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IG)
近來,越來越多加薩孩童的視頻在網絡上發酵。他們通過西方網紅拍攝手法展示巴勒斯坦現況,有人傳達政治消息,有些進行募資。專家指出,孩童視頻恐正成為影響力工具,作為具政治宣傳目的的“高科技武器”。
在巴勒斯坦伊斯蘭主義組織哈瑪斯(Hamas)與以色列衝突激化之際,加薩走廊孩童或青少年介紹食譜、難民營一日生活、人道物資開箱等視頻近一年來在各社群媒體平台上大受網友關注。
孩童因轟炸而無法上學,手機和網絡成了他們戰時的陪伴。這些巴勒斯坦青少年開始通過西方網紅的規範,向外界展示“加薩生活方式”,如貧困的生活、警報聲、天空中的以色列無人機、轟炸下的斷垣殘瓦等。
這些視頻的專業程度毫不遜色,攝影場景、遠近都經過深思熟慮,剪接顯然也下了功夫,還搭配英文本幕,好讓更多網友理解。
法國費加洛報(Figaro)在近日的調查報導中指出,其中10歲小女孩Renad的視頻大受歡迎,已成為商標。從3月開始,這位帶著可愛笑容和水汪汪大眼的棕發女孩在視頻中利用加薩走廊找得到的食材介紹各種當地與西方食譜。
僅7個月內已有超過87萬人訂閱,視頻觀看數已超過數百萬,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等媒體都曾轉發過視頻,稱“烹飪在戰爭期間帶給她希望和安慰”。
另一位名為Nana的青少女則在Instagram上獲得逾15萬追蹤。她屬於“生活風格”視頻,紀錄在巴勒斯坦難民營的日常。她在一支視頻中展示了生活如何受到戰爭影響,包括用水桶裝水在帳篷間衝澡、跟著母親搶配給麵粉,及拉法(Rafah)關卡關閉後空蕩的雜貨店。
這兩位女孩也會拍攝人道物資補給“開箱”視頻,驕傲並開心地向鏡頭展示箱中的麵粉、油、鹽、糖等。
法國軍事學校戰略研究所(IRSEM)“歐洲、跨大西洋區域和俄羅斯”部門負責人奎薩(Maud Quessard)向費加洛報分析,這些孩童使用了社交媒體上影音的規範模式,“拍攝和吸引網友注意力的手法都很類似”。
著有“數字時代資訊戰”(Les guerres de l’information à l’ère numérique,暫譯)一書的奎薩表示,一年前,加薩年輕人就開始用視頻紀錄戰爭。
但這也非加薩獨有,“烏克蘭也是,多位18到25歲網紅在廢墟中拍攝的視頻也在TikTok上爆紅。毒梟陰影下的南美青少年也有相同趨勢”,不過巴勒斯坦網紅的年齡更小。
奎薩指出,這都是為了呈現因衝突而“被犧牲的青春”。拍攝視頻除了讓孩童尋求心理上的慰藉並與外界聯係外,也開始轉變為“高科技武器”。
這和過去有很大不同,“以前他們用石頭戰鬥,現在用智能型手機”。奎薩指涉的是1987年起的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義(First Intifada),青少年向以軍投擲石塊、自製燃燒瓶的抗爭。
顯然,巴勒斯坦孩童不是單獨經營社群媒體,大部分時候都是由年長手足協助,Renad的帳號就是由姊姊Norhan包辦。Norhan表示,是為了排解妹妹戰爭以來的負麵情緒才開始拍攝並上傳視頻。
費加洛報指出,現象背後,也有將孩童影像作為工具的質疑聲浪。地緣政治顧問、國家安全期刊主編修馮西(François Chauvancy)表示,看到孩童受苦會激起最多情緒,他們傳達的消息可能比前線戰士都更強烈。
10多歲巴勒斯坦男孩Aboud的視頻便是一例。他的Instagram帳號有100多萬追蹤者,常拍攝廢墟、帶血繃帶,以及人們無助哭泣的畫麵,搭配令人心碎的話語:“我們承受不住了,沒力氣忍受這些,我們累了。拜托,讓戰爭停止吧。加薩人民正在死亡。世界欺騙了我們,這裏並未停火”。下方獲得數萬則留言打氣。
修馮西說,孩童可能成為“影響力戰略”的一部分。小Aboud在許多視頻中的言論非常具政治性,如對著鏡頭說:“最了解安全與和平的,是那些生活在戰爭中的人,而非那些通過電視手機觀看戰事的人。”
修馮西認為,一般10歲孩童很難對眼下發生的事做如此深層分析;換言之,他的發言是由成人所準備的。修馮西分析,這恐怕是“為政治宣傳目的將青春工具化”。
尤其當孩童的視頻開始與募資平台合作時,質疑聲音就越多。Renad通過募資已籌得20萬歐元,Aboud則超過12萬歐元。奎薩表示,“孩子能帶來市場價值,但這也不表示他們的苦難與需求是假的”。
還有孩童與有政治目的的協會成為夥伴,如Renad就成為國際人道關切(HCI)親善大使。這個協會救助全球穆斯林社團,但也數度身陷醜聞,包括曾被質疑資助恐怖主義。Renad也與服飾品牌合作,販售印有Renad畫像或塗鴉的衣服,為巴勒斯坦人民籌資。
奎薩向費加洛報分析,幾個月內Renad和家人就摸熟了社群媒體上網紅的經濟模式。在拍攝單純視頻爆紅後,開始與跨平台合作,將流量導致募資、非政府組織與服飾品牌的網站上。
修馮西深信,如果他們成功定期更新,讓訂閱者保持忠誠,則戰爭下的青少年“工具化”將繼續“發展”。
10歲巴勒斯坦小女孩Renad的視頻大受歡迎。(路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