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入市、回調震蕩,看懂A股需要認清本質
文章來源: 南風窗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經過一個假期醞釀的股市風雲,已經進入震蕩期。
10月11日,三大股指集體低開,券商股集體走弱。上證指數開盤報3287.87點,跌0.43%,深成指開盤報10366.57點,跌1.0%,創業板指開盤報2173.71點,跌1.77%。
回顧這一輪股市的狂熱之源,得從降息說起。
美國當地時間9月18日,美聯儲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下調至4.75%至5%,即降息50個基點(一基點為萬分之一)。
這是美聯儲在2022年加息以來的首次降息,也是近年來單次降息幅度最大的一次,可見提振經濟願望之迫切。
9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也宣布,將降低中央銀行政策利率,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下調0.2個百分點,引導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和存款利率同步下行。
兩大經濟體先後降息,且幅度不低,對全球經濟必將帶來重大影響。在市場資金更加充裕的背景之下,全球主要股市在美聯儲降息後都出現了上漲。其中,被投資者關注已久的A股和港股,就出現了強勁上揚。
自從9月中旬上證已經跌破了2700點,股市暗淡無光。隨著後續一周的預熱,從9月24日起,A股於連續迎來了清一色的紅。
短短幾天,A股總市值從74.98萬億一下躍升到約90萬億,市值增加了大約15萬億。有人計算了一下,如果把這個數字分攤到每位股民身上,就意味著,幾天時間裏,股民平均賺走了7萬多元。
身邊人獲利就是最直接的刺激,國慶假期期間一下子有600萬股民開戶申請,其中一半是“90後”“00後”。他們瘋狂地說,這可能是他們迎來了改變命運的一次最大機會,哪怕砸鍋賣鐵借錢,也應該衝進去。
國慶假期結束後的第一個交易日,10月8日,開盤僅20分鍾,A股成交額就突破了1萬億元,創曆史最快萬億紀錄。
然而,僅一天之後,10月9日,整體上個股的跌多漲少,就讓新股民們遭遇了“當頭一棒”。多家券商相繼發布了致投資者的一封信,紛紛勸導“短期狂歡不持久,長期收益最重要”。
10月10日一大早,又有幾個給行情“空中加油”的大消息發布。一是,央行宣布,SFISF來了。二是,國泰君安合並海通證券的方案敲定,兩家公司的股票今天複牌,將給股市增添新的題材。
2024年10月10日,國泰君安、海通證券A股複牌雙雙漲停
2024年10月10日,國泰君安、海通證券A股複牌雙雙漲停
此外,國務院新聞辦將於10月12日舉行新聞發布會,財政部有關負責人將介紹“加大財政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市場還十分關注財政端能否有效發力。
麵對此刻繁榮的股市,我們不得不問,中國股市的這一輪行情,到底是“強反彈”還是“新牛市”?
資產價格的波動固然是貨幣現象,並受情緒作用,因此難以預測。但資產內在價值或者它的真實價值,則是有跡可循的,它是未來現金流的折現。如今,站在從後麵一種視角來理解我們的資產,更有意義。
01
降息的時間規律
如果以美聯儲本次降息為時間基點,很容易發現一個有意思的規律:西方經濟體的降息,多半在這個時間點前的半年內;非西方經濟體則主要在此之後宣布降息,並且在短時間內迅速下調利率。
不同經濟體在降息時間上的“非均衡性”,並非偶然,而是蘊含著國際金融市場的重要密碼。
西方經濟體的本輪降息,始於瑞典。5月,北歐第一經濟強國瑞典降息25個基點。6月,歐洲央行將三大利率下調25個基點。7月,加拿大和英國先後宣布降息25個基點。就在美聯儲宣布降息前的9月12日,歐洲央行再次宣布降息25個基點。
6月,歐洲央行將三大利率下調25個基點/圖源:視覺中國
美聯儲降息之後,非西方經濟體的降息潮到來。降息最快的是沙特,在美聯儲降息後一天之內即宣布將基準利率下調50個基點,降息時間和幅度,基本上都和美聯儲保持一致。此外,阿聯酋、卡塔爾等也迅速降息。中國香港也緊跟,在美聯儲降息之後不到一天,香港金管局迅速將基準利率下調50個基點。
為何西方經濟體降息大都在美聯儲之前,難道它們故意保持“高度一致”?
一種觀點認為,西方央行之間存在著通暢的信息溝通機製,美聯儲提前釋放了信號,大家都堅信美聯儲將在9月降息。
顯然,這種觀點無法成立。美聯儲很難“提前告知”任何人自己會在某個時點降息,否則很容易引起國際金融市場的“內幕交易”,並被索羅斯這一類的對衝基金經理所利用。
那麽,到底是為什麽呢?
02
為何要打開貨幣的閘門
西方發達經濟體的提前降息,主要原因是經濟實在太疲軟。
比如,2024年上半年,歐元區第一大經濟體德國的GDP為21380.9億歐元,剔除價格因素之後,同比下降了0.2%。其他經濟體,增長也遠遠沒有達到預期。
因此,降息成了提振經濟的必選項。這些經濟體有著獨立的貨幣政策,貨幣匯率並非綁定美元,政策操作自由。
另外一些經濟體則沒有那麽自由。
中東各個貨幣當局宣布降息的時間和幅度,和美聯儲幾乎保持同步,並非如同一些觀點所說的那樣是因為缺少“經濟主權”,而是在於它們實行多年的匯率製度——它們本地貨幣和美元保持著相對固定的匯率,因此,為保持外匯市場和金融市場的穩定,必須和美聯儲的貨幣政策保持同步。中國香港的貨幣政策也是這個邏輯。
中東各個貨幣當局宣布降息的時間和幅度,和美聯儲幾乎保持同步/圖源:視覺中國
中國內地的貨幣政策則是完全獨立自主的。
在美聯儲本輪降息之前,中國已多次降息,對推動經濟快速複蘇起到了積極作用。從2022年開始,中國就進入了降息通道。當年,中國進行了三次降息和兩次降準,為市場釋放了寶貴的流動性。此後,降息或降準一直都在持續,並且頻率不低。
同一時期的美國,則進入了加息通道。2022年3月,為應對通脹問題,美聯儲突然加息,到2024年本輪降息之前,美聯儲加息竟然達到了11次。
但無論本幣多麽強大,對任何經濟體來說,對美聯儲的貨幣政策走向都不能視而不見。美元的加息和降息,是其他經濟體製定貨幣政策的過程中,不能忽略的參考變量之一。
在美聯儲降息大約一周後,人民銀行宣布降息,既說明了中國貨幣政策的獨立自主性,也說明了貨幣政策出台的及時性和前瞻性。從2024年上半年啟動,以9月份美聯儲降息為高潮的全球性降息,可能隻是一個開始。
一個邏輯鏈條開始明晰起來:去全球化和地緣政治變動,所帶來的成本高漲是不可逆的,西方的通脹正成為一種經濟頑疾,讓人們在情緒上已對通脹“脫敏”,政治家和貨幣政策製定者治理通脹的壓力變小。這意味著發達市場的央行,已經突破某種約束。
西方的通脹正成為一種經濟頑疾,讓人們在情緒上已對通脹“脫敏”/圖源:顧薌製圖
於是,以擴張性的貨幣政策為工具,刺激經濟複蘇,成為了優先級。換句話說,單純地治理通脹,很難治好;相反,讓人們忍受短期通脹,通過刺激推動複蘇,從根本上解決通脹才是更可行的路。某種意義上講,這成為了西方央行之間的一種共識。
03
誰在助推這一輪牛市
當貨幣的閘門打開,全球資產的貨幣之錨將發生改變。中國也必然受到影響。
在美聯儲宣布降息之後,A股很快出現上漲。
9月24日上午,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宣布降息,A股再次上漲。盡管漲幅不大,但截至當日上午收盤,上證指數回到了2800點。
於是,在2024年國慶節前,麵臨裁員壓力,並且沉寂已久的一些券商研究所開始活躍起來,陸續發布了各種研究報告,對資本市場的看法頗為積極。
一種典型的觀點是,本輪上漲隻是一種試探,未來或有更多提振措施出台。除了領漲的藍籌和龍頭,未來的上漲板塊將更有“普惠性”。
券商研究所在大多數時間都是“看多”的。券商研究員的至高榮譽之一是分析師排行榜,這關乎他們的職業生涯,投票主要群體則是基金經理。而各大基金又是以上這些股票的主要持有者。因此,這一鏈條決定了券商研究報告隻能作為一種衡量市場情緒的參考,並不能成為指導投資的意見書。
當然,過去的價格並不能完全反映中國資產的價值,隻要底層資產足夠優質,價值的均值回歸隻是時間問題。
一些外資對中國資本市場依然充滿信心。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底,共有702家上市公司前10大流通股東中出現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外資熱情依舊。
大舉進場的融資客買了什麽?Choice數據顯示,10月8日當天,有3隻股獲融資淨買入超10億元,東方財富(300059.SZ)居首,當日淨買入14.04億元,寧德時代(300750.SZ)、中國平安(601318.SH)分別為13.83億元和11.15億元。電子、醫藥生物、非銀是當日最“吸金”的三大行業。
然而到了10月9日,三大指數開盤便是大幅低開,截至收盤,滬指跌6.62%,深成指跌8.15%,創業板指跌10.59%;滬深兩市全天成交額2.94萬億元,較上個交易日縮量5121億。
難道這一輪牛市隻是曇花一現?
04
股市和樓市不是中國經濟的核心資產
作為中國人資產配置最大宗的房地產市場,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它被認為比股市更加具有“係統重要性”。
9月24日宣布的降低存量房利率對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意義重大,是真正的“讓利於民”,指向了提振消費。而降低首付比例,則指向了樓市的盡快複蘇。目前,政策效果還有待觀察。
提振樓市並非朝夕之功,它背後還涉及人們對房地產這種特殊資產類別的整體信心。中國投資者對物業資產的篤定始於1998年的房改,之後不斷發酵和強化,並在2016年達到頂峰。現在,又來到一個十字路口。
提振樓市並非朝夕之功,目前,又來到一個十字路口/圖源:顧薌製圖
實際上,在討論全球降息大潮與中國資產關係的時候,我們絕對不能陷入兩大陷阱。
一是狹隘化。二是短期化。
首先,將中國資產的範圍局限在股市和樓市,是一種狹隘化。中國經濟在全球的真正競爭力是強大的製造業供應鏈,而產業鏈條上優質公司的股權,才是最核心的中國資產。
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我國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1418.6億元,占實際使用外資比重達28.4%,同比提高2.4個百分點。高技術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637.5億元,占實際使用外資的12.8%,同比提高2.4個百分點。外資很清楚,中國經濟的核心資產在哪裏。
另一個問題是,審視中國資產的價值還應該有更寬廣、更長期的視野。
目前,全球投資界最流行的估值方式依然是“現金流折現法”,即一切資產的價格都是未來現金流的折現——分子是未來的現金流,分母是折現率,得數就是資產現時的價格。在巴菲特看來,這不隻是一種估值手法,更是一種投資的思維框架。
巴菲特
在這個框架之下,如果要提高一個經濟體的資產價格,隻有兩種方式。
一種方式是讓資產在未來創造更多的現金流。
比如,讓房子的租售比變得更合理,讓物業租金增長;讓股票分紅翻倍,讓股市“鐵公雞”也能分紅;或者讓公司通過技術創新或經營效率提升,創造更多的自由現金流。
顯然,這些提升資產未來現金流的辦法,要麽指向了宏觀層麵的改革,要麽指向了微觀市場主體的創新,都是我們似曾相識的事物。
另一種方式是降低折現率。
折現率的本質是風險,如果風險越高,那麽資產價格也就越低。在所有的風險之中,政策的穩定性是極其重要的因子。在估值的時候,波動即是風險,當政策波動過大,風險隨即升高,折現率增大。最後,現金流折現之後的現值降低,資產也就不值錢。
全球投資者對一些欠發達經濟體,如拉美、東南亞的資產進行估值時,就會增加政策不穩定帶來的風險補償,從而拉低其資產價格。相反,對於治理良好、政策穩定的經濟體,則賦予較低的折現率,高估其資產價格。
顯然,折現思維包含了經濟領域很多重要的改革命題。從這種思維來審視中國資產的價格,遠比過度關注貨幣供應量的波動,更有價值。
目前,中國經濟各領域的改革正在穩步推進,政策的可預見性和及時性也有目共睹。
中國資產的價值,不應該被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