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餘額超過90萬億,12省市叫停基建,傳遞了什麽信號?
這兩年,“化債”成為了地方的一項重要工作,可隨著經濟的放緩,財政收入的吃緊,該怎麽化債呢?從各地目前的操作來看,還是“借新還舊”的老方法。但這種化債方法,依舊會增加債務。
從財政部公布的數據來看,今年前8個月,地方政府發行債券金額為54128億元,其中23195億元用來還債,也就是說前8個月,地方政府又增加了30933億元債務。
到2023年末,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是40.74萬億元,再加上這新增的3萬多億,截止到2024年8月,我國地方債餘額突破43.6萬億元。
另外,截止到10月3日,我國各地的城投債餘額為15.8萬億元。而截止到8月末,中央債務餘額為32.3萬億元。算下來,地方政府債務加上城投債,再加上中央債務,合計達到了91.7萬億元。
當然,地方債務實際並不止這麽多,它還有龐大的隱性債務,城投債就是其中之一,還有通過政府購買服務、PPP項目、設立投資基金而產生的隱性債務。
地方隱性債務到底有多少呢?由於各地沒有數據,所以誰也不知道具體的規模,但這才是令人擔憂的地方,因為誰也不知道隱性債務這顆雷到底有多大?何時會爆炸?
看到有機構預測大概在50-70萬億左右,即便取中間的數據,再加上顯性債務,地方債務餘額可能超過100萬億,這個數據非常恐怖。
超百萬億的地方債務,到底是怎麽形成的?地方發行債券主要是為了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初衷是好的,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但是,有些地方為了政績,往往會過度舉債,也就是把未來的錢給提前花了。特別是中西部一些沒有什麽製造業的省份,它們為了發展經濟,隻能通過大搞基建,修公路和高鐵,修園林景區等等。
比如之前爆出過債務危機的貴州,人均高速裏程,通高鐵的城市都位居全國前列。有幾年時間,貴州的經濟增速都位居全國前列。但是我們看到貴州有很多盲目舉債的現象,獨山縣的天下第一水司樓,六盤水市3年增加1500億債務,23個旅遊項目,有16個被列入低效閑置項目。
數據顯示,自2017年以來,地方政府債務餘額以年均16.3%的速度快速增長,遠高於同期名義經濟增速的7.8%。
毫無疑問,地方債務雪球越滾越大,風險逐漸攀升,已經到了必須遏製和化解的時候。既然已經發生了,多說也無益,現在就是要想辦法化債。
從國家層麵來看,主要有三個步驟,第一個是親自下場,協助地方化債。比如發行超長期萬億國債,也是為了推動地方債務置換和展期。
第二個是叫停了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12個省市的基建,除了供水供電等一些比較緊要的民生工程外,其它的都要嚴格控製,不得新開項目,包括高速公路,機場,城市軌道交通等基建項目。
比如哈爾濱因為債務率超標,其地鐵二期規劃被退回,也就說沒有獲批,不能新建了。
第三個是對新增隱性債務和不實化債等行為的問責力度加大。9月份,財政部通報了八起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問責典型案例。天津市天津港保稅區新增隱性債務73.97億元,遼寧省營口市鮁魚圈區新增隱性債務19.96億元,江西省撫州市東鄉區新增隱性債務3.4億元等等。
即便是6年前的違規案例,也被揪了出來,有官員被終身追責,可見國家動真格了,堅持“零容忍”。
對於地方來說,債務這塊硬骨頭必須啃下去,這樣才能化解風險,讓經濟獲得平穩健康發展。