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投資人的2024:看了1000個項目,投了不到10個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12月31日,2024年的最後一天,清智資本創始合夥人張煜在晚上11點回到了北京。他當天的工作仍未結束,11點半又與同事開會,直到新年第一天的淩晨2點。

忙碌與加班是張煜的日常。他管理著一家專注於投資早期AI高科技創業公司的基金,2024年沒有休息過一個周末,每周平均出差3天,飛了近百個航班,直接聊過200多個AI創業團隊。

新成立的AI企業如雨後春筍。根據天眼查的數據,國內有超過190萬家AI相關企業,2024年以來新增超50萬家。

然而,張煜在2024年真正投資的項目並不多。

“2024年比2023年忙了一倍,出手的次數卻不及上一年。”他認為,這與投資市場遇冷有關,也與好項目的缺失有關,真正有核心技術、能落地的項目仍是少數。

清智資本在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支持下成立,從2022年到2024年,共投資近20個AI項目,整體投資回報率是業界平均的3倍以上,被投中網評選為2024年度行業關注度提升最快的投資機構之一。

張煜在2024年共投資了近10個AI項目,比2023年少一些,即便如此,他仍是2024年出手較多的投資人之一。

創投數據服務商IT桔子的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AI行業投資事件的數量為500個,同比下滑了16%。

創投都在期待2025年。張煜預計,2025年將是AI應用爆發之年,會有大量能落地的項目湧現,他也考慮募集一隻新基金,投更多AI項目。

看了近1000個商業計劃書

張煜看的AI項目來源有兩類,一類是合作夥伴推薦或創業者自發上門的,一類是他主動尋找的。2024年,他一共看了近1000份AI領域的商業計劃書,其中以具身智能和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項目居多。

AI創業者普遍很年輕,大部分不到30歲,學曆較高,碩士以上學曆占比較多。他們主要分為三類:一類是高校係創業者,他們有豐富的科研經驗,把自己科研項目拿出來創業;一類來自互聯網大公司,看到AI新機會後出來創業;第三類來自傳統行業,他們想用AI技術把以前的項目重新做一遍。其中,來自互聯網公司的創業者占比約50%,另外兩類創業者合計占比約50%。

他看完商業計劃書後,就會否掉一大半以上的項目。“階段有早有晚,質量良莠不齊。”他說,有些項目看一眼就能否掉。比如一個成熟產業鏈AI項目的團隊認為他們能把售價打到比行業平均水平更低,但實際卻缺乏供應鏈和工廠支撐。還有個AIGC項目,創始人說他們自主研發了AI基座,稍一測試就能發現,那是個套殼產品,底層基於開源軟件。

把明顯不行的項目排除後,還剩下近200個項目。他會與項目團隊先聊一圈,了解技術能力、市場需求、資源組織、團隊構成、公司戰略、競對比較、業務邏輯、財務規劃等,一般會聊1—2輪,時長在半小時至3小時。

這個環節也會出現很多狀況:有家公司做AI招聘和培訓服務,第一輪測試過後,技術和業務邏輯都是對的,但繼續追蹤卻發現,實際收入與財務數據對不上,仔細了解後發現,行業對AI的價值認可度不夠,需要更多的市場教育。

對2024年的項目投資,張煜始終持有非常謹慎的態度,對亮眼的項目和團隊集體有意投資的公司,他會更加謹慎。清智資本在2024年最終出手投資的近10家公司,張煜全部去現場盡調過,還進行了合作夥伴調查和公司顧問訪談。

現場盡調是投資的重要環節,有時一次不夠還要多次上門。張煜會著重考察團隊士氣及相互配合的情況,以及實際科研實力和業務交付能力。當所有的現場感受與之前盡調都表現一致時,他才會批準上會表決。

但對優秀的項目,投決速度也是創投基金的競爭優勢。在2024年投資的近10個項目中,清智資本投決流程最快的是一家具身智能初創公司,從開始接觸到最終打款交割,一共隻花了22天。

張煜認為,這家公司具備的4個明顯的優勢,是促成投資快速推進的原因:首先是技術先進,並有獨特的技術壁壘;其次,他對該公司創始團隊比較熟悉,能快速對創始團隊的價值觀和能力進行判斷,“畢竟AI圈就這麽大”;同時,這家公司已找到可靠的產業合作夥伴,其產品和服務落地紮實;公司成長性也很好,估值不高,未來有多倍增長的預期。

2024年,在基金投資項目中,確定性最高的是由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自己孵化的AI醫院項目。張煜從科研階段開始持續關注,並最終在2024年底投出了千萬元的種子輪。

這是一個基於弱監督學習的AI應用項目,依據患者個人病情描述和檢測報告生成多輪對話,與醫院多個科室的AI醫生溝通,形成一套包含問診、檢查、診斷、處方、取藥的流程。目前,AI醫生可對300多種常見病和主要重大疾病開展高質量的診斷分析,特征病例的診斷準確率遠高於一般醫生的水平。

虛擬醫院滿足了絕大多數患者診療的需求,特別適合基礎醫療條件匱乏地區的醫院使用,相關產品和服務預計在2025年內上線。“這就是未來的醫院。”張煜說,市麵上的主流資本都在盯著這個項目的下一輪融資,甚至國外的投資機構也找到了他們,希望獲得下一輪的投資份額。

2024年基金投資耗時最長的是一家數據服務公司,張煜一開始就感覺到,這是一家優秀的創業公司,估值也具有成長性,但數據服務這個行業集中度不高,AI的價值體現也不足,後來他把這家公司放在自己的孵化器內,並幫助他們彌補短板,加強AI應用,提升數據服務的質量和效率,陪伴這家公司從幾個人成長到上百人規模。半年後,這家公司達到投資標準,清智資本連續投資了兩輪。

市場缺錢,也缺好項目

張煜2024年出手的項目,都集中在下半年。上半年他也看了很多,但一個都沒投。

隻看不投是2024年AI投資圈的常態,這一年,很多投資機構都出手謹慎。創投數據服務商IT桔子統計,截至12月31日,2024年國內AI行業共錄得500條投資事件,同比下滑16%,總投資金額約為663.16億元,同比下滑5%。

大量投資集中流向了月之暗麵、智譜AI、百川智能等頭部大模型公司。據經濟觀察報保守估算,2024年6家頭部大模型公司共拿到超250億元融資。相比之下,初創企業獲得的資金較少。

投資機構謹慎的原因之一是,錢更少了。第三方機構投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4年1—11月,VC/PE市場新成立基金4173支,同比下降45%;新成立基金認繳規模共計2983.9億美元,同比下降46%,募資市場整體腰斬。

投資機構謹慎的原因之二是,AI項目風險太高。“如果投資人看不懂,投的項目很容易跑偏或失誤,整個基金機構可能會陷入危機。”張煜說。2023年至2024年,有相當一批拿到錢的早期AI項目停滯甚至破產清算,其中不乏融資過億的明星項目,這導致投資人更加不敢出手。

這種環境下,很多投資人選擇等待,心態是:錯過比失敗強。

相比同行,張煜調侃自己:“雖然很謹慎,但我們仍是最積極的基金之一。”張煜上半年沒出手,是因為AI行業發展太快,投資的邏輯和判斷標準都在變化中,創業團隊在變化,投資人也需要更新知識。

2023,清智資本主要投資技術過硬的創業團隊,包括行業基礎模型公司、創新算法公司、AIGC公司等。當時流行的創業者是頂級科學家或明星企業家,這些人本身就有技術積累、行業影響力和資源組織能力,投資人能快速做出判斷。

2024年上半年,AI創業風潮從通用模型轉到行業模型,主流創業者轉變為互聯網大廠出走的高管,或從家裝、醫療、教育、法律、招投標等垂直、傳統領域走出來的創業團隊。新創業者的技術、能力和需求與上一年不一樣,投資人也需要重新學習。

“2023年我們主要看技術,2024年除了看技術,還要看投入產出、團隊結構、領導力、執行力、資源組織,這對我們投資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張煜說。

最終的結果是,2024年比2023年更忙碌,最終出手的項目卻變少了。張煜說,2023年的周末至少能休息1天,2024年的周末完全沒時間休息。

此外,與2023年相比,投資人對AI項目的要求更苛刻了,可以形容為“既要又要還要”。

“我們看重三個方麵:一是基礎技術能力過硬,這是硬標準;二是落地性,不能在5年或10年後再賺錢,我們希望投後1到2年就必須有落地的場景和應用;三要團隊有均衡的發展規劃,不要求一飛衝天,更期望穩健發展。”張煜說。

在這種嚴苛的條件下,能入選的AI項目非常稀缺。直到2024年下半年,一些能真正用AI賺錢的公司出現了,好項目變多了,投資人們才逐漸有信心,開始出手投資。

張煜看到幾家具身智能公司生產的機器人已經交付工廠,有了直接收入;還有幾家傳統公司轉型的AI公司,收入每一兩個月甚至實現了翻倍增長;一些沒有融到錢的AI公司也挺過了艱難時刻,能夠自我造血了。

與2023年相比,2024年下半年還有一個變化,AI項目估值開始回歸理性,這也是張煜開始積極出手的原因。“AI的泡沫被擠掉了一些,回歸了本身應有的價值。”他判斷,現在AI公司的估值仍有泡沫,但對比2023年,已經回到了正常價格區間。

2025年會翻倍投資

2024年投了近10個項目後,張煜手中的基金已經投出去大部分,目前他正在計劃籌備下一期基金,募集規模有所擴大。

經濟觀察報記者查詢,清智資本的LP(為風險投資公司提供資金的出資者)包括紅杉、高瓴、聯想、啟迪、OPPO、九安醫療等,該基金主要投人工智能早期項目,一般在項目估值增長3—5倍時會考慮退出。

張煜統計,清智資本投過的項目,一年內有新融資的比例超過70%。成立2年,清智資本已經完成了幾個項目的退出,項目份額很快就被其他機構接手,基金整體回報率是行業平均回報率的3倍以上,因此LP們對基金表現比較滿意。

根據第三方機構投中網的統計,2024年,清智資本是行業關注度最高的10家GP(運營、管理基金者)之一。“對我們而言,投資收益已經達到預期,但項目本身還處在早期,有繼續增長的潛力,所以相關機構才就會接手。”張煜說,“投資分不同階段,我們隻賺我們那部分錢。”

張煜的投資風格穩健,他不追求被投公司估值短期內快速上漲幾十倍,更看重他們能否健康地活下去。“活下去”也是當下投資機構對被投項目的重要能力要求。

2025年,清智資本預計出手投資的次數將比2024年大幅增長,同時不隻投種子輪,天使輪、A輪都有可能參與。

轉變主要基於幾個原因:

第一,AI應用項目正快速崛起。2024下半年,張煜收到的商業計劃書多數是AI應用,有B端項目也有C端項目,已經基本看不到基座大模型和行業大模型的項目了。這說明AI行業從技術端驅動,逐漸演變到需求端驅動。需求來自千行百業,這就意味著AI產品和服務的數量會大爆發,因此機構會出手更多。

第二,AI落地的可能性增加。2024年他出手謹慎的主要原因是基礎模型發展不如預期,AI產品不如人們想象得好用,並且成本太高,創業公司失敗概率大。到了2025年,AI基礎設施基本到位,芯片價格降低,能源不是問題,基礎大模型價格被互聯網大廠打下來了,創業者開發產品的周期和成本都大幅降低,應用落地的場景已經具備了。

第三,AI項目的機會在變化。2024年有幾個優秀項目,張煜雖早期就挖掘到了,但最終都沒有投,這讓他覺得很遺憾,“我們對AI公司的投資策略還是過於保守了”。他之前的策略是,即使這些公司不能成功融到下一輪資金,賬麵資金至少夠活2年,他才會選擇出手。

2025年,AI行業在變化,經濟形勢進一步向好,張煜可能會激進一些,以獲得更多好機會。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