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真實現狀:入校開始準備保研、和AI做朋友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前段時間,“沉默的大學生”這個話題引發了大量討論,“不戀愛不溝通不發言,這屆年輕人寂靜的大學生活”,這一句話概括了當代大學生的生活狀態——淡淡的人際關係、淡淡的課堂氛圍、戀愛不談了、宿舍關係在競爭之下處成了“仇人”。有人用一個詞來形容這種現象,叫“節能主義”。

大學生的沉默是個例還是群體現象?我們跟兩位大學生聊了聊,以下是他們的陳述。

@小林丨中部某高校研一學生

從本科和讀研期間的自身經驗和周圍觀察來看,我對以上觀點有不一樣的看法。

我的本科生活並不“死氣沉沉”

我本科就讀於華南地區的某211高校,專業很新,有160多人,校區很偏,到市內的商圈要坐二十分鍾公交。

我身邊的很多同學在大一大二時脫單率是最高的,大家都會打趣說,大一大二還會打扮打扮自己,大三大四了忙著保研考研考公找工作就沒那麽多心思在情情愛愛的事情上了。我自認為本科期間大家談戀愛的興致還是很高的——大一大二剛從高考中解脫出來,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保研考研結束後,有一部分同學也會開啟新一段戀情,有種壓抑過後新生的感覺。

我本科期間的校園活動很豐富,上課積極討論和發言的氛圍也很濃。老師和同學之間的關係比較近,我覺得可能是因為我們要做項目和課題,需要聯係指導老師,老師們也基本都會教一兩門本科課程的原因,師生之間交流會比較多。除此之外,宿舍氛圍也挺好的。並沒有像某些帖子裏說的,上課很安靜,同學像仇人。

我這一屆學生人數多,大二開始有一部分同學就有很明確的直接就業傾向了,競爭保研名額的人大約隻有1/3,所以保研考研的“廝殺”也沒有那麽嚴重,當然大家對績點的追求會有比較執著的一麵,出國的、申港的都有各自的訴求,有利益就會有衝突,但相對來說本科期間的競爭沒有大到勾心鬥角的程度。

讀研後,課堂氛圍和生活氛圍都更加“寂靜”了

讀研後我發現了氛圍的變化。上課的時候,大家都在忙著手裏的事情,比如處理學生工作、班委事務,有些同學在幫導師幹活,也有同學在玩手機(單純玩手機的人比本科少了很多),隻有小部分同學會抬起頭聽課。老師為此也想了不少辦法,比如隨機點人答題,小組討論匯報等等。也有老師在課上提出了“現在的學生都不愛發言,變得很安靜”類似的看法。

大家課上沒有選擇聽講互動,我覺得除了在忙著做其他事,還有個原因是,有些課堂內容確實老套,PPT已經連續用了很多年;另外就是單純的課多,聽一整天課下來人太累了。

同學之間交流變少,畢業即分手成為共識

記得開學第一次班會,我的輔導員就讓大家能來盡量都來,因為可能之後一直畢業都沒法聚齊了,當時覺得這個說法有些誇張,現在看來確實有道理。

讀研期間大家的目標都比較明確,有考公打算的同學會早早加入一些班委團隊和學生組織,計劃直接就業的同學一般會像我一樣早早出來實習,我能感覺到,大家被“未來出路”這個隱形壓力推著走。同學之間戀愛的人數也比本科要少,我覺得主要還是讀研節奏更快,而且畢業即分手已經成為共識,大家也就不太願意花費更多時間去戀愛了。

總之,對於大學生不互動不社交不戀愛的觀點,我大部分是認同的,我所經曆的、以及我身邊朋友的大學生活基本符合這些描述。相對來說,我本科的時候是很幸運的,在比較好的氛圍裏,感受到的競爭壓力不是那麽大,所以我對大學生“過於安靜”的這個描述並不完全認同。

大學生真實現狀:入校開始準備保研、和AI做朋友

@小白丨北方某高校大三學生

為了爭取保研,一刻不敢鬆懈

我觀察到的,排名靠前的院校的學生,很多人是這樣的情況,經常感覺“能量被耗盡了”,在與人交往上完全不願意投入“非必要”的精力。

主要原因可能的確是競爭壓力很大,這應該是近幾年的事,就業緊張、保研通道更加擁擠,為了爭取保研,很多人從高中一畢業就開始為保研的各項指標努力,整整三年都不敢放鬆。

可以舉一個很可悲的事實,比如我們學校GPA是分等級給的,90-100是“4.0”,86-89是“3.7”,對於要保研的人來說,基本上總績點是要在3.7以上的,也就是隻要你這三年有一門課沒有拿到最高等級“4.0”,你的這門課就在拖你的後腿。但是“4.0”是很有限的,隻有30%,一個班可能隻有四五個人可以拿到,所以意味著整整三年都要爭取成為每門課的前30%,一刻都不能懈怠。

我的同學A,本來績點、學生工作、科研項目這三項核算起來,大概3.8左右,是可以保研的。但上學期忽然有一門課她得了3.0,這導致她之前兩年的所有努力全都白費了。隻因為這一個作業沒有完成得很好,排名直接掉了20名,現在她打算出國留學了。

另外,我們的作業是真的很多,多到每周抽出一個晚上去逛街,室友都會感慨“你太閑了”。我有一個室友一個學期就出過1次校門,隻是為了寫作業。

人際溝通的弱化,是被迫啟動了自我保護機製

上課不和老師溝通的這種現象,一個是因為大學生有很多其他的事要忙,比如處理校級或院級學生組織的日常事務,寫稿子等等,另外就是有一些老師的授課水平並不能讓學生滿意。老師要忙著做項目、寫論文、行政事務、帶學生做課題,所以對於大部分老師來說,上課並不是重點,所以他們授課水平也很一般,有的講得太深奧,根本聽不懂;有的講得太淺顯,根本沒必要聽。如果遇到真正用心教學生的老師,其實上課這種不和老師溝通的現象不會特別嚴重。

我身邊的很多人,大家不願意經營現實中的人際關係了,轉而“向偶像尋找精神寄托”“和AI做朋友”,我有一個室友天天和AI聊天,她說因為AI會給她很多情感支持,會安慰她,而在現實中她很難感受到這些關心,無論是來自家庭還是來自同學。

我想這可能是因為現實的人際關係具有雙重性,既會帶來幸福,也會帶來痛苦,但是和虛擬偶像、AI相處的感受一定程度上能夠由自己掌控,比較純粹和簡單,也不存在現實中可能會遇到的很多人際難題。

人類學家項飆說,生命力的消失是覺得無意義、空洞、沒勁,教育係統正在大範圍“捕獲生命力”,學校通過抓尖、把人分等來剝奪學生的“生命力”。課堂上沉默的大學生、一心考研的畢業生……當個體的價值被數字量化,我們是否忽略了對生命本質的感知與熱情?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