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院宣布,美國與中國星期五(12月13日)簽署了一項議定書,商定修改兩國政府的《科技合作協定》(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reement,STA),並將該協定效期延長五年。美中《科技合作協定》修訂後簽署 效期延長五年 https://t.co/m5raPWkiDS
— 美國之音中文網 (@VOAChinese) December 13, 2024
這項協定最初是在1979年由時任美國總統吉米·卡特(Jimmy Carter)與中國領導人鄧小平簽署,旨在促進農業、能源、太空、健康、環境、地球科學、工程以及教育與學術交流等領域的合作。
美方官員表示,經修改的協定排除了“新興或關鍵技術”,已由兩國代表在北京簽署,生效日追溯至2024年8月27日,為期五年。美國國務院一位高階官員向記者團表示,新的協定限縮了先前協定中的合作範圍,並加入了“護欄”,以確保“互惠、透明和開放”。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二月曾向媒體表示,中美兩國的科技交流合作“本質上是互利共贏的”。
近年來,美中之間的科技合作麵臨批評,並引發國安疑慮。部分批評人士認為,科技合作恐怕會幫助北京強化軍力。
《科技合作協定》自簽署以來,大約每五年續簽一次。 2023年8月則延期六個月,至2024年2月再延六個月,讓協定在美方協商修訂版本期間仍維持效力。在協定效期兩度暫時延長之際,部分國會議員對這份協定進行了嚴格審視,他們認為中國曾利用該協定來實現針對美國的軍事目標。
2023年6月,共和黨眾議員愛麗絲·斯特凡尼克(Elise Stefanik)——現為候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提名的聯合國大使——與其他議員聯名致函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敦促他在《科技合作協定》2023年8月27日到期時勿再續簽。信中提到,他們對美國農業部與中國實體合作的聯合研究項目感到憂慮,尤其是那些以灌溉管理之名而用於無人機影像分析的軍民兩用技術。
涉及基礎研究
修訂後的《科技合作協定》專注於天氣、海洋學和地質學等領域的基礎研究。根據美國國務院的說法,該協議支持美國科學機構開展與海嘯警報、流感數據、空氣質量監測、農業及害蟲管理相關的研究。
另一位國務院高級官員表示,修訂後的《科技合作協定》框架允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以及能源部、農業部等機構提出與中國合作夥伴的合作建議,並建立數據共享協議及聯合研究項目。
提出的合作項目將經由國務院審查,也會經過白宮領導的更廣泛的跨部門審查程序。這些提案一旦通過審核即可實施。
若有任何一方未遵守協定條款,將啟動一項爭端解決機製。此外,該協定還設有終止條款,若出現“惡意行為”,可取消合作項目。
根據國務院的聲明,修訂後的協定將“支持知識產權保護,並為執行機構建立了新的護欄,以保護研究人員的安全及相關保障”。
安全疑慮
然而,中國近來實施更加嚴格的數據本地化和隱私相關法律,相關疑慮仍然存在,因為負責處理中國數據的美國研究人員將麵臨更高的法律風險。新版《科技合作協定》並未明訂美國研究人員在使用或轉移中國數據至境外的保護措施。
包括共和黨參議員馬可·魯比奧(Marco Rubio)在內,多位國會批評人士均明確反對更新美中科技合作協定。
魯比奧今年稍早曾呼籲采取更強有力的措施,以保障美國科學研究的安全。他還提出了一項法案,凸顯了與中國相關實體進行有問題的研究合作會帶來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