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級地震,通常來說並不可怕。
但是,一天之內發生多次4級以上地震,並且地震局研判未來幾日還有可能發生“震感較強”地震,你會作何感想?這是寧夏銀川市民從昨天到今天正在經曆的真實考驗與艱難抉擇。
1月2日10:01 銀川4.8級地震
1月2日銀川永寧縣4.8級地震
1月2日16:43 銀川金鳳區4.6級地震
1月2日4.6級地震
1月3日03:45 銀川2.6級地震
……
於是,一部分銀川市民選擇連夜離開。
還有一些市民則是在焦慮之中徹夜難眠。
如果換了是你來麵對這種情況,你會選擇“逃”還是“躲”呢?
選擇“逃”還是“躲”,應該說都沒有錯。自己是生命的第一負責人,隻要有秩序地行動,不引發恐慌騷亂,選擇暫時離開銀川或者在銀川就近找空曠安全處躲避,都是可以理解的選擇。
然而實際上,對當下的銀川市民來說,就近躲避的選項其實是不存在的。或者嚴格來說,是尚未被啟動的。
躲避“可能發生的較大地震”,應該選擇空曠的、離建築物有一定距離的安全場地露營,住帳篷、輕質板房,甚至打地鋪都可以考慮。
可能大多數人平時沒有留意,但這樣的地方在每一座城市都有的,被稱為“應急避難場所”。
地震應急避難場所通常設在公園、體育場、市民廣場等大片空曠地區,平時發揮著各自的常規功能,待應急響應時原地轉化為避難場所。
就這麽看起來,還是很踏實很有安全感的對不對?
銀川還是經濟發展相對比較落後的省會,它都能做到這個程度,其他城市應該做得更好吧?在我們沒留意到的地方,國家已經默默地為緊急特殊情況做好了相應準備,隻待有需要的時候就啟用……
理論上的確是這樣,但現實中呢,也不是說完全做不到,但就……不會那麽絲滑。
第一,應急避難場所的容納總量還存在一定差距
截至2023年底,銀川市常住人口為290萬人,其中主城區常住人口約240萬。上麵我貼出來的表格是銀川市於2024年5月公示的最新版應急避難場所22處(僅包含主城3區),加起來可以容納85萬人避險。
一個簡單的數學計算,銀川市主城區已建成的應急避難場所隻能容納約三分之一的常住人口。
當我們把目光轉向銀川下轄的永寧縣,問題就更直觀一些了。永寧縣本身並未公示轄區內應急避難場所的信息,根據高德地區查詢數據顯示,永寧縣轄區僅有1處應急避難場所。
第二,應急避難場所的配套設施有待完善
有人可能會想,應急避難場所,不就是一些空地麽,到處都有啊,花幾百塊錢立個牌子不就成了應急避難場所?
還真不是這樣……
人群聚集起來,哪怕是躲避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的緊急情況,人也是需要吃喝拉撒睡的,而這些供人吃喝拉撒睡的配套設施才是建設應急避難場所最難最貴的地方。
想要安置幾萬人在一片廣場上避難,移動廁所你得有吧?帳篷地墊得有吧?銀川現在夜間最低溫可是零下9度,總不能讓大家依偎取暖吧。
以銀川市公示已經“建成”的,測算“可以容納”85萬人的應急避難場所,真要按上麵的最低標準實際運行起來,別說80萬人了,能安置8萬人住3天就謝天謝地了。
真要按照足夠安置整座城市全部人口避難的標準來儲備各項應急物資,那當然是最理想的情況,隻是這個成本我們當下社會還很難承受得起,或者說還不想去承受。
所以我們看到,盡管已經出現多次4級以上地震,盡管市民多有擔憂,但銀川市並沒有主動啟用這些應急避難場所讓市民前往躲避。這裏當然有避免社會恐慌的考量,但更多還是成本和可行性層麵的考量。
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第三,對地震的研判預報現在還不夠可靠
啟用應急避難場所還要麵臨的一個難題是缺乏決策依據。假如是已經發生了特大地震,房屋垮塌沒法住了,那沒辦法隻能在避難,假如是即將登陸的台風,有較為可靠的路徑預測,那也簡單,提前安排群眾轉移避難就好,範圍放寬一些都可以接受。
銀川現在的難點在於,沒有人能確定會不會繼續發生較大的地震,更不知道什麽時候有可能發生。所謂專家綜合研判“近期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不高”,或者“近期還有可能發生4到5級地震”,都隻是非常粗略的判斷,完全不足以作為重大公共政策的決策依據。
不是中國地震專家無能,是全世界的地震專家都好不到哪去。人類對底層深處10公裏的了解還比不上對近太空100公裏的了解多,確切說是遠遠比不上。真的,太難了……
所以,回到銀川市的現實來說,有能力且有意願的人們選擇了暫時“逃”到外地避一避,有意願但沒能力的人們,就隻能待在家裏等一個未知的明天。大家都到應急避難場所“躲一躲”是不現實的。
憐我世人,憂患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