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複蘇仍需要強力政策,建議直接發錢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9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三部門宣布推出一批新舉措,支持實體經濟穩定增長。這個政策的力度超過了市場預期,股市立刻做出了回應。截至節前最後一個交易日,市場創多項曆史紀錄,滬指漲8%直接收複3300點,創業板指、科創50、北證50同步創下曆史最大漲幅。

節後第一個交易日,大盤以漲停板開盤,最終收於4.59%,成交量3.5萬億創下曆史紀錄。

單憑股市無法重振經濟,但市場情緒可用

2024年6月,中國上市公司總數5374家,總市值73.62萬億元。截至2023年12月,中國股票交易市場的總市值超過127萬億元人民幣。2020年底,滬深兩市上市公司數量突破4100餘家,總市值超過了84萬億元。

與此同時,中國房地產的總市值現在已高達450萬億人民幣。這個估值或許過高,以保守口徑估算,中國房地產累計銷售額100萬億元,市值在300萬億左右。所以,不管采取何種口徑,房地產的資產規模都遠大於資本市場。

從人群來看,中國股民現在的開戶數量大約有1.8億,不過實際交易人數,隨行情變動。前段時間,還在進行交易的賬戶隻剩22.65%。而根據2000年人口普查家庭戶住房來源統計,有74.1%的城鎮家庭戶居住在自有住房裏,大約6億人擁有房地產資產。根據人民銀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全國擁有2套及以上房產的家庭比例為41.5%,也就是3.6億家庭有作為資產的第二套房。

這就是說,從資產規模,涉及人群數量,帶來的財富效應來說,在中國,股市仍然無法與房地產行業相比。單憑股市,不足以推動更廣泛的、更長期的經濟連鎖反應。

但是,資本市場本身就是經濟情緒的放大器,對未來預期的收集器,同時,一定程度上,也能製造出預期。

股市爆火,使得外國資本流入中國,使得中國私人部門,對資本市場出現熱切的期望,這是一件好事。

但更重要的是,有更多的政策,把這種熱切的期望轉化為中長期的行為。長期來看,困擾中國經濟的一些基本性、結構性的因素仍然存在,需要進一步的政策刺激,以擺脫困難。

經濟需要刺激,而且必須是大規模的

9月初,在2024第六屆外灘金融峰會上,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學術顧問、浦山基金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餘永定表示。“為提振有效需求,中國必須使用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

9月21日,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建議,要推出一攬子刺激加改革的經濟振興方案,帶動經濟回歸擴張性增長軌道。劉世錦建議,以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為主籌措資金,在一到兩年時間內,形成不低於10萬億元的經濟刺激規模。

刺激已是共識。而對於具體如何刺激,帶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出口中,消費幾乎已是唯一選項了。

首先,隨著基礎設施的普及,中國在基礎設施投資上,已經達到了收益遞減的階段。其次,對中國的經濟規模而言,出口很難再次擴張。

從中美貿易戰開始,中國對歐美高收入國家的出口份額正在迅速下降,對美出口份額從先前約18%的高位降至當前的約14%。近日,歐盟投票通過了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的提議,歐盟可以自由對生產於中國的電動汽車征收反傾銷稅。

從出口占比來看,中國出口占GDP的比重重返20%,高於2019年,回到疫情前的水平。中國出口占全球份額處於高位,達到16%左右,從來沒有國家達到過這麽高的比重,上升空間很有限了。

2000年,中國出口占GDP的比重為46.3%,2007年達到高峰,高至68.0%,隨後,隨著中國經濟體量擴大,出口進入下行通道。但對中國這樣一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言,出口占比逐漸下降,是正常的,因為中國人的收入越來越高。所以,更重要的還是在於“投資——就業——消費”這樣一個內循環。

公共服務均等化是長線,短期更期待直接“發錢”

刺激消費已是唯一選項,問題是怎麽刺激消費。

2024年,中國推出《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推動居民消費。但這類消費刺激計劃,隻是拉動需求,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收入預期,作用有限。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的十萬億刺激方案,重點補上基本公共服務短板,並從兩大重點領域著手:一是大力度提升新市民在保障性住房、教育、醫療、社保、養老等方麵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短期重點是由政府收購滯銷住房,轉為保障性住房,向新市民提供。二是加快都市圈範圍內中小城鎮建設,帶動中國的第二輪城市化浪潮,形成以城鄉融合發展為基礎的高質量可持續現代化城市體係。

在我看來,補公共服務短板,不如直接發放補貼,並讓家庭自己安排補貼的用途。

雙因素理論將影響工作行為的因素分為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保健因素(如工作環境、工資、公司政策等)與工作條件相關,能防止不滿但不產生滿意感。激勵因素(如成就、認同、發展機會等)與工作本身相關,能激發滿意感和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績效。財政刺激性政策也是如此,政府開支提供公共服務,形成消費。這類消費都是保健型消費,缺乏激勵性。

經濟刺激本質上是提供獲得感,刺激社會心態,刺激投資者預期。但是,均等化地提供公共服務,帶來的獲得感很少。

所以,重要的是讓家庭自主安排獲得的補貼的用途。將資金的配置決定權交給家庭部門,能給家庭帶來更高的效用。

從社會層麵而言,不僅能刺激出更大的社會積極情緒,還能促使社會資源用於生產家庭想要消費的東西。這不僅能在刺激的同時,減緩通貨膨脹,還能通過市場化的資源配置,帶來更高的刺激效率。

所以,高效的刺激計劃,應該是讓家庭自主安排消費。據傳,財政部擬發行兩萬億特別國債,其中一萬億主要用於刺激消費,部分資金計劃用於補貼消費品以舊換新、大型設備升級,部分資金將向兩孩或兩孩以上家庭提供每孩每月約800元補貼。

從另一個角度看,中國內循環的堵點,在於工資不高,分配不均。但基於各種曆史與現實的原因,很難在短時間內,從個體勞動權益角度去推高工資,那麽,補貼直接發放到家庭,實質上就是一個“國家談判”替代“個體談判”製度。

所以,在市場狀況、勞動者權益,無法短時間內大幅度增加的情況,國家談判,補貼直接發放到家庭,並讓家庭自主安排用途,是一個可取的、可長期持續的刺激方式。它針對的正是中國經濟結構中的深層次問題。

查看評論(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