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海外的“苦難史”?“唐探”捅出來的一些事
文章來源: 九邊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看完《唐探1900》,就有種強烈的衝動寫一篇。
首先要說,一個好電影,如果它描述的某個東西是真實的,這個東西它肯定帶著一種“複雜性”。
電影裏周潤發扮演的白軒齡就是個很複雜的角色,他廣東人,去美國當華工,淘過金,參加過太平洋鐵路建設,一起去的兄弟基本都死光了,他修完鐵路後留在美國唐人街繼續打拚,通吃黑白兩道業務,有手段有能力,既迷信又相信奮鬥,而且辯才了得。
通過這麽一個人,就把一大堆元素拋給了大家,讓大家隱隱約約看到關於在美華工持續幾十年走過的路。咱們今天就結合這個電影,給大家深度聊聊。
很多人一提起華工,第一反應是“慘”,下一反應就是“既然那麽慘,肯定是被迫的,一定是抓豬仔抓過去的”。類似你在廣東某個村裏路上溜達,突然背後來了一棒槌,醒來後就發現自己在船上,已經在前往舊金山的路上,然後就被送去修鐵路了。
這種情況確實是有的,但遠遠不是主流。當時的主流其實是走正規合同製,當時也跟現在招聘似的,大規模打廣告吸引大家過去。廣東人冒險精神比較強,於是大規模出海去美國淘金。電影裏王寶強扮演的阿鬼,他是華工後代,多次唱一首歌,講的就是華工對錢的渴望。
現在中國人管San Francisco(三藩市)叫“舊金山”,最早的時候,並不叫這麽個名,就叫“金山”。
因為早期那地方發現了金礦,在全美掀起了“淘金熱”。中國人當時已經很容易出海了,對財富又極度敏感,怎麽可能錯過,於是大規模前往金山淘金。還有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清廷瘋了一樣捕殺任何跟太平軍有關係的老百姓,導致不少人被迫離開中國。
那時候的大商船從美國漂洋過海帶著“西洋參”來到中國,然後載著整船的華工回到美國。咱們熟知的羅斯福家族,早期就是幹這個買賣的,他們家一直跟中國淵源很深。
也就是說,最早的華工出海,其實並不是什麽修鐵路,主要是去“金山”淘金了。
後來三藩市的淺層金礦淘沒了,澳大利亞墨爾本又發現了金礦,墨爾本成了“新金山”,三藩市也就變成了“舊金山”。
淘金業衰落後,正好大西洋鐵路開工,有點像現在中鐵中建在非洲的項目,環境艱苦,但是確實能賺錢,歐美人不願意去,太平洋鐵路公司於是大規模雇傭華人。
說起太平洋鐵路,咱們一般的說法就是“每根枕木下都有一個中國人”,那到底死了多少人呢?
一般認為,從共有一萬到一萬五之間華人參加了太平洋鐵路項目,死了一千多人,太平洋鐵路總共三千公裏,華工修了一千多公裏,大約每公裏死一個人。當然了,也不能這麽算,絕大部分傷亡都是幾個艱難路段產生的。
這又和排華法案有啥關係呢?
主要是這條鐵路太難了,最早開工的時候並不是華人,而是愛爾蘭人,但是太苦死亡率又太高,愛爾蘭人想漲工資,就罷工退出了。而中國人自己老家大清實在是太苦了,他們對苦難的容忍度是很高的,又不想回老家,於是接受了太平洋鐵路的低工資,畢竟這個工資在華工看來還不錯。
所以說,如果單純從“苦難”這個角度來看待華工,就理解不了那些人為啥那麽苦了依舊在幹活,順理成章會把他們理解成奴隸,其實完全不是。
華人要價太低這事把愛爾蘭人給惹怒了,這一點在《唐探1900》的電影裏也有體現,那裏邊愛爾蘭人總跟華人過不去。
這裏又得多說幾句這個愛爾蘭人,在美國,華人承受的絕大部分苦難,都和愛爾蘭人有關。
咱們一般以為美國的歧視鏈是:白人歧視黃種人,黃種人歧視黑人。而把愛爾蘭人,意大利人,俄羅斯人,西班牙人,英格人都認為是白人,其實白人內部也有分明的歧視鏈。愛爾蘭人和意大利人就出在鄙視鏈的最低端。
那個電影《綠皮書》裏有個經典劇情,都1962年了,一個白人警察問托尼,你一白人,為啥要給黑人開車?
然後那個警察就反應過來了,哦,你是個意大利人,跟黑人也差不多。這話把托尼給氣壞了,被認做黑人他也受不了。
美國俚語裏還把意大利人叫“greaseball(油球)”,歧視性侮辱性拉滿的一個詞,暗指意大利裔從事那種低賤油汙工作,有錢後喜歡弄個油頭裝模作樣。
而愛爾蘭人,還不如意大利人,在歐洲就是三等公民,英格蘭人把他們當牲口,餓死了幾百萬人,他們跑到美國從事低等體力工作,繼續被歧視,於是喜歡結成工會和黑幫互助。
這也是為啥反應黑幫的兩部經典電影,《教父》和《愛爾蘭人》,分別講的就是意大利和愛爾蘭人,這兩個國家的老百姓最喜歡幹這種事。
在19世紀美國,華人最大的對手不是黑人,也不是所有白人,其實就是愛爾蘭人。
華人和愛爾蘭人都從事低級工作,屬於同一個生態位,於是形成了激烈的競爭。但是愛爾蘭人有個優勢,他們又團結又愛參與政治,他們推出自己的議員去國會給他們爭取利益,成立工會對抗資本家,這一點是華人不具備的,而且很多時候他們的罷工都被華人給影響了。
比如在1885年懷俄明州的“石泉鎮慘案”。白人勞工罷工要求加薪和改善待遇,而華工沒有參與罷工,還被煤礦公司雇傭來頂替罷工的白人勞工,這引發了白人礦工及當地礦工家屬的憤怒,最終導致了針對華工的暴力事件。
這事兩方都覺得自己占理。白人覺得華工是害群之馬,華工也覺得自己冤,努力奮鬥賺錢難道也有錯?
而那個《排華法案》,主要就是愛爾蘭人推動通過的。
這一點在《唐探1900》裏有大量的體現,圍攻華人社區的是愛爾蘭工會,上門找茬的是愛爾蘭黑幫。愛爾蘭工會的主席一直在那個市長候選人身邊跟著,並且給他做黑手套。市長推動《排華法案》,拆除唐人街,這些事也都是為了討好愛爾蘭選民。
我覺得主創團隊還是很用心的,把這些一直不太被聊的東西都加了進去。
從電影中也能看出來,在美國的華人和愛爾蘭人,作為底層,都有自己的苦,但是解決方案卻不一樣。
愛爾蘭人到了美國後,祖國被忘在了身後。他們最積極的事,就是把更多愛爾蘭人從那個國家撈出來,然後積極地當公務員,或者從政,通過更多對愛爾蘭人有利的法案,讓美國更適合他們居住。
華人就不一樣了,覺得自己在海外被欺辱,主要原因是自己的祖國不太行,而擋在中國發展道路上最重要的一個攔路石,就是大清,所以無論如何要把大清給滅了。這也是《唐探1900》的另一條主線,革命黨。
《唐探》裏說海外華人資助革命黨,這個確實沒錯,而且不是小範圍資助,是大範圍資助,不僅美國的華人資助,東南亞,日本,南美的都資助。可以說,沒有海外華人,就沒有孫中山的事業。
孫中山先生最早的兩大支持集團,就是海外華人捐款,國內“會道門”捐命,去反抗大清。大清就是在革命黨的不懈努力下,就跟個大冰山似的一點點解體,最後自己的封疆大吏也紛紛脫離大清,大清就沒了。
剛才說到愛爾蘭人喜歡組織黑幫和工會,海外華人對工會興趣一般,但是結團自保這事也非常積極,畢竟這也事關生存問題。
華人社區內部也有一些黑社會性質的組織,跟美國上層有關係,手裏也有槍。比如周潤發扮演的白軒齡,他的協盛堂,就是個黑社會性質的民間自保組織,有打手,有關係,有工廠,還有一些煙館。
找到一張電影劇照:
這張劇照說的是白軒齡和愛爾蘭黑幫對峙,從著裝也能看出來,愛爾蘭人也是一群苦命下等人。不過對峙畫麵還有一部分沒體現,白軒齡後邊是一大堆持槍華人。
後來這些華工一部分賺到錢後回國,剩下的繼續呆在美國,形成了後來的美國老華人移民社區。
事情到此遠沒有結束。從1840年開始,中國這邊一波又一波向海外移民,到了1978年我們改革開放,最缺外匯,又是海外華人踴躍回國投資,帶動了中國快速發展。
所以我一直覺得,華人海外的奮鬥史,盡管確實苦,但完全說成是“苦難史”並不合適,有種“訴苦”的弱者情節,更多的是一部迎難而上的奮鬥史,同樣是一段自強不息的百年曆史。
看電影的時候,打動我的不是那些人的苦,而是電影裏那種潛藏的、不斷湧動的向上的激情。每個遠在萬裏之外的人都希望這個國家好起來,這個國家怎麽可能好不起來。
這個意義上講,《唐探1900》優秀的地方不隻是把那段曆史翻出來給大家看,而是展示了一副《清明上河圖》一樣的眾生相,內容繁雜但是相互自洽,你從各個角度入手都能有所啟發,屬於萬千國人共同的記憶宮殿。
而且電影還是很逗的,尤其小嶽嶽這次表現很好,也沒有血腥暴力場麵,屬於合家歡電影,完全可以放心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