的直接結果就是家電賣爆了,當時以微波爐為主的品牌格蘭仕,派生產一線的 5600
名工人奔赴農村市場,用全員營銷的方式,開展了一千多場大篷車活動,小車一開,攤子一支,直接把產品帶到你麵前,一時間,鄉鎮廣場,農村操場,到處都是微波爐。
沒錯,除了銷量,這波政府主導的家電下鄉還直接打通和完善了農村家電營銷渠道。那幾年,奧克斯品牌的農村市場銷售占比近六成。
當時整個家電行業為社會帶來的活力甚至溢出到了大陸之外,海峽對岸台灣省的液晶屏幕麵板廠友達、奇美電子因為家電下鄉帶來的龐大需求,紛紛宣布停止生產線員工的假期,讓他們在元宵節前就回廠趕工。
等到了 2011 年,全國家電下鄉達到了一個高峰,所有產品共計賣了一億台,其中冰箱的保有量猛增了
36%,有趣的是,一些觀點認為,家電下鄉帶動的冰箱銷售,甚至擠壓了一波火腿腸和罐頭廠的生存空間。
最終,2007 年到 2013 年,家電下鄉相關政策拉動家電消費約 7204 億元,測算杠杆率為
8.8,也就是說,家電下鄉給整個國家的家電類消費帶來了近 9 倍的杠杆。
搞清楚了補貼政策的曆史淵源和效果,另一個問題是,動輒覆蓋全國的補貼,錢從哪兒來?
當年的 “ 家電下鄉 ”補貼資金由中央財政承擔 80%,地方財政承擔剩餘的
20%,對於新疆、內蒙古、寧夏、西藏、廣西等 5 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及 “ 5.12 ” 汶川地震 51
個重災縣,家電下鄉補貼資金全部由中央財政全額承擔。補貼資金的發放采取年初預撥、下年清算的方式。
而這次,家電以舊換新補貼資金則是按照總體 9:1
的原則實行央地共擔,中央的出錢比例變得更多了。中央資金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統籌安排了 3000
億元左右的超長期特別國債,不會存在商家墊付的補貼無法兌現。另一個與 “ 家電下鄉 ”
不同的點是,目前各地財政明確補貼的結算時間以月度為單位,對於商家資金賬期非常友好。
這裏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麽不直接發錢?這樣豈不是更直接高效?
家電下鄉同期的 2008 年,美國通過了一項 1680 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主要是針對不同類型的居民有 300
到 1200 美元不等的退稅,但是對於這次刺激政策效果到底如何,業界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
實際上這蘊含著複雜的宏觀經濟邏輯,並且和國情,社會文化等息息相關。首先,補貼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刺激消費,要花出去才能形成市場循環,但直接
“ 發錢 ” 其實給予了民眾最大的支配權,這錢到底是存起來了,還是攢著以後再消費,這都說不定。
這也是美國學者對 08
年那次退稅補貼效果提出質疑的一部分原因,他們發現,這次退稅政策隻有五分之一的人會花掉退稅,其餘的存了起來。
說白了,補貼的根本目的不是政府完全買單兜底消費,而是刺激消費,隻有消費增加才能帶動生產,進而帶動投資,使就業得到改善,居民收入得到提高,最終促成消費能力進一步增強。這樣來看,錨定了特定品類的家電補貼給社會撬起的杠杆遠大於直接發錢。
而杠杆的另一頭,實際上是中國廣大的家電產業鏈上下遊的無數企業和背後的工人。
除了冰箱、洗衣機、電視、空調、熱水器等這些傳統的 “ 國補 ”
大類之外,今年不少地方政府選擇對補貼品類進行了擴容,智能家電、3C
數碼、穿戴設備也被囊括其中,這些其實也是近年來投資和發展相對活躍的品類。
和十年前家電補貼相比的一個顯著的區別是,隨著互聯網電商平台和技術的完善,補貼的線上化使得補貼的使用頻率和效率大大提高。用戶從申請到挑選、下單的時間大大縮短,極大地減輕了政府部門的政策推廣壓力,再也不需要有走街串巷的大篷車了。8
月份才開始的家電補貼銷售數據立竿見影的猛增也說明了這點。
有近天貓側的人士向知危表示,受益於國補,天貓今年雙十一的數據非常好,“ 去年都沒開慶功會,但是今年開了
”。京東也在三季度財報會上表示看好國補對四季度零售家電板塊潛力的釋放。而拚多多的則是在三季度財報會上表露了對沒有把握住政策的惋惜,CEO
趙佳臻表示:“
受限於第三方運營平台的能力局限,團隊沒有充分把握好宏觀政策紅利,導致我們為了維持同樣商品的競爭力,給出了遠比其他同行高得多的成本。”
由於目前家電補貼還在進行中,我們沒辦法計算最終的杠杆率,但是上海市的數據顯示,2024年上海累計發放補貼金額達 18
億元,帶動家電家居產品消費額突破 120 億元。粗略估計,去年家電政策給上海家電市場帶來的杠杆率為 6.67
。當然,上海的消費水平是比較高的,放眼全國來看杠杆率未必有這麽高,但終歸也是不會特別低的。
老百姓獲得了優惠,行業獲得了擴張,似乎是多贏的局麵,但並不是所有的行業者都絕對讚同這樣的補貼。在當年那場家電行業的 “ 造富運動
” 中,似乎所有企業都獲得了紅利,但又不是這樣。在 2013
年家電下鄉補貼政策正式落幕時,行業時常有聲音請求恢複補貼,但一些頭部企業則呼籲 “ 停止補貼 ”。
2014 年 7 月,在國務院經濟形勢座談會上,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應邀發言表示,“
總理,我們不需要國家的產業政策扶持
”。董明珠擔憂的點在於:政策加持下的市場會出現失真的情況,競爭無法充分。
這就要提到家電補貼在完成穩定經濟和促進就業任務後帶來的副產品:市場對補貼政策的 “ 依賴症
”。
作為市場化程度最高的行業之一,家電行業過去十年經曆了激烈的優勝劣汰,現在或許會因補貼出現優勝劣不汰的情況。
要知道,當年家電下鄉時期的冰箱、洗衣機品牌有上百家,補貼停止後,很多品牌到現在已經隨風飄散了。
讓那些競爭力不強的企業平穩、逐步的走向消亡而不是一股腦死在寒冬,也是考驗補貼政策的一個維度。
此時,拉長補貼的節奏並在補貼期間對企業進行某種程度的篩選,就成為了一個不錯的選擇,同時,警惕和打擊一些“騙補”、“套補”、“先漲價後優惠”的違法行為,也成了當務之急。價格日常變動固然合理,但是利用技術監測產品異常調價並不是難事,尤其是對於一起享受國補紅利的電商平台來說。
12 月 9 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提出 2025
年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而新的家電以舊換新補貼政策也已經出台,其中買手機等數碼產品每件最高補 500 元,買
12 類家電產品每件最高補 2000 元,各地會有細則推出,1 月 20 號起全國實施 。
補貼時間的拉長是顯而易的,但如何在補貼內就進行優勝劣汰淘汰落後的企業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一輪家電補貼中,很多大家電品類都僅有符合一級能效的產品才能參與補貼,而十年前的那一輪家電下鄉,補貼對能效的要求為一級、二級均可。
也就是說,那些生產落後產品的落後企業,是不會因為補貼而受益的。
總得來講,家電補貼給國內的消費和經濟加上了一個倍數不低的杠杆,又同時給整個行業加了一個著陸的緩衝墊,最後還完成了落後產能的淘汰。
雖然補貼不能盡數挽救所有的企業,市場的優勝劣汰是不可違背的鐵律,但正如一位 “ 卷生卷死 ”
從跨境又回到國內市場的家電從業者對知危編輯部表示的那樣:
“ 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不會更糟了,先挺過這段時間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